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颜振军:产业转型与产业孵化|《产业转型研究》专刊报道

2022-02-07



导 读


《产业转型研究》专刊前三期刊物在发行后收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产业界的一致好评。日前,《产业转型研究》专刊第四期刊物已正式刊发。本公众号会对《产业转型研究》专刊第四期中所收录文章进行持续报道,欢迎各位读者关注。

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韵网(全球智能孵化网络)创始人颜振军发表于《产业转型研究》专刊 2021 年第 12 期 总第 328 期的文章,特此分享,以飨读者。





产业转型与产业孵化
文/颜振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韵网(全球智能孵化网络)创始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范式、技术经济范式和产业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因此,一方面,创新创业孵化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新阶段新形势给传统的孵化理念、孵化模式带来了挑战,以孵化器和创业活动为基础支撑的创业经济同样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紧迫任务和现实障碍,如何加快孵化器的市场化、产业化、数智化转型,如何将创业孵化作为关键纽带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让孵化器更“管用”,是个重要课题。另一方面,大企业如何借鉴利用产业孵化的理念、原理、方法与模式来促进开放创新、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引起了产业界的重视。



产业孵化的特征

产业孵化是创新链和产业链中的某类主体为实施其发展战略,通过搭建孵化平台,聚焦特定产业(技术)领域,为创新者、创业者与初创企业、中小企业嵌入产业链提供全链条孵化育成服务,进而孕育或加速新兴产业成长成熟的过程。就其本质来说,产业孵化并非着眼于个别企业的孵化培育,而是瞄准特定产业的孵化育成,是技术和产业融合创新、协同演化的结果,关键在于如何帮助企业无缝融入产业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产业孵化要求立足创新链并围绕产业链下功夫,补齐要素、活化生态,具有不同于单纯创新孵化、创业孵化的突出特征,包括平台依赖性、生态协同性、产业链嵌入、网络强关联、运营智能化等。

1、平台依赖性。不论何种孵化主体主导和推动,搭建产业孵化平台都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孵化器、加速器,还是具有新特征的众创空间、双创示范基地,抑或企业主导的创业孵化平台、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的智能孵化平台,都是汇聚创新创业资源、连接上下游组织和主体、服务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核心载体。依托产业孵化平台构建孵化网络或创新创业生态,帮助初创企业低成本开发产品和服务,同上游技术供给和下游市场需求建立连接,尽快实现商业化、产业化,是产业孵化器等孵化载体的根本任务。

2、生态协同性。产业孵化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金融及创投机构等所有孵化主体的共同参与,通过官产学研资介贸各方协同创新,达成孵化产业的目的。既要依靠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研发,又要依靠孵化器所汇聚的资源要素和企业所掌握的需求信息,同时还需要政府在战略规划和政策上提供支持。来自中介服务机构、金融及创投机构的专业孵化和投融资服务同样必不可少。只有构建起协同创新的孵化生态,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创新创业和产业孵化的风险。

3、产业链嵌入。产业孵化平台并非游离于产业链之外,而是作为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深深地嵌入产业链之中。既有安身立命之本,又可整合产业资源,为创业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产业服务。这就要求产业孵化平台势必在某一产业领域的某个或若干关键环节拥有相当竞争力的产业链资源,比如,工业设计、研究开发、中试和检测、原材料生产、零部件供应、定制生产、规模制造、市场营销、知识产权运营以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以专业孵化器为代表的孵化平台提供专业化服务,是一大趋势。对于产业孵化平台及其运营主体所不具备的资源、能力,就需要联合其他主体共同提供。

4、网络强关联。孵化网络中的产业孵化平台与在孵企业之间存在“强关系”。传统孵化器更像是产业链的旁观者,通常只提供物理空间及其他基础通用性服务,与在孵企业大多只存在“弱关系”,孵化器的商业模式与在孵企业营收、成长的关系不大,在孵企业对孵化器的依赖程度低。真正有价值的孵化应是和创业者一起创业,瞄准需求、直击痛点,涉足在孵企业的融资、研发、生产、营销等全流程,使其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依赖并反哺于产业孵化平台及其运营主体,彼此形成合作共赢、共同成长的“强关系”。比如,利用自有资金、基金或联合创投机构等社会资本,为在孵企业提供投融资及其他增值服务,通过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方式形成强关联,既有助于快速打造自己的生态圈,又能使孵化平台的收入结构呈现高级化。

