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王国丰:新时代国有企业系统性转型升级分析——首农食品集团转型升级案例分析|《产业转型研究》专刊报道

2021-03-17


导 读

《产业转型研究》专刊创刊刊物在发行后收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产业界的一致好评。专刊第二期刊物已经在持续刊印中,本期刊物更是邀请了数位研究数字时代产业转型理论和实践的专家学者及企业者们,各抒己见,探索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基础理论,及大量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先进案例,展现最活跃的数字生产力在不同商业环境下的创新应用,在 2021 年这一“十四五”开局之年,更好地为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服务。

本公众号会对《产业转型研究》专刊第二期中所收录文章进行持续报道,以下文章为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委员、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国丰发表于《产业转型研究》专刊 2020 年第 11 期,特此分享,以飨读者。



新时代国有企业系统性转型升级分析

——首农食品集团转型升级案例分析

文/王国丰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委员

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新时代背景下,转型升级的整体性、全局性、层次性特征更加突出。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以首农食品集团具体实践为例,分析国有企业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快系统性转型升级,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农食品集团”)是经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于 2017 年 12 月由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二商集团有限公司三家企业联合重组成立的国有独资现代食品集团。首农食品集团产业覆盖米面油、肉蛋奶、酱醋茶、糖酒菜等全品类食品,集食品生产商、供应商、服务商于一体,资产、营收双超千亿。联合重组以来,首农食品集团不断加强转型升级的行动自觉,将转型升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治理创新、产业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综合探索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新路径。


PART1


坚持治理创新加快向中国特色的“现代型”企业转变


治理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型”企业,实现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国有企业系统性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首农食品集团重组之初,就聘请北京市党建研究所、麦肯锡公司、北大纵横等知名咨询机构,集中力量、圆满完成首农食品集团党建、战略、文化三大课题研究。党建课题,主要形成《党建工作调研及提升方案》,明确了“坚持党的领导”的“一条主线”,“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升引领发展能力”的“两个跃升”和“组织力提升、党员先锋、人才智汇、全员励志”的“四大工程”;战略课题,主要形成《集团2019年-2025年发展战略》,确立“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健康美好生活的现代食品集团”的企业新愿景和到“十四五”末较 2018 年收入利润翻一番、跻身世界 500 强的战略新目标;文化课题,主要形成《企业文化手册》,提出“食安天下、惠泽万家”企业使命、“爱民守源、立信致远”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文化新理念。
“三大课题”成果的落地,形成党建新思路、战略新蓝图、文化新理念“三驾马车”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构建起党建统领、战略纲领、文化引领“三位一体”的治理新模式。其中,党建统领,就是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这是本质特征、最大优势;发展纲领,就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动摇,这是改革目标、根本出路;文化引领,就是巩固全体职工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这是精神力量、价值导向。“三位一体”就是将党的建设、发展战略、企业文化融为一体,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

党建统领、战略纲领、文化引领“三位一体”治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党对国有企业的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本质特征,打造了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的国企范式,荣获 2020 年度“中国管理科学奖实践奖”。在“三位一体”治理模式的创新实践下,集团党的领导力、核心竞争力、社会公信力不断提升,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截至 2019 年底,集团资产总额较重组前增长 15%;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较重组前增长 24%、29%,实现经济发展“两连增”,位列 2020 年中国 500 强企业第 143 名,正在加快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健康美好生活的现代食品集团。



PART2


坚持产业创新加快向一二三产融合的“平台型”企业转变

产业创新是传统产业发展方式的重大调整和转变。建设“平台型”企业是现阶段产业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强化产业链协同、优化要素配置、提升要素效率的重要方式,是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

2018 年,首农食品集团成为北京市属国企第一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后,加快向国有资本投资平台转型的步伐。在集团发展战略中,明确构建以食品产业为“一体”,以现代服务业和物产经营业为“两翼”,以科技、金融、数据为“三平台”的“一体两翼三平台”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这一产业体系,把集团原有多样态、分散化的产业形态聚合起来,把“食品主业”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特征突出出来,把开放式、生态型的国有资本投资平台特征突出出来。2018 年 3 月,经北京市国资委批准,对北京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改制后的“北菜集团”实施托管,逐步向聚合食品产业的“平台型”企业转变。

