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岩教授提到,企业做数据资产管理,需要具备数字内需和产业互联网两个思维。2B 端的数据要素的需求是企业做数据资产管理要切实考量的对象,比如数据资产管理可以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有效手段。充分释放了企业的数字内需之后,可以通过构建产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企业在产业生态内的互联互通,企业除了做自身数据资产管理以外,还需要和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在产业生态内进行数据资产的交易流通,从而在产业生态内做到彼此资产升值。
朱岩教授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产业链进行优化配置最有力的手段之一。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农业为例,我们希望农业的发展可以摆脱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通过在农产品之上叠加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要素,让农产品真正成为消费者放心并且愿意为之付费的数字农产品,叠加的数据要素所创造的价值就是数字农产品的数据资产,通过数据赋能可以真正做到增加农民的收入,创造以数据为核心的农业价值增长模式。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做法,包括技术革命性突破:工具越来越多,企业管理者是否会使用?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将数据变成产品进入市场,从而改变企业价值创造方式?企业管理者们需要认真思考;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要做到数据要素和传统要素的结合;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本质上也是要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通俗来说,即劳动者需要具备数据资产管理能力,劳动资料可以承担大量数据加工的工作,传统劳动对象需要升级成为以数据为核心的劳动对象,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到 2025 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系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朱岩教授认为,这个目标更多是组织模式、生产关系的变革。数据资产入表文件的出台,可以说某种程度上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各个部门都觉得自己的数据变成了资产从而导致数据分享难。然而想要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首先要做的就是组织模式、生产关系的变革,这样才能形成全国统一的数据大市场。
到 2035 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朱岩教授认为,目前数字技术依然存在卡脖子问题,中国在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发展产业互联网,而产业互联网就是数据资产管理的平台所在。
朱岩教授对“数据二十条”进行了详细讲解,针对数据资产管理的全过程——确权、登记、定价、交易、收益分配、治理进行了介绍。“数据二十条”规定了数据要素市场的一些基本问题,需要企业管理者们认真研究并加以学习。
数据资产形成的全过程,从数据作为生产资料投入社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通过对数据资料进行采集、治理、管理、存储从而变成数据资源,实现数据要素资源化,数据资源即是客观可靠的数据;通过对数据资源价值化应用、产品化交易从而把数据资源变成数据资产,实现数据资源资产化;数据资产入表,进而实现数据资本化过程。目前企业价值转换主要在数据要素资源化和数据资源资产化两个环节,朱岩教授以某化工企业为例,该企业通过搭建化工智能云平台,采集每一件固定资产的客观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穿透,通过这些可穿透的客观数据,再加以金融手段赋能,实现以较低的利率撬动资产运营,这是企业数据资源价值的最直观体现。
朱岩教授认为,企业的数据资产来源主要包括数据产品化以及产品数据化,数据时代,面向数据要素的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产品(产品+数据)、劳动(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数字劳动者)、企业(社区型企业)以及产业链(产业互联网)将被重新定义。
什么样的数据资产可以入表?2023 年 8 月,财政部印发的《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中,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确认为无形资产或存货等资产类别的数据资源,以及企业合法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但由于不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资产确认条件而未确认为资产的数据资源,可以入表。
朱岩教授介绍了数据资产体系框架,其中重点介绍了数据资产封装确权、数据资产登记、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数据资产流通交易运营体系、数据资产价值分配等内容。
针对数据资产化带来的产业创新,朱岩教授认为更多体现在
以数据要素为新生产资料,以数字空间为新发展领域,以数据资产为新价值源泉
三个层面。中国需要打造以可信数据为基础的新质生产链,打造数字企业,构建数字产业链,并培育数字生态。
5 月 15 日下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史带讲席教授徐心为学员们继续授课,与学员们分享关于企业数字资产管理的体系和路径。

△ 徐心授课

△ 课后合影
数据资产管理是涉及到企业战略选择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新兴领域,并不仅仅是数据应用,希望各位学员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学习领会授课老师们的思想,思考企业未来基于数据要素市场的战略选择,在数据时代抓住机遇,勇当时代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