5、运营智能化。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过程中,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必然波及孵化器的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催生数字孵化器、智能孵化器等新型孵化平台,促进数字创新、数字创业快速发展。虚拟孵化器(Virtual Business Incubator)、无墙孵化器(Incubator Without Wall)等概念所强调的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实现在线虚拟孵化,就是智能孵化模式的前身。未来的趋势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加快产业孵化平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高线上线下资源的配置效率,创新服务供给、降低创业成本,为在孵企业提供数据驱动的智能孵化服务,打造虚实结合、融合共生的数字孵化生态或智能孵化网络,助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生态型企业与产业孵化

近年来,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并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以科技型龙头企业和互联网平台企业为典型代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及平台化、生态化、服务化等趋势渐成主流,也促使科技企业成长与创孵行业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变化。企业从初创到成长,成熟的速度和节奏越来越快,企业的规模、估值和市值能够快速做大,边界模糊和跨界融合成为常态,尤以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字节跳动、拼多多、小米等互联网企业最为典型。伴随着科技型企业、互联网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平台企业为核心、以“平台+生态”为主要特征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发展演进。具备创业孵化乃至产业孵化功能的领军企业通过打造创孵平台,并围绕特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孵化带动一批关联企业,形成了核心企业为关联企业赋能、关联企业向核心企业反哺的良性生态系统。

从企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角度看,在新经济浪潮下脱颖而出的优秀科技型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其创业和成长过程本身就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孵化育成过程。苹果公司不仅孵化了苹果“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应用开发”的完整生态,甚至孵化了整个智能手机市场。阿里巴巴孵化了中国的电子商务产业。华为在美国等打压下试图打造“鲲鹏芯片+鸿蒙系统+智能终端+场景应用”的全链条信创产业生态。
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主导型产业孵化莫过于始建于 2014 年的小米生态链。小米生态链采取“自主研发生产+投资+孵化”相结合的模式,以智能手机及手机配件为核心,逐步向智能家居硬件、生活消费产品以及互联网服务领域拓展,铺设智能家居 IoT。小米为生态链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市场资源、资金和支持系统等产业资源(例如,产品定义、工业设计、研发、品控、供应链等),提供品牌、渠道、销售和售后支持,支持帮助生态链企业降低成本。比如,小米谷仓学院为生态链企业提供工业设计、营销、辅导培训等产业服务;小米集团旗下的顺为资本为所有在孵企业提供投资服务。经过八年的运作,小米生态链团队摸索出了独特的投资孵化模式,即以从零孵化、合资、占股的形式帮助生态链企业创业;形成了聚焦于“手机、手机周边、智能硬件、生活耗材”的投资圈层,孵化了华米、云米等一大批优秀生态链企业,发展成为一个万物互联、基于企业生态的智能硬件孵化器。截至 2020 年上半年,小米生态链企业已超 300 家,账面总价值达 368 亿元。作为最早布局开展智能制造产业孵化的企业之一,小米今天在智能生活领域的规模已遥遥领先其竞争对手。

海尔海创汇也属于经典的企业主导型产业孵化。2014 年成立的海创汇创业孵化平台是海尔从家电制造业向孵化器转型的载体。一是构建开放式的企业组织形态,提出了“三化战略”,探索“人单合一”商业模式创新,建立“人人创业”的新体制机制。二是打造四大孵化模式,即内部孵化、离群孵化、众筹孵化和开源孵化。三是搭建创业教育、创客实验、融资融商、孵化加速、资源对接等创业服务平台,建立全方位、全要素、全流程的创业服务体系。海创汇平台共汇聚 3 大类 9 小项 29 种创业服务资源,涵盖了研发、设计、生产、供应链、渠道、创投等全产业链条。在整个孵化过程中,海尔通过自身信誉给生态链企业背书供应链。如今,来自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制造等 15 个行业的 4000 多个创业项目正在海创汇平台“圆梦”。截至 2021 年 2 月,海尔已成功孵化 5 家独角兽企业和 37 家瞪羚企业。


大企业创办创孵平台的价值

大企业创孵平台,是大企业出于其本身发展战略需要而设立的一种机制或模式,由独立的公司或事业部的形式来组织运作,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物理空间,叫什么名字也看“心情”,创新中心、生态链、共享创业平台等等,它是一类典型的产业孵化器。 创孵平台“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它是大企业战略布局中的一环,是为大企业转型和发展服务的,同时又能帮助外部创业者、中小企业和产业链中的其他主体。


大企业建设运营创孵平台能够体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
一是产业链资源的聚合。 大企业拥有丰富的产业链资源,但这些内部的和外部的资源通常分散在不同的板块或条线,难以形成合力并产生附加价值。投资相关的资源,包括项目池、资本合作者、专业服务商等掌握在战投部门。大规模生产资源,包括设备设施、工程师等掌握在生产部门。研究开发资源,包括实验室、专家、成果等掌握在研发部门。有了创孵平台,这些资源,特别是外部的产业链资源,可以得到系统的整合,会产生新的附加价值。