首农食品集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重大战略契机,在重构产业布局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北京,聚焦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打造高品质农业、食品、服务等都市型产业,发展文化创意、教育健康、移动数据等新兴产业,培育了塞隆国际、E9 区创新工场、中关村移动智能服务创新园、首农庄园、紫谷伊甸园等一批新产业,打造了以环五环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圈和高端产业园区体系为核心的“一圈一系”新业态;在全国,建设定州现代农业示范园、天津油脂产业园、烟台远洋水产基地、双河现代示范农场等一批现代农业、畜禽养殖、储备物流、食品加工新项目,推动集团由传统的农工商企业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平台型”企业转变。


PART3


坚持组织创新加快向行业领先的“头部型”企业转变


组织创新是对企业各种组织构架和运行关系进行科学调整和优化组合,是国有企业提高企业专业化能力,向行业“头部型”企业迈进的有效方法。
在“一体两翼”产业框架下,首农食品集团将产业梳理为种业、现代农业、粮食、油脂、乳业、肉类及水产品、糖酒及副食调味品、物流产业等 8 大产业板块和文创、生物科技 2 个新兴产业板块,形成 “8+2” 的核心产业布局。围绕 “8+2” 核心产业,集团按照产业规模、成熟度,分别推进子集团和事业部改革,加快同类业务或同一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重构。比如,将 5 家分布在玉米深加工、药用辅料等生物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进行集并,组建生物科技子集团;将大红门、月盛斋、荷美尔等肉类生产企业进行集并,组建肉类子集团,形成覆盖猪、牛、羊,从养殖、屠宰、深加工到零售的肉类全产业链条。2019 年底,肉类子集团实现营收和利润与上一年重组前同比分别增长 36% 和 229%。

集团加快业务重构、企业重组步代,一批事业部、子集团组建完成。通过组织模式创新,加快了集团核心主业的专业化整合、规模化发展、产业化运营,逐步形成一批发展前景良好、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业集群,由行业发展“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



PART4


坚持科技创新加快向创新驱动的“科技型”企业转变

科技创新是打破产业发展梗阻、形成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是国有企业实现产品品质升级、价值链升级,加快向产业链中高端转移的关键环节。
集团将科技平台作为“三平台”之一,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平台强、成果多,培育了种源“中国芯”。拥有 19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技工作站等一批重要科技创新平台,包括 3 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持有专利超过 600 件。集团所属的峪口禽业,经过艰难攻关,成功培育出“红粉系列”蛋鸡品种,成为我国唯一一个不受国外控制的畜禽品种,将种源“中国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还包括“中育”种猪、北京鸭、北京黑猪、北京油鸡等众多品种。二是基地优、良种多,培育了“世界级”种业。建成我国规模最大的奶牛良种繁育及供种基地和优秀种公牛自主培育体系,冻精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 30% 左右,成为国内冻精第一品牌;建成国内唯一拥有和掌握 SPF 技术的核心育种场和扩繁场;建成 1 个国家蛋鸡核心育种场、4 个国家蛋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在全国建有 90 个生产基地,年制种 2.5 亿只,成为全球最大的蛋鸡制种公司。目前,集团鸭种、蛋种鸡规模居世界第一,种牛规模居全国第一。三是合作广、项目多,培育了“金三角”模式。集团与平谷区政府、瓦赫宁根大学、中国农大合作建设平谷农业科技示范区项目,探索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金三角”模式,该项目已经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集团联合中信农业、隆平高科申报的“国家生物种业技术创新中心”,被列入北京种业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通过创新驱动,畜禽育种成为集团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集团正在加速向依靠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向打造农业中的“华为”目标迈进。
在加快科技创新的同时,集团不断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主动融入数字经济发展,逐步提升产业机械化、自动化、网络化、数据化与智能化水平。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供应链深度融合发展,发展智慧物流;围绕生产制造信息化应用,通过可视化、自动化的管理系统,探索智能制造;建设融合生产制造、出入库作业、智能仓储、远程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粮食生产及仓储管理系统,打造智慧粮库;推动“老字号”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实现产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及关键控制点、产品仓储物流的全程监控,强化安全追溯,为农、粮、食品行业实现规模化、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提供有效方案、树立应用标杆。

