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王民:以数字化转型“催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产业转型研究》专刊报道

2021-03-15

导 读

《产业转型研究》专刊创刊刊物在发行后收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产业界的一致好评。专刊第二期刊物已经在持续刊印中,本期刊物更是邀请了数位研究数字时代产业转型理论和实践的专家学者及企业者们,各抒己见,探索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基础理论,及大量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先进案例,展现最活跃的数字生产力在不同商业环境下的创新应用,在 2021 年这一“十四五”开局之年,更好地为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服务。

本公众号会对《产业转型研究》专刊第二期中所收录文章进行持续报道,以下为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委员、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发表于《产业转型研究》专刊 2020 年第 11 期的文章,特此分享,以飨读者。



以数字化转型“催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文/王民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委员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两个轮子驱动,一个轮子是数字化转型,另一个轮子是服务型制造;以数字化驱动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服务型制造支撑先进制造业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催生两者深度融合产生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数字化转型作为催化剂,正在推动着先进制造业产业革命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滚滚向前。

PART1


数字化改造传统制造业

在新一轮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中,徐工集团积极推进落地智慧企业建设,打造智能工厂和中国工业领域的智能制造标杆。 徐工集团按照智能装备、智能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的步骤快速推进数字化改造进程,工厂整体数控化率超过 90%,数字化制造工艺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建设的全球起重机行业首条大型结构件智能化焊接生产线已投入运行,将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大型装备的制造过程,自动化焊接率从 40% 提升至 90%,一人多机水平提升至 1 人 10 机,焊缝质量合格率 100%,生产效率提升一倍,人工成本显著降低,突破了大型复杂结构件变形控制的行业难题。在行业内率先开展设备联网、数据采集分析 SCADA 平台的构建,完成制造执行系统 MES、高级计划排程 APS、质量管理系统 QMS、产品在线检测等多信息系统集成,建成企业大数据集控指挥中心,通过设备互联、系统互通、数据互享,实现了生产管理的柔性化、精益化和智能化。

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徐工集团认识到智能制造不仅是制造环节的智能化,而是全价值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要让企业不仅拥有健康的骨骼肌肉,而且拥有先进智能的大脑和神经系统。



PART2


数字化升级现代服务业


目前,徐工汉云与 Xrea 两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聚焦客户关注的痛点焦点,牵引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为客户创造价值。徐工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入网设备 82 万台,已连接“一带一路”沿线 28 个国家用户。探索发展中我们更深地理解,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的数字化进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新一代数字化技术应用以洞见和改善客户体验为初衷,有利于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式,提高现代服务业数字化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和更好地服务于先进制造主业。