二是开放创新的渠道。企业的技术研发,特别是中国的上市公司在当前情况下的技术与产品开发,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内部和外部研究开发资源的互动与融合。创孵平台就是这种开放创新的渠道。

三是创造第二增长曲线的可能性。企业的增长,无非是稳定的线性增长和第二曲线式的增长这两种形式。第二增长曲线出现在哪里?通常,第二曲线不会自动地在企业原有框架内发生。创孵平台上,聚集可观的新成果、新项目、新团队、新模式,可以为大企业观察、测试、选择、吸纳、融合新物种新生命创造条件,使得找到新的增长点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四是占领新高地和企业转型的尖兵。小米生态链,是小米集团为占据物联网产业的高地,在“4岁”的时候开始做的产业孵化计划—希望用五年时间,至少孵化 100 家生态链企业,在物联网产业占据一席之地。海尔海创汇,是海尔集团由家电制造商向生态系统提供商转型战略中的一个“先头部队”。

五是内部创业的网络。许多大企业都在鼓励支持内部的团队、个人,依托大企业的资源,开展内部创业。内部创业当然需要孵化—企业内部资源,需要有人帮助协调,外部资源的获取更是个难题。创孵平台利用资源优势和机制优势,在内部创业者的遴选、扶持、共生上,都有其独特的专业价值。

六是平台自身的商业价值。创孵平台本身就是值钱的。小米生态链,拥有超过 100 个企业的股权,这些企业接地气、市场好、成长快,有几个已经是独角兽。生态链企业已经为小米贡献很好的现金流。生态链极大地扩展了市场对小米的想象空间。

七是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形象。创孵平台天然的是大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平台做得好,对转变企业形象、树立企业形象,都事半功倍。批量化地为社会贡献新企业,补足、优化、活化一个地区的产业生态系统,培育一个城市的创业文化,都是企业“高级”社会责任。企业投身“科技强国”,利用资源助力“双创”,扶持发展创业经济,自然会被政府、行业和老百姓认可。



创孵平台是个新东西好东西,它内部嵌入到大企业的各个板块和条线,外部撬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资源,对大企业软实力和硬实力的提升都能够发挥独特的多方面的作用。

大企业创孵平台的创建运营

企业主导型产业孵化的主导主体多为具备一定规模的生态型企业,拥有丰富的产业链资源,能够快速低成本地帮助创业者或小微企业迅速进入产业链。企业主导型产业孵化平台是生态型企业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产业孵化平台深嵌产业链中,以企业既有的人才、产业资源、资本等创业创新要素为基础,为生态型企业自身转型和发展服务的同时又能帮助外部创业者、中小企业和产业链中的其他主体。

大企业怎样创办和运营创孵平台?2020 年 9 月,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发布了《大企业共享创业平台创建与运营规范》,该标准的起草单位是青岛海创汇创业服务有限公司、韵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标准文本中,对大企业创孵平台的意义、流程、评价等作了具体规定。

这里要强调的,是大企业相应的组织机制调适。构建开放的创孵平台,需要大企业具备平台化转型思维,企业平台化要求打破企业边界,跨界开放配置资源的效率最大化;组织结构应根据自身特点予以灵活调整,基本原则是应该有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分配体系,激发平台各节点员工能与创业员工的目标协同。

大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应能支持从串联式向并联式转变,形成以用户为中心,资源方、合作方、内部员工齐参与的利益共同体,以利于快速响应、配置资源,满足内部及外部用户需求。在大企业内部应有对应的机制创新,基本原则是应利于内部的每个员工变为网络组织中的节点,激发节点能动性,驱动节点间可自由并联,联接用户创造价值。

具体可将财务、人力、研发、生产、供应链、营销等原有部门体系拆分成相互独立的业务单元,即独立的小微公司。小微与小微之间要形成链群,即生态链小微群,简单理解就是要打破小微与小微之间静止、独立的关系,形成并联协同关系。但是要合作就需要有链群合约,即多个小微组成链群,大家有共同目标,实现共同目标,各小微按照合约进行增值分享。





订购须知

各位读者如欲购买《产业转型研究》专刊第四期,可联系以下老师:
朱栩葶老师:
联系电话:010-83021220
邮箱地址:zhuxt6@sem.tsinghua.edu.cn

内容来源|《产业转型研究》2021年第12期 总第328期
编辑|段文秀
审核、责编|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