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七问王铁宏(上)|产业转型顾问委员声音

2021-07-05

2A65

导 读                  

6 月 3 日- 4 日,在中国建造(2021)管理创新峰会召开之际,新中大研究院围绕“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筑产业绿色化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话题对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王铁宏进行专访。

本文内容重点围绕“新发展格局下建筑产业如何深化改革?”、“怎样理解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关系?”、“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什么?如何做?”、“发展装配式要把握的重点是什么?”这 4 个话题进行重点探讨与分享。


——王铁宏系列专访——

第一问

新发展格局下建筑产业如何深化改革?



     

     
国办19号文的主要精神    

国办《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就建筑市场模式改革以及政府监管方式改革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关于市场模式改革,明确鼓励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关于招投标制度改革,明确按投资主体重新要求,对社会资本投资项目不再简单一刀切;关于政府监管方式改革,明确对甲乙双方同等要求同等问责;关于质量监督主体责任改革,明确要研究建立质量监督体制;关于全过程咨询,明确适时推进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咨询等。这些改革都是深层次的,方向是正确的,效果令建筑业期待。现在,关键的关键就是看这些改革“怎么落地,什么时候落地”,要关注后续一系列的配套文件及其落实情况。



     
为什么要推行EPC    
推行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EPC)是市场模式改革的突破口。为什么要推行 EPC 模式?推进公共投资项目供给侧结构改革,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一是建设模式转变,既要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基础上,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二是市场模式转变。目前,我国建设市场有两种模式并存,一种是传统的沿革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模式,即建设单位分别对应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多个企业;另一种是从 1987 年推行“鲁布革经验”开始引入的,国际上比较普遍采用的总承包模式,即建设单位在工程实施阶段只对应一个设计施工总承包单位。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看,传统模式属于“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缺乏优化设计、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的根本动因,其效果必然是客观上既不讲节约也不讲效率,有悖于市场经济的规律,导致项目普遍超概算、超工期严重,腐败问题时有发生。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则是属于“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一旦总承包中标,通过一次性定价,总包单位可单独或与业主共享优化设计、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所带来的效益,使得总包单位有动因既讲节约又讲效率。推进公共投资项目特别是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从转型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破题。目前,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在我国的工业项目以及部分铁道、交通、水利项目中推行较为顺利,一般可比同类型传统模式项目节省投资 10~15%,缩短工期 10~30%,质量也能得到有效控制,在节约资源、节省投资、缩短工期、保证质量安全等方面显示了明显优势,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公共投资的城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则推行缓慢。相比较而言,公共投资的城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其事权、财权均在地方政府,由于投资主体复杂,利益交织,对推行总承包模式,往往相互观望,动因始终不强。可以看出,如何引导和推动各地迈出公共投资项目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的第一步,将是有关部门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EPC 与 PPP 的关系    
需要关注的是,在 EPC 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改革,即 PPP 模式。EPC 的关键在于形成真正意义上优化设计、缩短工期、节省投资的甲乙双方理性契约关系。PPP 则是更深入的改革,是投资方式改革的深化,必然推动公共投资项目全面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的深入改革,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以断定,真正意义的 PPP 必然需要 EPC,真正实现 EPC 则必然需要建筑产业综合技术的全面创新和提升。相信这将会是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供给侧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由于 PPP 推广之初经验不足加之投资回报率过高,大多数央企、国企拿到 PPP 项目后没有关注其后面深层次的改革问题。行业里讲“不会当乙方就不会当甲方”,PPP 就是要让会当乙方的人来当甲方,目标是要比不实行 PPP 的项目更好、更省、更快。现阶段有些拿到 PPP 项目的央企、国企全然没有将重点放在这上面,希望这些央企、国企在这一重大改革问题上不要迷茫,一定要打造全新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证明,其 PPP 项目就是比不是 PPP 的项目,比其他央企、国企的 PPP 项目更好、更省、更快,牢牢紧扣 PPP 与 EPC 结合的核心竞争力。两者之间,既有辩证关系,亦有逻辑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真刀真枪推进改革”,要“抓住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找出体制机制症结,拿出解决办法,重大改革方案制定要确保质量”。下一步如何深化改革?对建筑业企业来说,创新发展的思路越发清晰。大型央企、国企必须即时准确地抓住这次深化改革政策上的有利时机,公共投资项目一定要大力提升 EPC 的管理能力,所有中标的 PPP 项目必须尽早主动推进 EPC 的管理模式,用优化设计、缩短工期、节省投资让 PPP 项目和 EPC 项目更好更省更快,进而形成央企、国企新的核心竞争力。其他建筑业企业也要调整格局与思维,学习中天集团的“大客户战略”,采用“内涵式的EPC”管理模式,即使不是 EPC 项目,也要全力实现优化设计、缩短工期、节省投资,为业主创造价值,不超概算不超工期,形成自己独特的新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问

怎样理解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关系?


