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蔡剑:科学体系工程是经济双循环的核心驱动力|产业学者观点

2021-01-13


科学体系工程是经济双循环的核心驱动力
 

         

文/蔡剑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学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价值互联网》创作者          

双循环格局的经济结构将价值流转由外生动力为主转变为由内外协同动力为主。协同动力的产生要靠创新引擎产业。纵观世界历次经济增长,必有率先发力的产业担任创新引擎向前冲,能够将创新效应传导到其他产业,具有明显的增长效果。上个世纪初中英国的纺织业,美国的铁路钢铁产业,德国的化工产业等都是当时的创新引擎产业。后来的美国的半导体产业,日本的汽车产业也都曾是创新引擎产业。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成功地将其军事研发的信息网络技术开放商用,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产业作为创新引擎产业驱动了全球经济发展。当今世界,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百年一遇的科学范式革命。量子计算,人工智能,脑机协作,智慧传感,新材料芯片,生命工程等技术领域正在取得突飞猛进地进展,价值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推动数字经济,新一轮的创新引擎产业蓄势待发,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作为双循环核心驱动力的创新引擎产业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跨层次且需要大量科技资源集成和多组织协作的复杂系统。创新引擎产业的建设要靠一系列的重大科学体系工程。陆军院士提出科学体系工程的思想并在创新引擎产业领域深入实践。科学体系工程是立足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集多领域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于一体的综合性重大科学工程项目。科学体系工程是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协同创新,是双循环的核心驱动力。科学体系工程不止是国家主导的大工程、大项目,更包括科技体系、产业体系、制度体系,并延展到社会经济系统的“全系统”。科学体系工程将基础研究,工程科技,和产业创新的系统有机组合。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科学工程是科学、技术、工程的一体化,不仅包括科学技术化、科学工程化,还涵盖技术科学化、工程科学化、管理科学化。产业创新贯穿全产业链的科学理论探索、关键技术突破、核心产品研发、投融资、营销服务等环节。

科学体系工程是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基础引擎。关于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当前经济学界有不同学派的争辩,主要的学派或主张市场自发需求驱动,或主张政府产业政策驱动,还有主张企业家精神驱动。不同主张都有其各自理论依据和认识来源,最大的差异和分歧来自于对“人”的基本假设。在重大战略决策之中,各种观点常常争鸣竞争,难以形成共识。

市场自发需求驱动的观点相信经济中“看不见的手”会让市场自发形成最优的均衡。如果政策制定者不重视公众的反应对政府政策效力的影响,政策的目标不仅实现不了,而且有时还会引发政府事先无法预料,事后又难以控制的局面发生。有代表性的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理性预期革命”,这种观点认为作为“理性人”的消费者和企业使许多信息对其有用,他们不仅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的对象,而且也以自己的理性预期的经济行为积极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这种观点认为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因而不仅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

政府产业政策驱动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中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消除产生失业与危机的基础。作为内嵌于法律制度安排中的“制度人”,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势必受到经济结构的作用。发达国家货币主义的主旨是如果央行对货币供给实施严密的管控,通货膨胀可能难以走得很高。如果高通胀已显现,为了使其回落,必须恢复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国家除控制货币供应量外,不应干预经济生活。与此不同的,中国的新结构经济学以一个经济体动态要素禀赋及其结构为切入点,来研究决定此经济体生产力水平的产业和技术以及交易费用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等经济结构及其变迁的决定因素和影响。新结构经济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应从其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出发,发展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企业家精神驱动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中企业家通过新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打破市场均衡而增加资本需求,企业家精神引领创新并为经济增长做出实质贡献。由“企业人”构成的企业,其核心就是创新。企业家精神让企业和机构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的开展创新工作。企业投资决定于投资者的精神状态,即其对于投资的未来的利润率的预期。因此,企业家活力、商业信心、投资者集团的群体心理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中企业家精神驱动了产业的重大进步和经济的增长。

在现实经济中,多种力量竞合平衡,没有一种经济驱动力能够像理论假设的那样完全发挥作用,市场需求驱动受到细分市场差别和交易成本的阻力,政府政策驱动受到地方保护的阻力,企业家精神驱动受到创新风险和行业垄断的阻力。研究不同经济学认识观点时,人们不难发现一个基本事实:所谓“理性人、制度人、企业人”皆是人在现实中的不同子系统和特定角度的投影,在整体系统中每个人都是在现实中学习和发展的“社会人”。如果脱离整体系统和社会人本质,仅以局部的和片面的驱动方式推进经济,势必导致不同利益主体的矛盾,激发不同观念的冲突,陷入到纠缠的意识形态争论中,增加产业经济体系中的协同代价,更难以高效地建立创新引擎产业。

经济体的存在基础是由社会人以及社会关系形成的分工合作与价值交换。在相当水平的技术和资源情况下,一个经济体效率的真正源泉在于人的作用的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道德力量的作用不可忽视。在道德力量作用下,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了,效率将会大大提高。道德力量来自科学求真,仁爱向善,自然大美。以科学实现美好生活是源自人本心的内在创造驱动力。科学体系工程能够将这种创造驱动力聚合起来,汇集成国家社会发展的强大动能。二战后期美国曼哈顿计划能够成功需要超越商业利益,超越学科边界,超越政治派别的力量,不仅有科学家爱因斯坦,政治家罗斯福,工程领军者奥本海默等领导者的功劳,更离不开数十万为了战胜法西斯而团结努力的科技产业人才。中国载人航天、预警机、北斗卫星等重大创新的成功是秉承探索科学造福人类的精神,汇集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工程建设,军事国防各方力量方能成功,充分体现了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优越性。这些巨大的创新和进步都不是单从市场需要,政策支持,或企业经营能够驱动的,而是科学体系工程驱动的。

科学体系工程将建立产业的公共基准,研发产业技术的工业母机,品质和测试系统是评价公共基准和设施平台性能的产品体系。工业母机是科学体系工程的工业制造基础设施。公共基准与工业母机的建设将改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知识产权受制于人的局面,有利于形成创新引擎产业亟需的系统知识产权开发与保障体系,引领关键产业生态向高价值领域转移。

科学体系工程解决的是与人类美好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以新科学原理为基础,以新产品服务为载体,创造真实世界的价值。科学体系工程的成功需要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消除不利于创新的消极性和欺骗性的因素。科学体系工程源自前沿科学发现与科学范式变革,发掘科技纵深层面和突破人类认知边界,向更高维度提升社会文明。

科学体系工程将建立从科学技术到市场经营的先进创新管理模式,锻炼和培养大量的高水平创新科技人才,对创新生态产生外溢效益。科学体系工程大规模高效率地集中开辟新的产业领域,促进产业经济生态集群式发展,将会起到形成中国经济稳定增长预期的作用。科学体系工程的实施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尊重科学,追求科学,善用科学的风尚。社会风尚会对人们的消费行为发生影响,进而通过消费支出数量的变化和结构的变化影响资源配置,进而改进经济结构。


 

文章来源|财新网  
编辑|段文秀  
审核、责编|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