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王庆生: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学者观点

2021-11-26


前 言

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承诺,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指引,将融合进国家与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将贯穿于我国“十四五”“2035”乃至“2060”中长期发展过程。
城市化进程大背景下的我国城市载体,作为人口、产业、治理的聚集体,是可持续发展使命的主责体,是智慧化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本报告,简要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历史沿革与 2030 年议程的 17 大目标,简要介绍了我国在规划衔接、创新示范、发展评估、持续报告等方面落实 2030 年议程的进展情况。 本报告,对 2030 年议程的中国实践进行了再凝练,提出了中国特色高质量永续发展的四大理论体系与四大能力体系; 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理论进行了再梳理,提出了智慧城市高质量永续发展的五大发展路径; 期待通过共同认知,推动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方方面面,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
本报告内容,对于从业人员与企业,丰富可持续发展认知,开展智慧城市实践,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由于例证汇集、实践验证等方面的限制,本报告在发展梳理、案例分析、体系构建等方面,仍不免有所疏漏与偏颇,诚待各位专家一起论辩斧正。

E0F1


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文/王庆生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学者、

山西清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新命题


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化聚集等导致的生态环境与资源承载压力逐步显现,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关于"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全球性思考。1987 年,以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为标志,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逐步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公众舆论的极大重视。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共识与承认。此后二十余年,各国学者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从单纯的生态学概念,逐步演变为经济、社会、技术等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相融合相协调的综合概念,“生态可持续为基础、经济可持续为条件、技术可持续为支撑、社会可持续为目”的新型发展理论逐步深入人心。


经济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产为基”,倡导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社会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倡导构建“代内公平、区域公平、代际公平”的社会秩序,持续提高全人类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技术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创新引领”,倡导通过科学研究揭示发展规律、技术进步解决发展问题、协同创新增强发展活力,构建知识创新支撑绿色发展新世界。资源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和谐永续”,倡导经济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实现资源消耗与资源生产正损益、环境解构与环境重构正损益,使人类的发展永远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2015 年 9 月,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同各国领导人一致通过《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议程),宣布了未来15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跨越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的 17 个目标(如图一 [1])和 169 个具体目标,促使全球在繁荣、和平、伙伴关系等对人类和地球至关重要的领域中采取一致行动。峰会的召开及议程的签署,为全球发展提供了新的路线图和风向标,开启了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新纪元。

742AE

△ 图一:《2023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体系图

总之,可持续发展命题,一是满足代际内、区域内人的需要,二是不对后代人、域外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其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三大基本原则,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追求社会公平,最终目的是达到全人类共同、协调、公平、高效、多维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新道路




我国从顶层设计、战略对接、试点示范、标准引领、案例推荐等方面采取系列行动,全面推动落实 2030 年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顶层设计方面 [2] 。明确提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全面协调、包容开放、自主自愿、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总体原则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优先确定“消除贫困和饥饿、保持经济增长、推动工业化进程、完善社会保障和服务、维护公平正义、加强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效利用能源资源、改进国家治理”等九大重点方向。
战略对接方面。 中央与地方高度重视落实 2030 年议程,将其与 “十三五”规划纲要、“十四五”规划纲要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有机融合,在社会、经济、科技、产业、环境等系列专项规划中予以充分体现,绝大部分目标实现了与规划发展目标的对接,有力地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进程。
试点示范方面 [3] 。国家持续推进中国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先后有广西桂林、广东深圳、山西太原、湖南梆州、云南临沧、河北承德等六城市入选,分别就“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城市群水源涵养功能区可持续发展”等六大主题,展开系列创新实践,形成若干现实样板和典型模式,对内向其他地区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对外为其他国家提供中国经验。
标准引领方面 [4] 。国内知名机构,先后启动一批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就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地方评价、基于地球大数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估、高品质社区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展开理论与案例研究,为国家与地方高标准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提供标准指引与案例启示。
案例推荐方面 [5] 。中国外交部、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分别于 2017 年、2019 年、2021 年,就中国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发布进展报告。全面回顾 2015 年 9 月特别是 2016 年以来,中国全面落实 2030 年议程取得的进展,分享中国落实 2030 年议程经典案例,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规划和目标,助力全球克服各类不利影响使落实 2030 年议程的进程重返正轨,为加速全球落实进程提供有益借鉴。
中央与地方,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工作,以积极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等为契机,逐步完善形成了中国特色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理论思想体系(如图二 [6] ),举国上下统一思想认知、凝聚创新力量、共谋发展大局的新局面已然形成。
15CE9
图二:中国特色高质量永续发展理论体系示意图
●可持续发展 “五大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科技创新 “四个面向”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面建设科技强国、创新强国。
●高质量发展 “三新命题”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其核心命题是高质量发展。新发展阶段,发展标志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展内涵是传统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新发展格局,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能力体系建设,是实现高质量永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保证。如果说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那么决策管理、政策法制、科技教育、公众参与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就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撑体系(如图三 [7])。