     
什么是新基建    

国家发改委在 2020 年 4 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目前来看,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 3 个方面内容: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 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 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 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 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当然,伴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持续跟踪研究。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出台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有关指导意见。二是优化政策环境。以提高新型基础设施的长期供给质量和效率为重点,修订完善有利于新兴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准入规则。三是抓好项目建设。加快推动 5G 网络部署,促进光纤宽带网络的优化升级,加快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智能+”升级。同时,超前部署创新基础设施。四是做好统筹协调。强化部门协同,通过试点示范、合规指引等方式,加快产业成熟和设施完善。推进政企协同,激发各类主体的投资积极性,推动技术创新、部署建设和融合应用的互促互进。

     
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关系及三个 Δ 的概念    

用辩证思维来分析,拉动经济有三驾马车:消费、出口、投资。在三者关系中,由于贸易战加上新冠疫情持续,出口订单减少,消费也受到一定程度抑制。那么政府一定会推动加大基建投资规模。

加大基建投资规模:∑Δ = Δ1+Δ2+Δ3
Δ1 是加大老基建投资政策出台;
Δ2 是新基建投资的增长效益;
Δ3 是智慧城市倒逼之下新建加既有项目的数字化提升改造工程。
先看 Δ1,与 2008 年相比,相信会更大,但是政策导向一定会更明确。2008 年 4 万亿元如果说还有点诟病的话,就是二个方面,一是有些大水漫灌;二是部分热钱溢出到了房地产推高了房价。这次一定会精准地做好这方面工作。
热传导效应一定会带动建筑产业所有供应链条的方方面面,即拉动整个实体经济发展并带动就业。这是 Δ1 政策制定的核心价值所在,即,一是拉动产业链,拉动实体经济;二是带动就业。
据不完全统计,按照不同的且非正式的版本分析,全国各地的基建规模可能要达到 40 万亿。我们姑且听之,还要密切关注,还没有最终落地。最后到底是多少,肯定比 2008 年规模要大,这对我们建筑产业是一次空前利好。建筑业企业正“紧盯”十四五规划,哪些领域会增加,哪些领域会减少,如何做出战略调整等。
关于 Δ2,第一,从概念上分析,Δ2 要比 Δ1 相对小很多,但仍然会对经济注入强劲活力,我们知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只要加大基建投资,对我们整个产业来讲,大家就会感觉宽松,大家就会感觉日子好过。第二,Δ2 的影响范围其实比 Δ1 的要相对小很多,但是热传导的影响会有“放大”和“倍增”的效应。第三,Δ2 一定会造就一批新基建的新独角兽,这是我要强调的一点。
再说 Δ3。Δ1 和 Δ2 即将落地,Δ3 尚在孕育中,我们很希望 2021 年十四五开启之年就是 Δ3 的元年。Δ3 虽然从规模上来分析比 Δ1 和 Δ2 都要小,但其对建筑产业科技跨越的深远影响远超过其规模所表现的外在形态,其内在的创新性影响不可估量,我们期待着新的“未来”,新的“预期”的新独角兽产生。

     
新基建下的机遇与挑战    

黄奇帆指出,新基建是互联网经济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他说得很好,基本上把“新基建”定性说全了。据其分析,5G 基站(大约有 600 万个)、配套的软件产业、1000 万台大数据中心以及相对应的配套电力和机房等基础设施,以及特高压、城市轨道交通等,不完全统计可能要达到 10 万亿元的规模。

