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李苗裔: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的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与实践——以福建宁德湖滨社区为例|产业学者观点

2021-03-23


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的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与实践——以福建宁德湖滨社区为例

文/李苗裔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学者、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院长助理




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数字技术应用的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社区治理时曾指出,提高社区效能的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要推动党组织向基层延伸,把基层的工作做好,这样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实现国家善治的重要途径。习总书记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十四五”时期,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基层更是成为了贯彻党中央决策、管理服务居民的主要载体,同时也倒逼着基层治理模式的革新,不少地区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强社区人员管理与疫情监测溯源,提高了疫情防控的效率。当前,社区治理已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社区治理的现代化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社区是基层治理中最为主要的载体之一,与城市的发展更新、居民的生活体验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信息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的当下,社区运行的智慧水平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目前已有不少探索社区运行智慧途径的研究与实践,宁波海曙区智慧社区的建设,较早地从技术实现上探讨了用于社区治理的智慧化平台架构[1],将其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用户层”五个层次以及“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保障、信息安全保障”两大保障体系,为之后的智慧化平台建设提供了借鉴。随着数字孪生理念引入城市规划以及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等技术的发展延伸,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CIM)的概念被提出并不断完善,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2],也逐渐成为了社区治理所需要的先进技术支撑[3]。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CIM)是以城市信息数据为基础,建立起的三维城市空间模型和城市信息的有机综合体[4]。青岛中德生态园在城市信息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大量智能分析工具以优化设计方案[5]。中新天津生态城制定了《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城市信息模型平台作为智慧城市的数据底板[6]。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院将 CIM 技术应用于未来社区,提出了 “1+N” 的总体架构,即一个信息模型平台结合多项专题应用[7]。可以看出,CIM 技术已成为未来社区数字技术应用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2021 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桂平提交了关于打造 CIM 平台加快推进未来社区建设的提案,指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的建设将成为未来社区“新基建”中的“基建”[8]
当下在社区治理中,规划者的任务首先是为更广泛的利益群体提供精准而全面的信息,然后为更广泛的利益相关方搭建起沟通、协商的桥梁,最后才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利益均衡的技术预案[9]。传统的工作方式很难适应从规划到治理的要求转变,当下社区治理面临着重大的转型挑战。而 CIM 技术具备汇聚并分析模拟多源异构城市信息数据等能力,能够实现社区多方主体更好地进行指令传达与需求沟通,更高效地实现居民生活服务与社区秩序管理,有望解决当前社区治理中信息收集不全面、公众参与难等困境。

然而当前 CIM 技术在社区中的实践较多,理论成果与经验总结较少,且已有成果多从应用场景与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在社区治理方面尚缺少理论框架。为正确引导 CIM 技术在社区的应用方向,使 CIM 技术发展同社区治理需求相适应,摆脱社区治理向技术主导发展而对社会性因素考虑不足的困境,亟需建立起城市信息模型(CIM)技术应用在社区基层治理体系中的理论框架。




CIM 技术在社区治理中的理论框架


数字技术应用于社区治理,常常难免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技术主导现象,特别是新兴的数字技术,容易使人过分关注于技术上的突破而忽视了其他社会性因素。因此,CIM 技术应用应当立足于社区自身的形成动力与发展目标,根植于传统的社区发展框架之中,更加注重技术和社会因素之间的互动[10]
传统社区治理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社区社会环境、社区组织与运行以及社区物质环境。其中,社区社会环境关系着居民对于社区有无归属感以及社区管理者同居民的沟通交流是否和谐顺畅。社区组织与运行则与社区管理者的管理服务水平相关,同时强调居民在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参与感与主体性的发挥。社区物质环境是社区居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关系着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居住满意度,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必须有效评估社区物质环境并对物质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及时做出响应。要形成“共谋共治共享”社区治理形势,首先,必须要在社区社会环境中给予居民话语权,搭建社区居民与管理者等多元主体之间的沟通渠道,提高社区居民对公众参与的热情,培育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其次,必须在社区组织与运行的过程中建立起有效的反馈机制,形成居民与社区管理者的有效互动,一方面提高管理、服务的实施与供给效率,另一方面促进社区居民参与治理能力的提升。最后,必须科学有效地对社区物质环境进行监测评估,指导社区组织运行过程中对于物质空间的治理决策,营造居民满意的社区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综上,当前社区治理亟需搭建多元主体之间的沟通渠道、建立社区组织运行反馈机制、实施有效及时的监测评估。
CIM 技术要应用于社区治理,更好地应对治理需求,为社区治理提供更加智慧化、更加科学有效的“沟通渠道、反馈机制、监测评估”。由此提出 CIM 技术在社区治理中的理论框架,基于传统社区的三个主要方面的治理需求,以社区基层管理治理、社区治理能力与治理模式为着力点,建立起“社区互动模块、综合管理模块、监测评估模块”等三个功能模块。


