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罗贞礼:数字时代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研究——一个基于统筹思维的分析框架|产业学者观点

2021-08-05


数字时代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一个基于统筹思维的分析框架*


文/罗贞礼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学者、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


一、问题的提出

“大健康产业”,是在对生命实施全过程全面呵护的理念指导下提出来的,是新时代的客观趋势,并且不只是一个狭义的产业,它是与健康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体系,包含了从健康产品生产到健康服务供给的完整产业链条。关于大健康产业的相关研究,对其定义存在多种不同的释义,至今尚未形成统一且公认的定义,其中一篇文献是这样表述的:大健康产业是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维护、改善、促进与管理健康,涵盖健康制造、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等一系列与健康有关的人类全生命周期的跨越三大产业的综合性、复杂性产业链,是具有同一属性的健康经济活动的产业集合,并提供产学研所有与健康服务有关的一切经济活动、产业活动和服务活动的总和。 [1] 从中说明,作为一种产业发展的集合概念,“大健康产业”涉及到的学科领域较多、细分专业也相当复杂,影响要素和关联程度日趋复杂;其未来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布局以及相应的经济增长贡献度等,目前大都还停留在规划与实践探索阶段,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空间巨大。
而就“创新”一词而言,在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于 1912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内涵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者是“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具体表现形式包括开发新产品、使用新的生产方法或者工艺、发现新的市场、发现新的原料或半成品、创建新的组织管理方式等;[2] 在当今数字时代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数字革命的加速演进,数字化思维与数字经济的特有属性正加速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3] 我国已进入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发展关键期,“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产业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而“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则是加快中国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的根本推动力。因此,在数字时代,如何针对大健康产业细分领域众多的实际情况,有效构建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系统分析框架,就成为一个新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二、统筹思维下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分析框架的构建


(一)统筹思维的涵义及特点


“统筹思维”的前提基础是“统筹能力”。“统筹”,其实就是通盘筹划的意思,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概念和词汇,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瑰宝,并与中华文化的整体思维息息相关,其核心要义就是预见、主动、变革创新的统一,现已被国际著名学者视为 21 世纪的主导思潮;“统筹能力”是指洞察事物、工作谋划、整体部署、衔接沟通、整合协调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而“统筹思维”,就是整体思维,是从整体看事物,是面对事物或实践对象整体的思维和思想方法;其基本涵义就是表现为人的实践目的是有用、有利、有效的整体统一,并能全面覆盖人的实践活动整体。
“统筹思维”的特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统筹思维”的差异性特点,与西方流行的管理思维或经营思维等局部性思维存在根本上的差异,如管理思维只注重解决其中的“有效”问题,经营思维则只能解决其中的“有利”问题,着重解决的只是整体实践活动的一个方面或部分问题;二是“统筹思维”的方法论特点,就是要坚持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远近结合、通盘考虑,使复杂系统在实现自身目标的过程中始终做到方向一致、内外协调、严密有序,即达到人、时、空的统一;三是“统筹思维”的实践论特点,就是做事情要有全局意识,干工作要有先后次序,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把握事物整体与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二)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分析框架的构建:基于统筹思维视角


由于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加上大数据和平台等技术的支撑作用,使得大健康产业创新主体不再仅仅集中于几个大企业,相关用户、创客、竞争对手等都可以参与创新,并能更高效地参与到创新发展的全过程之中,让创新的参与者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促使企业、产业、园区之间更易形成“产业创新生态”圈,使得大健康产业创新体系成为一个多业态集聚的创新系统,同时也是一个能实现微观、中观和宏观之间相互作用的多圈层结构创新系统,相关的产业创新实践活动也由局部简单走向整体复杂,其应对这种整体复杂活动的思维方法也必然进行转换。由此,从统筹思维视角对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建立更系统的认知思维就显得很有必要。
从“大健康4.0体系”特征、“产业创新生态”特征、与“高质量发展”三维判别尺度出发,将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视作是一个整体思维概念,并遵循“统筹思维”的全局逻辑,以“支撑层—驱动层—实践层”为统筹逻辑,以“切入点—着力点—落脚点”为思维逻辑,选取“新理念”作为微观支撑对象、“新路径”作为中观驱动对象、“新目标”作为宏观实践对象并形成大健康产业创新体系的主逻辑轴,在综合创新其多维层级路径要素和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完成了从微观、中观到宏观再到微观的循环演进与“三纵三横”整体统筹协同的创新设计,最终构建起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基本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311CC
△ 图1  基于统筹思维的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分析框架

三、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层次结构与主要特征分析


(一)微观层面:“大健康4.0体系”层次要素创新的支撑特征


大健康理念维度要素归属对象相当复杂,要构建一个比较完整、合理的大众认同概念体系实非易事,但也并非无章可循。笔者认为,大健康理念可以从横向四个、纵向四个层面来进行搭建,即从横向上,由心理健康、身体健康、道德健康及环境健康等四个维度要素构成;从纵向可以分为文化、教育、观念及实践等四个层面,从而架构起“四维四层”要素结构支撑的“大健康4.0体系”,如图2所示。


311CC


△图2 基于四维四层要素结构的“大健康4.0体系”
“大健康4.0体系”是一个动态复杂系统,对每一个维度或层次要素的认同,在推动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方面都会有影响意义;同时,每一个维度或层次要素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在横向上或纵向上都与其它维度要素、层次要素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会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据此,还可进一步深入探讨体系内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深层建议。