PART3


数字化转型“催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价值链高度互补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互补发展的前提,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乘数聚合效应会加速二者的深度融合进程。一方面,促进制造业主导产业愈加专业和深化,提升产业价值链地位,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在制造业的“硬件”支撑下,提升现代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和质量,拉动对先进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助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数字化推动成套装备解决方案供应商向全场景智慧赋能商转型。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工程机械企业,徐工以全球第一吊 4000 吨履带起重机、全球最大吨位 1600 吨全地面起重机、700 吨大型挖掘机等为代表的产品已经成为中国高铁建设、矿山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施工装备的主力军。中铁建是徐工所服务的一家中国央企大客户,多年来徐工一直都是中铁建的重要合作伙伴,徐工不仅为中铁建提供成套的先进施工装备及解决方案,而且为其运营与经营赋能增值。徐工汉云积累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电建、江西铜业等 10 多个大型央企和行业 500 强标杆客户案例,在行业中具有典型意义。2020 年 8 月 18 日,汉云助力中国电建打造的工程机械在线一体化交易智慧金融平台“大家机械”正式上线,实现工程机械一站式融资租赁交易平台。徐工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铁建打造了四款工业 App,使其社会交易占比由原来的 2.3% 提升至约 10%。社会交易占比的提高,减少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通过就近匹配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物流成本,7.7 个百分点的提升可为中铁建节约近 1500 万元成本。
今年新冠疫情的发生让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更加迫切,疫情造成采购、生产、物流、服务等众多断点,给供应链和复工复产带来较大冲击,各行业对数字化转型需求更迫切。汉云平台通过在线协同设计、建模仿真、物料调度、作业排产、质量管控和营销服务帮助企业快速复工,汉云区域疫情防控信息管理解决方案获评工信部“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
二是以数字化强补服务型制造发展短板。 与国际标杆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后市场业务在主业当中所占比例还有一定差距,在智能主动服务、备件、物流、供应链等方面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体系网络布局上,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要用显微镜找差距,用实际行动补短板,数字化能力打造为我们缩小差距提供了有力的先进手段。徐工通过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备件云解决方案,赋能智能供应链和后市场,打破生产厂商与分销商信息孤岛,为生产厂商及经销商门店提供高效的开单、分销服务。提供备件的采购、库存、供销、追溯等功能,可与物流、生产经营、售后、设备管理等系统对接,形成涵盖制造业生产、采购、物流、财务、研发、售后为一体的生态体系。提升分拣效率 24.3%、提高仓库利用率 15.9%、呆滞库存降低 15%、库存周转率提高 10.1%,加快了我们在后市场服务领域的布局与发展进程。
三是以数字化降低客户全生命周期成本创造客户价值。 徐工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对徐工、代理商、用户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积累的数据能指导客户进行科学运维和智能施工,降低总使用成本,能平滑新机价格影响,因为新机价格只占设备生命周期成本的 20%-30%。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工程机械研发数字化、售后服务智能化、终端客户增值等领域扩展应用,最大程度发挥工业云平台优势,全面降低客户全生命周期成本。
在终端客户增值方面,支持终端客户对设备进行数字化管理调度,实现机群整体监控、作业规划、作业调度、工程派工、异常预警、利用率分析、油耗分析、运营能力分析等功能,保障客户资产安全,降低管理成本,提升设备利用率和收益。在数字化服务方面,打造设备、服务网点、服务车、服务人员四维一体智能化服务体系,实现故障预警、服务呼叫、智能派单、服务追踪、服务评估、资源分析和调度等功能,进行主动性预防性维护,有效提升服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针对性地对产品改进提升。
四是未来引领性创新将深刻影响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智能+”时代已经来临,新技术迭代正在日益加速,一些引领性的创新技术将给行业和客户带来颠覆性的变化。无人操控是工程机械行业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全球巨头企业都在不断尝试,徐工组建了一支队伍正在强投入并加紧步伐攻克难关,这个领域一旦突破,将创造产业技术的新趋势新未来。未来的施工场景中,在荒无人烟的矿山、在道路崎岖的工地,利用 5G 等先进技术,无人机测绘实现三维施工路径规划,无人操控的智能工程机械兵团有序作业,建设者们自此可以告别恶劣的施工环境,在千里之外的指挥中心遥控设备,这种颠覆性的产业技术革命将为社会产出更高效的生产力。
五是力推徐工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4 年徐工成立了一家混合所有制专业公司,就是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致力于将汉云打造成全球有名有位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做实工业互联互通、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工业数据智能及工业 App 等核心能力与技术,打造了 “3+6”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汉云的行业实践,其中 “3” 是指智能仓储、智能物流、智能服务,“6” 是研发设计优化、智能应用链、云备件、产业链协同、生产优化和设备管理。汉云平台通过优秀的底层连接能力,结合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运维保养机理模型,应用大数据、标识解析、AI 等新技术,服务包含设备智能后市场在内的 70 多个领域和 20 多个子行业平台,为制造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为制造企业创造新的价值赋能。
徐工信息技术公司经过近三年的快速发展成为 ICT 行业人才高地,已完成了 A 轮融资和在全国的多地布局,成为全国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领军企业,正在加快上市,徐工要努力把汉云工业互联网做到全国数一数二的位置。企业持有股份的骨干层是一个非常有活力和成长潜力的创业奋斗团队,坚定不移聚焦客户价值,整合生态资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紧紧围绕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打造懂制造、有价值、全球领先的工业互联网企业,以新时代数字化转型的磅礴力量助推徐工在全球产业的珠峰登顶。
数字化转型永无止境,只有以开放的姿态虚心学习,拥抱创新,顺势而为,才能真正实现转型升级,聚合新竞争优势。徐工集团将以几十年优秀产业经验和产业技术的扎实沉淀,探索走出一条数字化转型的新路,以此“催化”加速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努力打造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装备制造品牌。

订购须知:

各位读者如有购买《产业转型研究》专刊第二期需要,可联系以下老师:

朱栩葶老师:

联系电话:010-83021220
邮箱地址:zhuxt6@sem.tsinghua.edu.cn

聂方威老师(数据杂志):

联系电话:138 1160 1022 / 010-84277808



内容来源|《产业转型研究》专刊 2020 年第 11 期
编辑、图片|段文秀
审核、责编|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