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朱岩: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模式探讨

2023-07-13




7 月 6 日,2023 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农业赋能乡村振兴专题论坛在京成功召开。论坛由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组委会主办,北京物联网智能技术应用协会、北京通明湖信息城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全生命周期绿色分会承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关村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唐山海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支持单位。论坛以“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科技助力农业强国”为主题,邀请数字农业领域政府部门领导、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专家、龙头企业负责人、创新性企业代表共聚一堂,共话数字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的新路径、新模式。

△ 图1 朱岩教授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朱岩应邀出席本次论坛并发表了题目为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模式探讨》 的主题演讲,提纲挈领地点明数字乡村建设的本质并对数字乡村建设模式提出建议。

以下为朱岩教授的主要演讲内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大会。我主要从事数字经济方面的研究工作,对于农业而言,我虽然是门外汉,但是一直对农业的发展高度关注和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在我国乃至全球都还存在很多未能解决的问题,然而中国经济发展到了当前阶段,很多问题的答案可能呼之欲出。所以,今天我希望与大家一起探讨关于“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模式”的思考,希望能和大家多多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 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致贺信中讲到,“要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从事一、二、三产的人民。如何让广大的 8 亿农民群体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真正受益,是过去几年时间里我们努力探索的方向。虽然电商途径和直播带货给农民的农产品销售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性,但其实并没有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起到特别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出现了对农产品价格进一步压低的现象。这说明我们需要从更系统的角度去看数字时代以数据要素赋能农村农业的发展路径,创造前所未有的范式变革,既不是走美国的农业工业化老路,也不是照搬以色列的模式,而是需要开创中国独特的农业发展道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的团队进行了一些关于数字乡村发展模式的研究探索,和大家分享如下:

一、数字乡村的战略布局

在战略布局方面,我们重点来看国家在数字中国建设规划中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当前,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仍在不断下降。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我国也应该和发达国家一样,继续下降第一产业比重,继续提升第二、三产业比重。我认为,数字经济时代里,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转换思维,让第一产业的占比进一步增加,这里所说的增加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质量的增加。即在产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数据要素的赋能使农业经济总量增加,这不仅是发展数字乡村的总体目标,更是范式变革要去挑战的话题。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明确提出 2522 整体框架即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和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两大基础”。针对第一个基础,要注意在农村和城市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有所不同,我认为数字基础设施包括硬件基础设施(技术基础设施)和软件基础设施(经济基础设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只偏重在物联网等硬件基础设施上,一定要更加重视软件基础设施即农村的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以更系统化地实现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构建。针对第二个基础,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也就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经济、政务、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综合考虑是中国式系统思维的集中体现,中国发展数字经济的最大优势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数据只有在流动之中才能创造价值,所以数据要素的激活必须是在一个统一的数据能够流动的大市场内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创新出数字乡村发展的新模式。

“十四五”规划的第十六章第二节专门讲到了数字乡村。数字乡村建设现在已经超越了原来的信息化建设阶段,虽然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但借助经济系统的设计有希望实现整体战略下的数字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此外,今年 3 月发布的《2023政府工作报告》特别讲到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乡村振兴,4 月发布的《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也对乡村数字化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数字农业技术储备良好,农业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需要进一步突破,不能走老路弯路,不能一味沿袭照搬西方的经济学或西方的金融理论。当前,我们认为中国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工农剪刀差”是导致目前数字乡村建设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


     


乡村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相对落后


     


乡村治理体系的数字化水平普遍比较低


     


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农民的数字化素养亟需提高


     


农业产业数字化水平比较低


我们需要运用数字化手段,真正解决诸如“工农剪刀差”这类几百年来都没有解决的问题,真正让老百姓的收入得到增加,从而真正造福农民。


三、数字乡村的建设模式

关于数字乡村建设问题的解决方案,我构建了一个四因素模型,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行综合思考:

通过生产力的变革打造通讯网络、信息技术、算力安全等一系列技术基础设施,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打造经济基础设施,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打造数字信用、实现数据资产、数据市场的管理。技术基础设施和经济基础设施两位一体,进而可以夯实农村的数字基础设施。

其次,还要考虑数字需求和数字供给。我们要考虑需求在哪里?仅仅是卖农产品吗?除了农产品本身以外的需求是什么?数据农产品的需求主要在于农产品的安全性,城市消费者愿意为农产品的安全性买单,这个安全性怎么体现在农产品上?这就是数字供给,将相应的数据体现在农产品上,农村供给出能够体现其安全性的农产品,进而满足城市的数据消费需求。我们总是说要扩大内需,真正的内需是新要素下的内需,如果我们为每一斤农产品增加数据要素的内涵,那么届时农产品带来的收益将远超现在的水平。

此外,还要重视数字治理体系的变革问题。

AC235

△ 图2 建设数字乡村的四因素模型

在数字时代基于数据要素对农产品、农民、农业、农村进行重新定义,意味着数字乡村道路的重塑。从农产品的角度来说,将农产品定义为“物质产品+数据产品”,农民是否用心种植土豆、如何种植、种植程序由谁认证等数据,为土豆赋予数据内涵;从农民的角度来说,农民不再只是生产劳动者,而是数据的创造者,他本人可能因为数字鸿沟的问题而不知道自己如何创造数据,但我们可以帮助他产生大量数据,同时帮助其成为一个信用主体;从农业的角度来说,农业是集约化、数字化、平台化相结合的产业,集约化走工业化道路,数字化是抓住数据要素市场的机遇,平台化是适应市场的手段;从农村的角度来说,农村的定义不再只是实体的农田,我们要做到实体空间的数据化和数字空间的一体化。

6CC0

△ 图3 基于数据要素重新定义农产品、农民、农业、农村


建设数字乡村的基本逻辑应当是基于可信计算基础设施,打造农业区块链和农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由国家牵头做好三农大数据即农民信用数据、农产品数据、农业生产资料数据、农村治理数据的管理,在此之上建立数字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农村三级数字信用机制、农产品数字流通机制和农业数字创新机制。当农业有了足够大的市场回报,年轻人才会真正地再回归到农村,从而改变农业生产者平均年龄超过 60 岁的现状。

7C765

△ 图4 建设数字乡村的基本逻辑


关于数字乡村治理体系,我认为核心是建立农村数字信用机制。目前,我国各地区都有推出各类政策以建设农村信用体系,但是现有的信用体系基本遵循的还是传统的金融理论框架,并不能满足农村的真正需要。基于这一现状,我的团队提出来了农村三级信用体系的架构,面向农民、农户、合作社三级,只有一级信用体系难以建立类法人主体。对于农民,农民的信用更多来自于他的生产过程,我们可以采用技术手段对其生产过程做记录,使数据做到真实可靠;对于农户,对农户的非生产销售行为建立信用体系,探索出让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觉得最舒服、最自然的方式;对于合作社,要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以此三级信用体系搭建起农村的信用基础设施框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系列智慧化的变革,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找到发展的着力点。

中国的农村发展问题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甚至比他们更加复杂、更加困难,但乡村建设仍然是大有可为的市场。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作为清华大学的产业研究机构,非常愿意和在座的各位专家朋友共同探索中国数字农村建设的新未来,谢谢大家!

供稿|院长办公室

辑|段文秀

审核、责编|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