△ CIM技术在社区治理中的理论框架

其中,社区互动模块一方面应关注于居民的所思所想所求,为其提供想法表达与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应基于 CIM 技术提供的多源信息数据汇聚、空间信息查询等技术优势,为基层党建以及居委会、业委会等社区管理方提供更加便利的渠道了解居民、帮助居民,以提供一个互动良好的社区社会环境。综合管理模块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网络化手段与 CIM 技术提供的三维空间平台,实现各项便民服务的智能化与空间治理的精准化,另一方面应借助 CIM 技术提供的强大的社区信息收集汇聚能力,搭建居民参与的共治平台,实现居民对于社区治理的反馈,从而促进社区治理方式手段的完善。监测评估模块应当借鉴已有的 CIM 技术实践经验,充分利用起 CIM 平台所汇聚整合的地理信息数据、BIM 数据、物联网监测数据以及其他多源数据,对社区的建筑、环境、公共空间、交通、基础设施等物质环境的发展态势进行监测分析,对社区建设运行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体检评估,发挥 CIM 平台提供的多源异构数据汇聚及精细化三维空间实时查询等优势,为社区治理起到科学决策的辅助作用。




CIM技术的社区治理应用实践——以福建宁德湖滨社区为例


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社区“智慧化+智能化”的服务,更需要在数字化推进过程中将增进公民个体的便捷度和获得感放在首位,经过精细设计和规划的数字化开发,实现精准化和精细化的服务管理,提高社区治理的有效性和满意度。福建宁德湖滨智慧社区的创新治理主要从基层党建、治理能力、治理模式三个方面展开。通过建设“1131”信息化工程即一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一个全息数字底板平台、三个业务系统(社区综合应用系统、社区运行管理系统、社区+小区智能安防联动系统)、一个数据可视化及分析系统,构建“业务智能运行、决策数据驱动”社区治理新模式,打造“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可复制推广智慧社区样板工程,增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提升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

△ CIM技术在湖滨智慧社区治理中的应用框架
01
以 CIM 技术加强基层党建
充分利用 CIM 技术为基层治理赋能,完善党建全面引领的基层治理格局,构建党建引领的新平台。一方面,通过党建阵地共享,党组织、党员、红色驿站等阵地信息快速发布,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信息传达与共享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在职党员社区报到机制,创新“社区微心愿、党员在线认领、积分量化评价”等功能,从而调动了党员服务居民的积极性,从而鼓励他们走进社区、听取民意、服务社区、发挥作用。另外,综合社区治理、便民服务等功能模块,还可以及时调度就近党员,提高了党员基层参与治理的效率。
在基层党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导构建区域大党建格局,在基层治理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强化党建的引领嵌入。运用数字化技术促进党群互联互动、资源共建共享,架起党群、干部连心桥等治理新机制,以助力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 湖滨智慧社区-党建数据大屏
02
以CIM技术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有的放矢,数字化推动减负增效。有效发挥 CIM 技术在社区治理中的支撑能力,提升社区治理的精准度和精细化水平,打造全域智能管控生态圈。其建设则是需要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着手,软件平台搭建是指建立基于 CIM(城市信息模型)的社区数字信息平台,旨在提升社区在信息整合、分析、可视化方面的能力;智能化硬件设施则以人脸识别与视频摄像等数据采集设施为主,旨在提升社区在信息采集方面的能力。通过数字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实现社区常住居民、流动人口和重点人群的分类管理和动态管控,保证社区在应对突发情况时做到可溯、可防、可治和可控,从而把有限的人力资源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切实减轻或降低基层和社区的压力负担。
软件平台搭建是智慧社区的核心环节,实现多源数据的流动与整合。基于 CIM 技术的社区数字化信息平台,整合了基于建筑空间和地理位置信息的社区时空大数据平台,为社区各类应用提供了三维可视化的数字底板共享服务。该平台集成了“时空感知网络”、“时空数据引擎”、“时空算法引擎”三大核心技术能力,将社区各领域不同维度的数据进行结构化和标准化整合,一方面实现对海量社区数据接入和计算分析,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和时空模型分析挖掘规律进行趋势研判;另一方面通过空间信息可视化(GIS+BIM)技术实现对三维空间的精确描述,便于社区管理人员实现迅速感知和精准调度,从整体上解决以往可视化信息模型“好看不好用”的问题,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进一步延伸社区治理之眼力,拉长社区治理之臂力,拓展社区治理之脑力,不断打造社区治理从“微治”到“精治”再到“善治”的升级版,从而提升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 三维倾斜摄影底图