20A50

图三:中国特色高质量永续发展能力体系示意图

(一)决策管理控制能力方面


经济与社会实践表明,环境与发展不协调的许多问题恰恰是由于决策与管理的不当造成的,提高决策与管理能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决策管理控制能力建设,一方面要构建组织管理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决策与管理人员,建立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结构,形成综合决策与协调管理的有效机制;另一方面要构建技术支撑体系,融合利用最新技术手段,建设技术性管理平台,提升规划、法制、行政、经济等管理手段的执行效能。


(二)政策法制保障能力方面


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与实施,是可持续发展约束法制化、社会化、条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付诸实现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重要内容。
政策法制保障能力建设,一方面要完善法律体系,逐步覆盖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各个方面,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加强队伍建设,从组织管理、技术手段、资源保障、装置配备等方面,强化执法力量;第三方面要普及法制宣传,提升全民可持续发展认知与法律约束意识,变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全民自觉自律行动。


(三)科技教育支撑能力方面


科学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没有持续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发展,就没有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永续承载。科技支撑能力建设,要与城市资源禀赋与发展定位相吻合,既要重视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更要重视吸收转化与创新扩散,坚持不求所有但为所用构建创新体系闭环,在研上定方向、在产上强能力、在用上见效益。
优质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全民教育水平的提升就没有产学研协同能力的提升,没有全民科技素养的提升就没有产业的绿色发展与效率永续。教育支撑能力建设,要坚持“四个面向”培养梯次化人才队伍,既要重视名校、名院与名学科建设,更要重视青少年、劳动者与领导干部科技素养提升;既要重视使人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也要重视使人们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水平。要坚持双轮驱动、互为补益,全面提升城市知识创新人力资源支撑水平。


(四)公众参与扩散能力方面


公众参与,是知识创新 2.0 的显著特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没有社会公众的全面参与,任何决策难言科学尽上,任何成果难以扩散尽善。
城市空间下的社会公众,既包括代表企业与机构诉求的法人主体,也包括代表城市居民诉求的自然人主体。公众参与扩散能力建设,核心是要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一方面保障各类资源面向全社会公众的开放共享与公平分配,另一方面保障全社会公众按需参与城市发展咨询论证与规划设计、城市建设项目方案与交付验收、城市创新用户体验与推广扩散等过程。特别在那些可能影响到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广大领域,强化社会公众对决策过程与交付过程的监督,最大限度汇聚知识协同力量、彰显社会公平公正,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必要手段。

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高质量永续发展数字化赋能


智慧新科技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设施提供了更为智能高效的调配方案,大大减少了物质和能源的消耗。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以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 17 大目标为指引,以产业发展、惠民服务、生态宜居三大领域的智慧化为主战场,以城市治理智慧化凝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平台化运营化解决智慧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图4 [8] )。
30C1A
图四:智慧城市建设赋能城市高质量永续发展路径示意图


(一)产业发展智慧化,支撑数字经济创新高质量发展


城市产业的智慧化发展,是创新驱动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产业创新与基础设施、体面工作与经济增长、负责任消费和生产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创新中心建设,构建产业创新基础设施 [9] 。立足城市资源禀赋与发展定位,以数字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牵引、最新技术融合化应用为支撑、消化吸收与创新扩散为目标,构建“政产学研用金服”协同创新闭环体系,体系性地解决定职能定目标、搭平台做通道、找定位指方向、准撮合优奖补、树示范助提升等城市创新的服务性工作。综合评价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发展目标中,产业创新与基础设施的发展最不平衡” [10] ,是产业智慧化发展必须补上的短板。
数字产业化,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以信息产业创新发展为牵引,结合市域数字产业发展定位与生态条件,在“网、智、数、器、芯”等数字核心产业细分领域,开展“小巨人”培育工程、龙头企业先导工程等系列行动,提升数字产业领域专利创新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GDP 占比水平,做强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据要素驱动业。
产业数字化,做足数字化效率提升赋能。 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拓展产业数字化空间。聚焦农业领域各级各类载体,实施数字化赋能,提高三农数字化水平。聚焦大型企业、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产业载体,全面推进工业互联网深度应用,通过工业互联网创新,促进工业数字化转型。依托区域资源禀赋条件,培育电子商务、文化旅游、医养结合、数字创意等服务新业态,促进数字消费。数字化技术、产品、服务向传统产业深度渗透,做大数字化效率提升业。