PART5


坚持体制创新加快向多元合作的“开放型”企业转变

体制创新是资源按市场化原则重新配置和运营管理方式的重新构建,是激发国有企业内部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开放型”多元合作的重要手段。
首农食品集团坚持用开放性思维去打破经济与认知的局限性,推动发展的互联和互通、跨界和融合,以开放式理念整合资源、借力发展。集团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改革为契机,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北京农商行增资成为第三大股东,成功入股中粮资本、中化资本,中信农业入资首农股份参与混改。
集团以国际化思维和视野,加快对全球产业链资源的整合,抓紧布局食品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与英国吉纳斯所属全球最大种猪育种公司 PIC 开展战略合作,第一批 PIC 品系曾祖代种猪刚刚入驻京郊,为缓解国内种猪资源的紧缺状况作出了贡献,未来将成为 PIC 在华唯一原种供应商。联手中信农业全资收购英国樱桃谷农场公司 100% 股权,实现了这一流失海外一个多世纪的北京鸭品种重返家园。与德国拜耳合作,建设“首农-拜耳示范农场”,打造绿色农业发展典范。与日本大型连锁企业罗森集团、全球领先的现代物流设施供应商普洛斯集团强强联手,打造服务终端。集团还与日本丘比、法国安德鲁、泰国正大、中储粮、中信、复星等跨国企业、央企、民企合作,成功收购加拿大百年高端有机奶生产企业克劳利公司、法国健康食品品牌圣休伯特,在新西兰建设艾莱发喜公司第一家海外工厂。目前,集团境外企业 28 家,涉及北美、澳洲、亚洲及欧盟等国家地区,加快构建“立足北京、依托京津冀、布局全国、走向国际”的产业新布局。

PART6


坚持模式创新加快向优质高效的“服务型”企业转变

模式创新是国有企业回应市场需求、民生需要、社会关切的主动作为,是国有企业向优质高效的“服务型”企业转型,实践国企担当的必然选择。
一是构建服务首都民生的新型供应链体系。作为首都大型国有食品企业,首农食品集团针对首都生鲜冷链覆盖不足的弊端,制定代表安全、品质、健康的“首农食品标准”体系,加快服务模式的创新,探索构建“控两端、带一链、三共享”的新型供应链体系,搭建信息“天网”和物流“地网”,掌控采买端、消费端信息,共享客户、渠道、物流资源,以精准化、便民化、体系化服务,建设更安全、更高效的新型供应链体系。2019 年,集团联手日本罗森集团,进军社区生鲜便利零售事业,围绕社区居民的一日三餐,提供包括肉禽蛋奶果菜等基础食材以及半成品、制成品和鲜食等日常生活必需品,打通服务百姓生活的“最后一公里”。2020 年,集团与普洛斯共同组建合资公司,投资总额达 300 亿元,打造“端到端”的食品供应链体系,加快由产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打造首都生活性服务业标志性品牌。
二是打造疫情防控蔬菜应急保供新模式。今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特别是新发地发生疫情后,根据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需要,按照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北京市政府的统一部署,首农食品集团“保供稳价”领导小组快速响应,充分发挥集团首都食品供应服务保障作用,确定了“储销结合、取送结合、入库与入市结合、采购与组织协调结合”的基本原则,分别在河北高碑店批发市场、平谷马坊物流园、河北廊坊万庄服务区设立“首农•应急蔬菜进京协调办公室”,成立应急蔬菜进京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采购组、物流组、销售组三个小组,主动与政府对接,抓紧与产地对接,全力与终端对接,探索形成应急蔬菜进京组织协调新模式和应急保供新模式,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新形势下蔬菜供应,守护好百姓“菜篮子”。


订购须知:

各位读者如有购买《产业转型研究》专刊第二期需要,可联系以下老师:

朱栩葶老师:

联系电话:010-83021220
邮箱地址:zhuxt6@sem.tsinghua.edu.cn

聂方威老师(数据杂志):

联系电话:138 1160 1022 / 010-84277808


内容来源|《产业转型研究》专刊 2020 年第 11 期
编辑、图片|段文秀
审核、责编|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