△ 基于BIM的人房关联可视化
△ 地下停车场BIM可视化
△ 老年人活动中心BIM可视化

△ 地下管网建模数据

智能化硬件设施是智慧社区的基础。以实现人、空间、事件数据的实时动态采集为目的,对九个小区进行加装人脸识别及高空抛物摄像头等,将其中 2000多路视频数据共享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同时通过三维的 GIS 底图及小区的建筑信息模型 BIM,实现社区与内部九个小区在空间信息乃至楼层、房屋等建筑的小场景信息全关联,精密智控。搭建好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各种数据信息横向纵向贯通,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如此一来,社区内人的活动、社区空间的实时情况,以及高空抛物、违规停车等难发现难治理的事件都在社区治理人员的“掌控之中”。

△ 高空抛物抓拍探头

△ 公共区域路侧违停抓拍球

△ 实时回传违停抓拍画面


03
以 CIM 技术转变社区治理模式
运用 CIM 技术实现社区数字化和组织在线化的治理模式转变,实现面向社区居民、三方服务和综合治理的多社区场景服务功能,推动社区治理体系的变革。例如,在 CIM 技术的赋能下,社区治理由业务驱动模式向数据驱动模式转变,由线下模式向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转变。
由业务驱动模式向数据驱动模式转变,即由从前根据社区内的业务情况来安排资源,到根据数据分析情况实现更精准及时的资源调配。为辅助社区治理实现自我检查、分析、提升的良性循环,推动社区从“治理”走向“智理”。湖滨智慧社区主要打造三大数据驱动功能模块:社区运行态势监测、社区体检诊断评估以及辅助决策支持。

社区运行态势监测模块是通过打通前端物联网感知设备,对社区运行的各类数据进行融合与可视化分析展示;社区体检诊断评估模块是在运行态势感知的基础之上,依据相应指标体系,运用人工智能等算法模型对社区现状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并实现动态的评估成果生成与反馈;辅助决策支持模块则通过各类时空模型模拟技术,针对社区态势感知与体检诊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情境模拟与预测分析,最终可为社区及上级领导提供辅助决策支撑。如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监测技术,分析湖滨社区内全部建筑物的建筑沉降与形变情况,整体上可以直观地查看各个建筑物地形变等级及历史形变率,实现对建筑与道路沉降地分析预警,监测建筑与道路形变,预防重大安全事件。新时代的背景下,已由过去以人口增长为主的规划发展模式已经转向以人本为核心的重视生活质量的规划,当社区内许多可量化的事项转变为数据分析结果,直观地展示在社区管理者面前,未来才有可能根据数据结果的预警而提前策划应对方案,从“亡羊补牢”走向“未雨绸缪”。

△ 智慧社区运行监测-停车路线规

 △ 智慧社区体检评估-生态宜居&生活舒适

△ 智慧社区决策辅助-PS-InSAR融合BIM的建筑形变监测

由线下模式向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转变,将大部分琐碎的信息与常规事项放在线上进行收集与处理,从而提高社区内的办事效率。可以说,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防疫常态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区治理中这一模式的转变。为充分挖掘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在社区治理中的潜力,提高社区管理服务的效率、方便居民生活,本次湖滨社区建设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