我认为新基建有三个特点。第一,就基建来分析,其复杂程度并不高,这里面除了轨道交通、特高压等行业和设备外,就基建本身而言,其实都不难,广大的中小微建筑业企业都会做。第二,新基建就布局来分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各地建筑业企业都有施展才华的表现机会。第三,新基建市场经济的特点其实是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能很多会采用或 +PPP,或 +EPC,或+融资,或+交钥匙甚至+运维。常常有人说建筑产业到没到“天花板”,这次如果加上运维,可能会有很多企业要转型了,也就是说一些地区的基站的基建部分从建到管到运维可能都交给你,你是否做得到,当然设备还在运营商。所以更好更省更快,要真正认识透彻。
人们常说“互联网+”的思维,什么是“互联网+”的思维,彼得·蒂尔写过一本书《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在这本书里我认为他论述得比较透彻,什么是未来预期,什么是新的独角兽。他举的成功案例是特斯拉汽车,在他出书这一年特斯拉汽车依然在亏损,但是特斯拉上市后,其市值居然比美国三大汽车商的市值加起来都要高,三大汽车商年年盈利但是没有其一家市值高。为什么?未来预期!他在这本书里还发现,凡是在美国股票市场上市的企业要当就当老大,凡是老大的股票价值比老二、老三、老四的股票价值加起来都要高,所以后来为什么大家都推崇独角兽。你是不是独角兽,你是不是现在的独角兽,是不是未来的独角兽?
新基建必然会产生一批新的独角兽。Δ2 和 Δ3 会促进建筑产业产生一批新的未来已来和未来预期型的新独角兽。Δ2 是“未来已来”,新基建马上落地。Δ3 则是“未来预期”,还没有到,但是大家知道已经是喷薄欲出的太阳了,很快就会来。那么当什么独角兽呢?或者当一个行业独角兽,或者当一个地域独角兽,还有细分的独角兽。所以说“未来已来”和“未来预期”,是期待着新的独角兽,行业独角兽、地域独角兽、细分独角兽。

归结以上,就是关注新基建,要以“辩证思维”和“互联网+”的思维来分析和把脉。

第三问

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什么?如何做?



     
为什么要发展装配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认真回答两个深刻问题,即中国为什么要发展装配式建筑和如何发展装配式建筑。我国现有的传统技术虽然对城乡建设快速发展贡献很大,但弊端亦十分突出,必须加快转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城市政府的作用    

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上海市引领了发展方向。概括上海市政府的主要做法就是倒逼机制+鼓励和示范,其成功经验就是真明白、真想干、真会干,根本原因就是市委市政府决策领导有把发展装配式建筑这件大事做好的坚定意志。为此,我们于 2017 年对上海市做了专题调研,发表了《上海市引领全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根本原因》的调研报告。各城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以上文件精神让政策真正落地是装配式建筑发展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上海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各方主体参与, 全面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上海市政府规定,从 2016 年起,外环线以内新建民用建筑应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外环线以外不少于 50%,并逐年增加。这是目前各地推广政策中要求最高的。上海市将装配式建筑作为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和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工作。发展装配式建筑,人民群众得到的最直接的实惠和好处是得房率实实在在提高了(1%~3%),房屋质量比传统技术明显提高了,据上海市的开发企业反映,装配式建筑的报修率比传统技术大幅度降低,开裂渗漏等质量通病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在“倒逼机制”和“奖励机制”共同作用下,开发商由原来的普遍抵触变为积极推广,努力探讨什么样的装配式建筑更好更省更快。设计院不断深化设计能力,研究什么样的装配式建筑更能符合市场需要。施工单位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提升装配式建造的水平,向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发展。部品部件生产企业不断加大投入提升产能,快速拓展装配式建筑市场,积极性空前高涨。
概括地说,上海市的成功经验就是,市委市政府对发展装配式建筑非常坚定。一是真明白。就是真正明白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绿色发展和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的必然选择。绿色发展是我国新时期重要的发展理念。我国的经济总量主要聚集在城市,要发展绿色经济必然要发展绿色城市,发展绿色城市必须发展绿色建筑。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坚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就是深刻认识到绿色发展是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的关键,装配式建筑对发展绿色城市和促进经济转型具有突出作用,这种真明白,既有认识论层面的,又有方法论层面的。二是真想干。就是真正有把发展装配式建筑这件大事做好的决心和坚定意志。上海市的发展决心从在供地面积总量中落实装配式建筑面积的要求不断升级上抓住了“牛鼻子”。到2016年要求全市符合条件的新建建筑原则上都采用装配式建筑,涉及规划、国土、发改、财税、建设等多个部门,要破解方方面面的问题,就必须取决于市委市政府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决心和坚定意志。三是真会干。就是要找出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关键环节,突破关键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上海市在这方面的确做出了表率。一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非常重视装配式建筑发展,成立“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联席会议”,推动相关政策制定落实和工作协调。二是对应实施装配式建筑的建设项目,在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相关要求,保障项目顺利落地。三是出台扶持鼓励政策。如规划奖励、资金补贴、墙材专项基金减免等政策;明确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可以实行分层、分阶段验收;新建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达到一定工程进度可以提前预售。现阶段,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就是奖励容积率(3~5%)。四是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从设计、构件生产、施工安装到竣工验收的标准规范体系和图集,实施全过程质量监管,保障工程质量。五是充分发挥示范的引领作用,培育骨干企业,不断提高预制构件产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简约地说,上海市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突出的就是,抓住“倒逼机制”和“奖励机制”及通过示范项目现场观摩引导各方。显然,只有解决了认识论层面的“真明白”的问题,才能破解方法论层面的“真会干”的问题。
毛主席曾说过,工作成功必须要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要把发展装配式建筑这项重要工作做好,现在看来,根本在于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领导是否能像毛主席说的那样,是否能像上海市委市政府做的那样,坚定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决心,全面完成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发展目标。市委市政府真明白、真想干、真会干是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成功经验,而决策领导的坚定意志又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建筑产业当如何    