(二)中观层面:“产业创新生态”多维路径创新的驱动特征

大数据时代下,中国作为全球并跑者也迎来了技术、市场、组织形式和制度等更多细分发展机遇,并快速改变了以往创新更偏向于由单一企业完成的现状,并从单个企业演变成为企业、产业、区域以及社会网络参与创新进而升级到了“产业创新生态”阶段。其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从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转变,即创新边界的转变,表现为从单个企业创新变为多个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与研究机构、服务中介机构等异质创新主体之间的联合和协同创新;二是从竞争向竞合或者共生演化转变,即竞争边界的转变,表现为从单纯基于利益分配的竞争关系,向基于利益共享的竞合关系或者基于共创价值的共生演化关系变化;三是从线性创新向非线性创新转变,即创新行为模式的转变,表现为从技术推动型创新向多维融合创新变化;四是从将创新主体类和创新环境类子系统作为相互独立对象向强调创新主体之间以及创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转变,即联系界面的转变,表现为从局部推动型创新向系统驱动型创新变化。[4] 由此,构建了基于“产业创新生态”的多维路径创新体系,如图3所示。

3157A


△ 图3 基于“产业创新生态”的多维路径创新体系
大健康“产业创新生态”,是一个由各具特色的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组成的多维路径驱动创新平台,也是一个包含多圈层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的动态演进复杂系统,每一圈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着三大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交互关系。笔者认为,既然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组成的,那么作为与揭示生命奥秘、人类疾病与健康本质相关的大健康产业,其创新发展首先离不开“信息、能量、物质”这三条源头路径,即“创新源头路径圈层”,故将其归为内圈层;由“业态有序组合创新”、“资源空间积聚创新”、“要素踏界流动创新”、“数字化创新”等路径要素和“融合机制”、“聚合机制”、“联合机制”、“融合机制”等作用机制相间混合,则形成了“创新生态路径圈层”,故将其归为中圈层;而由“集群创新”、“联盟创新”、“协同创新”、“价值创新”等路径类型和“产业”、“企业”、“区域”、“网络”等承载维度对接配合,形成了“创新维度路径圈层”,故将其归为外圈层。由此,通过进一步弱化大健康产业边界、拓宽大健康行业创新主体、打通大健康产业链条、重构大健康产业互联网络等,并将其置于统一的“产业创新生态”平台进行深度解析,便可为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多维路径选择与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宏观层面:“高质量发展”策略建议创新的实践特征


在创新驱动成为中国新时期根本发展动力的背景下,从统筹思维视角认知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索求,可以被视为是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一种高级状态,既包括了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方式、机制和路径结构的变化,也包括了进一步规范行业标准、构建监管体系、差异化打造区域性大健康产业、以产业融合扩展带动健康资源共享、培育健康生活方式、成立健康行业联盟等对策措施方面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要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共建共享健康生活环境、健康生态环境、健康身心环境的新需求,要能够全力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由此,我们构建了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创新策略体系,如图4所示。


6B83A


△ 图4 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践创新策略体系
结合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背景,从目标任务、变革方式与推进策略等方面,加强对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策略进行深入思考,一定对有效实现相关创新策略的充分联动与衔接配套,不断提升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践创新策略体系的综合效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要注重深化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结合新发展阶段,精准定位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二是适应新发展理念要求,不断撬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变革方式;三是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优化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策略。

四、结论与展望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明确提出了“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的新定位和“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新目标,[5] 为新时代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人民群众对健康美好生活的追求,无疑成为了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加快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自然也就成为了新时代大民生健康的研究命题。
作为一项重要研究任务的阶段性成果,我们从“大健康4.0体系”特征、“产业创新生态”特征、与“高质量发展”三维判别尺度出发,选取“新理念”作为微观支撑对象、“新路径”作为中观驱动对象、“新目标”作为宏观实践对象并形成大健康产业创新体系的主逻辑轴,完成了从微观、中观到宏观再到微观的循环演进与“三纵三横”整体统筹协同的创新设计,最终构建起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基本分析框架,应该说也是一项兼具时代性与创新性的有益探索。该分析框架的构建,有助于识别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特征与本质属性,同时也为相关学术理论对话提供了相对统一的前提基础,有助于我们跳出单一性、片面性和表层性的传统创新认知误区,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去更好的关注广义上所涉及人的诸多健康管理服务问题;从物质、能量、信息等多个源头路径出发,去更真实的统筹解释人的诸多健康生存状态;从高质量发展视角出发,去更有效的破解中国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尚未实现产业现代化和结构性转型升级,在全球健康产业链条上尚处于末端。进一步的产业创新研究,需要在现有基本分析框架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回答以下关键性问题:如何加快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创新转变?如何激发大健康产业诸多主体的创新活力?如何形成与数字赋能相匹配的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在什么政策建议下,数字时代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此,我们在继续深化课题研究的同时,也盼望更多有识之士加入到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大队伍中来,在推动国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的同时,共同努力将大健康产业真正打造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增长极,为实现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红艳.大健康产业界定及其统计分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7): 30-34.
[2]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M].华夏出版社.2015.
[3]罗贞礼.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三个基本属性[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17): 6-12.
[4]温科,张贵,张晓阳.产业创新生态的运行现状、发展潜力与类别[J].科技管理研究,2020(4):179-190.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本文为祥青荣华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数字时代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研究”(2021.03-2013.03)的阶段性成果。




undefined
罗贞礼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学者,博士,教授,研究员;中组部“西部之光”(清华大学)访问学者,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咨询顾问。曾先后在大学、科研院所、国企及上市公司、政府部门工作;现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研究员,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新经济与新产业等。曾承担国家及省市课题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以新兴产业敲开跨越发展之门”(人民日报(理论版))、“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三个基本属性”等100余篇,出版专著《边缘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4)、《新材料产业发展分析及策略研究》(科学出版社, 2013.3)等3部,合著《中国产业政策转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8.12)1部。




编辑 |段文秀
审核、责编|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