首先,建立完善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遵循“需求推动,资源整合”原则,以居民需求为驱动,以开放体系推动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资源整合,通过社区运行状况进行数据化处理、可视化展示,实现一屏观全貌、统揽全局。同时运营中心集社区日常管理、调度、指挥、应急为一体,大大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基于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贯通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业务处理流程,由社区居民与网格员汇聚而来的事件信息将经过指挥中心运营人员分拨给对应职能部门进行调度、处理。

△ 指挥中心事件实时感知系统

△ 指挥中心坐席工作人员

其次,将智慧社区平台信息同移动端绑定,实现高效实时的沟通模式。社区各级领导、社区工作者、社区企业、居委会、物业服务单位、居民通过智慧社区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业务联动,通过一部手机即可实现全方位互动、零距离沟通,大大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服务效率。目前,湖滨社区日均收到居民 20 条微心愿,5.5 条邻里互助请求。
最后,夯实“五个一”,实现社区便民服务与网格化管理。“五个一”即一键咨询、一键上报、一键服务、一键办事、一键督办。通过社区综合应用系统、社区运行管理系统中的居民服务、社区商圈 O2O 服务、物业管理服务及事件统一受理、统一分拨调度综合联动处置等功能模块,基于社区网格员制度,实现高效社区网格管理和快捷的便民服务,从而“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

综上,湖滨智慧社区的建设实践中,充分展示了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如何同CIM技术相结合,推动社区管理治理及服务全方位创新,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其思路框架体系及实现途径为之后的智慧社区技术发展与管理模式革新提供借鉴,也为实现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提供了路径参考。




展望


“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改革开放之初,单位制的瓦解与社区制的建设过程中,也曾出现转型阵痛期,出现了传统社区文化的缺失、公共空间的衰败、社区事务的治理空缺等问题。如今 CIM 等数字技术应用在融入传统社区发展的过程中,也必将面临着诸如信息安全、数据保密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智慧社区建设浪潮下,仍需多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管理痛点、居民需求等多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反馈,才能更加科学地实现社区这一城市发展最基本单元的“提质升级”。



李苗裔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学者,2014年获日本文部省全额奖学金资助赴日本留学,2017年日本国立金泽大学博士毕业,同期作为福州大学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现任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院长助理。目前还担任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f Spatial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PSD)国际学会青年论坛负责人,日本建筑学会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Japan (AIJ)会员,数字福建空间规划大数据研究所秘书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城市体检课题组成员,福州市“数字福州”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信息模型(CIM)关键技术、城乡时空大数据分析挖掘、空间分析与建模以及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现已发表编著一部:Zhenjiang SHEN, Miaoyi LI. Big Data Support of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he experience in China (大数据支持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中国经验).Springer (2018),相关研究领域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福建省省域国土空间规划重大专题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横纵项课题多项。


参考文献
[1]吴胜武,朱召法,吴汉元,段永华.“智”聚“慧”生——海曙区智慧社区建设与运行模式初探[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06):145-147.
[2]许镇,吴莹莹,郝新田,杨雅钧.CIM研究综述[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20,12(03):1-7.
[3]孟志广.探究CIM技术在未来社区中的应用——以金华山嘴头未来社区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21,30(01):79-84.
[4]吴掠桅. 南京市城市信息模型平台设计与应用[A]. 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30周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现代测绘》编辑部,2020:5.
[5]吴志强,韩婧,滕雨薇,黄与舟,甘惟.青岛中德未来城——循律鼎新  致爱家园[J].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8(02):27-33.
[6]中新天津生态城启动CIM平台建设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5/html5/2020-12/26/content_155_3799151.htm
[7]浙江省未来社区CIM平台赋能城市社会建设与运营数字化转型
http://www.urbanchina.org/content/content_7910251.html
[8]奋楫扬帆再出发——全国政协委员张桂平出席2021年全国两会 积极建言献策 https://new.qq.com/omn/20210305/20210305A0564P00.html
[9]尹稚.城市与社区治理[J].住区,2021(01):7-8.

[10]常恩予,甄峰.智慧社区的实践反思及社会建构策略——以江苏省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7(05):2-8.



编辑|段文秀

审核、责编|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