发展装配式建筑,建筑业企业家要回答好四个问题,第一,你到底要不要发展装配式?第二,你准备发展什么样的装配式?有 PC 装配式、传统钢结构装配式以及全钢结构全装配式,即使是 PC,又有 1.0 版(即现浇剪力墙+3 板 PC 结合套筒灌浆技术)、2.0 版(即预制剪力墙+3 板 PC 结合套筒灌浆技术)、3.0 版(即预制剪力墙+3 板 PC 结合“后浇带原理”的连结技术)、4.0 版(模块化装配式)。第三,你准备以哪个城市为中心发展装配式,装配式是有运输半径的,PC 的运输半径也就是 150~300km,钢结构的运输半径约 300~500km,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包打天下,只能是抢抓重点城市,下围棋抢点。现在大家都在抢点布局。第四,怎样更好地发展装配式?现在很多城市政府很积极,希望你把装配式生产基地落到他那个城市来,以增加该城市的  GDP、税收和劳动力就业,会给你土地优惠、税收优惠、保障房给你下订单,还会给你企业一定的人才公寓指标。更有甚者,一些城市还同意配套基地建设给你一块商业用地,希望你尽快建成2~3栋新型装配式建筑的商业示范出来,以起到观摩推广的作用。此等利好吸引了一些开发商主动上门来求合作,并愿意共同投资基地,效果好的话他们还愿意下订单。机电和装饰装修企业也积极跟进,形成装配式的产业链。如此,一盘大棋就下活了,一个产业联盟就形成了。所以说,装配式进一步发展,一定是产业联盟的发展,一定是产业联盟与产业联盟之间的竞争。


第四问

发展装配式要把握的重点是什么?

我们说未来已来,实际上是说转型升级与科技跨越双重叠加同步到来。我们分析判断,突出体现在“三个绝配”上。

第一个,装配式+BIM。青岛国际会议中心项目采用全钢结构全装配式,结构-机电-装修全装配式仅仅六个月就又好、又省、又快建成了。他们由衷的感慨,没有 BIM 根本无法实现。所有的装配式部品部件,什么时候下订单、什么时候上生产线、什么时候打包运输、什么时候到现场、谁来安装、谁来验收等,全靠 BIM 大数据。

第二,装配式+EPC。真正推动装配式发展,没有 EPC 是难以实现更好、更省、更快的,所以一定要突出 EPC,这方面中建科技创造了很好的装配式 +EPC 的经验,做到 EPC 下的装配式更好、更省、更快。

第三,装配式+超低能耗。今后超低能耗被动式在我们国家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冬冷夏热地区十分适合推广超低能耗被动式建筑。超低能耗被动式建筑就是在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基础上,把保温、隔热、新风效果做的更好一点。

第四,在这三个基础上,下一步装配式+AI 智慧建造将是一个新的广阔领域。每年 27 万多项新开工项目和 26 万多亿总产值的产业场景全面实现智慧化(包括工厂智慧化、现场智慧化),这是多么巨大的蓝海,将极大地提升建筑产业的科技水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擘画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继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




王铁宏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住房城乡建设部原总工程师、办公厅主任兼新闻发言人。曾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德国工学博士。现还担任首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新型智库首席专家,同济大学建筑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荣誉院长。    



文章来源|建闻微信公众号

(ID:gh_4d3f3715ebad)
编辑|段文秀
审核、责编|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