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委员声音 | 院士观点:反思疫控,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完善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刻不容缓

编者荐语:

本篇文章由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陈晓红院士供稿。


反思疫控,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完善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刻不容缓

文/


陈晓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东滨 中南大学教授
曹文治 湖南工商大学副教授
谢志远 湖南工商大学副教授



今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齐力遏制疫情蔓延。然而截至目前,全国特别是湖北省确诊病例仍在不断攀升,疫区医疗物资短缺、供应效率不高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社会援助调配不科学、输送不及时现象还未得到有效解决;涉疫情舆情问题还时有发生,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这次重大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凸显了国家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也反映出我国重大安全事件应急快速响应体系亟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如:风险识别能力不强,核心区域整体防控布局反应较为迟钝;协同响应较慢,各部门孤立作战,协作对接不畅;信息共享整合不足,相关部委、省、市、县各级政府信息存在出入;统一管理有待强化,各类资源的需求、募集、调配缺乏统筹,应急物资供需矛盾异常突出。正因如此, 2 月 3 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特别强调,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



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5G 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应急响应体系构建中。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市域治理体系的重中之重,应急响应体系通过各类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时采集、传输和分析紧急情况相关数据,快速生成与动态评估响应方案等形式对应急决策形成有效支撑。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疫情防控线索征集”、浙江省基于AI技术的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华为云”疫情远程指挥、百度公司人员迁徙地图、BAT 疫情大数据报告、平安科技的肺部 CT 影像人工智能系统、助力新药和疫苗研发的阿里AI算力、达闼科技与中国移动共同定制的 5G 测温巡查机器人、阿里巴巴菜鸟物流大数据等等,在人员追踪、病例确诊、疫情态势研判、药品研制、应急资源调度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在成为关键技术手段的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如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数据共享开放不够、数据支撑相对薄弱、相关技术与系统平台支持不足、相应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数据隐私泄露问题多发等。有鉴于此,经过多方调研,我们形成了关于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完善国家和地方应急响应体系的几点建议:


01

收集疫情、人流、医疗物资相关大数据,分析疫情发展,合理调配物资和安排复工时间,公开数据分析结果,引导企业和公众行为。




建议应急管理部会同卫健委、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民政部等部门组织有关专业机构,跨部门跨区域整合手机定位、交通客运、企事业单位与社区人员登记等大数据资源,对人口流动、搜索、医疗等数据进行 AI 挖掘、预测,对高风险人群进行时空轨迹分析,结合全国各地区的疫情检出动态数据,分析人口流动趋势,估计不同地区二代和三代传播概率,制定下一步的疫情防控应急策略和复工后突发状况的应对措施;利用 5G 结合大数据带动远程诊断与治疗信息共享;对于疫情比较严重的省市,单独进行疫情建模与定量态势分析,用于疫情控制、病患救治、人员与物质调配、合理安排复工时间等,并通过权威渠道公开数据分析结果,引导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安排和公众的日常出行、生活消费、健康防护等方面的行为。



02

构建应急综合数据中心,确保事前监控有留痕,保障事中措施有依据,实现事后体系有改进。




建议应急管理部会同公安、民政、交通、工信、环境、医疗等有关部门,在疫情大数据分析基础上,综合人流迁移、气候气象、大众舆情、环境监控、医疗诊断、社区服务等大数据,构建国家和省两级结构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综合数据中心。通过数据的实时监控、汇集存储、处理分析提升风险识别能力,保证事前能及时预测预警,并对应急方案进行物资、人力、政策的快速准备和调运;在事中能通过历史数据和事件演变数据的动态分析,确保应急方案和实施措施快速有效调整;在事后能够及时总结应急响应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应急处理方案和相关体制机制。



03

建设大数据智能应急响应平台,研究各种应急事件演化模型和决策支持方法,突破智能分析与调度关键技术。




建议由工信部牵头,会同科技部、应急管理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部门,联合各大高校、研究机构和大型科技企业,集成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区块链、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重大安全事件大数据智能应急响应平台,高效处理重大突发事件数据,挖掘事件主体隐藏关系,提供精准应急决策,科学定量研判事件发展趋势。如:通过医疗临床数据、论文文献发表、网络舆情的人工智能分析对突发事件风险进行识别与评判;通过基于5G和物联网的人群手机定位、交通与视频监控,以及社交网络大数据分析确定重点人群移动轨迹和疫情传播风险,避免瞒报、漏报现象发生;通过基于大数据智能供应链管理,让物资以最短物流路径、最短在途时长从生产线到达疫区;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紧缺物资供应与使用溯源,社会捐赠动向的公开透明等。同时建议组织领域专家和相关团队积极合作研究各种应急事件演化模型、关键事件识别、资源合理调度等关键技术,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提供支持。



04

构建应急执行标准与规范、完善应急响应法律、机制和相关配套政策。


建议应急管理部联合工信、科技等部门,根据应急事件案例,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仿真对应急响应措施进行分析重演,评估各项应急策略、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形成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执行标准与规范。同时,建议将类似此次新冠病毒疫情引发的重大公共安全危机纳入国家安全管理范畴,由国家安全委员会统筹应急响应中的数据共享集成、部门与区域协同、物资与人员调配、与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协作等重大事项与决策;完善数据使用、分析预警、预案制定、响应决策、灾情通报、信息公开、效果评估、失职问责等方面的应急事件快速响应相关法律和机制;逐步调整物质储备、资源调配、交通管制、市场监管、舆情监控、停工复工、急需技术与产品研发支持与上市审批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05

完善隐私保护制度,注重公共安全和公民隐私之间的平衡。




在应急快速响应体系使用各种大数据的同时,应该注意保障个人隐私数据,防止隐私数据泄露导致新的安全事件产生。但如果过于强调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数据不能有效交流共享,可能会对应急响应的分析、判断、实施产生阻碍,一定程度上削弱国家和地方的应急响应能力。因此,建议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在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平衡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颁布临时性法规,允许在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的特殊时期,采用区块链溯源、智能化脱敏与认证、敏感数据使用标准规范与制度监管等手段,合理合规、可控可追溯地利用个人数据,实现应急快速响应过程中数据支持的及时有效性。


陈晓红院士,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面向新型智慧城市的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 “大数据驱动的公共管理决策创新模式与集成示范平台”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