(二)惠民服务智慧化,全面提升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


通信网络全覆盖、城市服务全连接、智慧服务人性化,推动实现普惠下沉、城乡均衡、友好包容、代内公平。
政务服务、公用服务、社会服务等城市服务的智慧化发展,对于建设和平包容社会、提升公共资源效率、保障清洁用水用能、改善环境卫生水平、倡导负责任消费、消除一切形式的不平等,意义深远。人社保障服务智慧化,促进消除贫困、体面就业、保障健康、增进福祉。
智慧交通,促进设施互通、区域均衡、低碳出行;智慧医疗,促进均衡营养、阻断疾病传染、降低伤病危害、加速医养融合,促进医疗设施均衡布局、医疗服务普惠公平,提升生命健康水平;智慧教育,均衡教育资源投入、构建安全和谐校园、缩小区域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水平、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保障高水平人力资源供给。


(三)生态宜居智慧化,全面保障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


能源利用与排放方面。以能源互联网平台建设为支撑,构建起能源生产、转化、输配、消费、回收、排放全生命周期智慧化体系。实施产能、配能、用能、排放在线监测,倡导多能融合多态协同、分布储能产荷均衡、降耗减排再生利用、付费耗能付费排放。推广新型能源低碳制造、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封存固碳蓄积利用、分类分级市场手段。提升负责任消费与生产全社会协同水平,积极应对资源枯竭与气候变化挑战。
环境与生态保护方面。以智慧环保平台建设为支撑,普及污染面源、河流湖泊、海域滩涂、岸线土壤、动植物生态等的在线数字化监测,集成全域生态环境一张图。构建数字模型、强化应急力量,提升监测预警与综合处置水平。增加绿地覆盖、改善绿地生态,推行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强化区域自治、加强区域合作。全面提升陆地与海洋生态保护水平。


(四)城市治理智慧化,赋能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


基于全面感知、泛在互连、智能决策的公共安全与事件应急管理,构建起立体纵深的社会安全管理体系,掌控安全态势、降低安全危害,保障资源环境安全、公共设施安全、社会秩序稳定。
基于终端智能、全量数据、数据智能的社会信用管理、法制社会建设,准确取证、客观甄别、科学评价、规范处理,建立起自律与惩戒相结合、包容与公平相统一的社会治理体系,共同维护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利用有序安全。
城市社区、农村村镇,是联结人与城市的具体场所,也是汇聚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活动的重要载体。作为社会治理的末梢单元,其智慧化建设,在全面集成环境管理、安全管理、资产管理、住户管理、居民服务、党的建设、群众监督等智能化应用的同时,构建起基层数据上行、上级数据下行、部门数据融合的云平台体系,提升协同化治理能力,提升协作化服务水平。
基于数据建模、数据汇聚、数据智能的城市统一管理与城市驾驶舱应用,网罗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全量数据、全域事件,实现一网感知、一屏全揽、一键触达,是可持续发展正义强大机构与包容社会的集大成者。


(五)平台化与运营化,保障智慧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的平台化,包括产业发展、惠民服务、生态宜居、城市治理等四大领域的数字化应用设施,包括城市公共数字基础设施,包括创新发展体系与社会协同体系。作为城市智慧化运行的总集成,其可持续运营能力,是智慧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基于“服务运营”视角的“中国移动智慧城市五源计划”,以地市级智慧城市为单位实施和运营,包括居民卡平台、政企服务平台、商业管理平台、区块链基础平台和智慧家庭平台等在内的五大平台,分别为当地的民生、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中小商户、城市信息安全、家庭用户等五个方面提供服务和支撑。其构建了政府零投入的“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智慧城市模式,实现智慧城市的可持续运营。
基于“产业运营”视角的 “金山云感知城市”,依托城市优势产业,加快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传统产业的深入融合。通过为城市发展的基石——人与行业提供智能化顶层设计,将城市发展目标、智能应用、智能基础设施相融合。依托“云+端”的闭环生态,协助智慧城市实现可持续运营。
基于“联合运营”视角的腾讯 “WeCity未来城市”理念,以多组件、模块化、敏捷式的“中台”架构体系,构建更有弹性、更集约、更可持续永续的公共数字基础设施;以“众包开放”推动城市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孵化,以“产业共生”培育基于数据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丰富城市服务内涵;以“弹性共享”提升城市公共设施、公共资源、公共空间、公共服务的利用饱和度,降低资源消耗提升运营效益。
总之,智慧城市的运营化,必须丢弃政府照单全收的 ICT 传统模式,聚焦产业与服务两大重点领域,推行敏捷架构、降低运维成本,挖掘数据价值、服务效率提升,构建运营体系、丰富运营内容,产品服务与运行机制双轮驱动,实现智慧城市的可持续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清众研究院依据第七十届联合国会议决议《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整理优化。
[2] 中国外交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
[3]《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69号)。
[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大数据支撑的城市发展状态动态认知与评估技术” 课题组《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地方评价和展望研究报告》,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2020年度报告》。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19),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21)。
[6] 清众研究院研究整理。
[7] 清众研究院研究整理。
[8] 清众研究院研究整理。
[9] 参见聚焦智慧城市的产业学者系列论文3:智慧城市的创新发展。


[10] 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地方评价和展望研究报告》。



编辑、图片|段文秀
审核、责编|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