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王庆生: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求|产业学者观点

2021-09-06

前 言

智慧城市,是国家与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新一代信息化技术赋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是建设数字强国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
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遵循国家发展战略与发展政策的指引,需要依托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发展基础与迭代演进的支撑,需要借鉴国际国内理论研究与实战经验,三者共同构成了从业企业与人员的认知领域,对未来城市智慧化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作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新型智慧城市认知域研究内容之二,结合企业智慧城市实践积累,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的七大发展要求,可作为新型智慧城市方案设计的有益参考。
本报告之引用数据与参考观点,均以脚注的方式说明了出处,在此对所涉及主体一并予以感谢!

undefined



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求

文/王庆生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学者、

山西清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目标域设计


新型智慧城市,秉承现代社会以人为本、协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适应政府、企业、居民等城市活动主体对现代城市宜居宜业安全有序运行的要求。其建设目标[1],应从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产业发展、数字基础、体制机制、市民体验等七大方面予以规划设计并落地呈现,如下图所示。

undefined


惠民服务要求

普适服务提供。 特指城市数字化发展的普适性。包括“双千兆”网络的区域覆盖、网络带宽、时间延迟、连接接续等,包括智慧应用对老小残障等弱势群体的包容程度,提高群体居民的获得感、满意度。


政务服务提供。特指由政务部门提供的政府服务。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结合区域空间布局与发展水平,推行服务资源协同、服务终端下沉,聚焦一网办理、一门可办、一次办结等要求,实施政府服务数字化改革,创新政务服务业务形态,提高服务提供效率,提高服务获得便捷度。

公用服务提供。特指由公用事业企业提供的水电气暖等基础资源服务。包括产配用设施的数字化升级与平台化管理,包括资源计量与购买的在线化与平台化服务,提高消耗付费意识、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消费公开公平。

社会服务提供。特指由政务与公用事业以外的法人主体提供的城市服务,包括家务服务、维修服务、看护服务等等,重点关注统一入口、统一认证、统一支付、商用信用等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提升促进便利公平服务水平提升。

人社保障服务。包括培训、认定、就业等人力资源基础服务,包括医保、社保、低保等社会保障基础服务,前者关注资源获得的便利度、事项办理的快捷度、数字技能的普及度,后者关注“一卡通行”“一网办理”等便捷服务的渗透水平。

交通出行服务。公共交通注重在线预报和便捷支付,城市车辆注重便捷停车和交通疏导,从业人员注重信用管理和资格管理的线上办理,路网建设注重多规合一、多网互通、区域互通与态势感知体系建设。

医养诊疗服务。全面普及网上挂号、全民健康卡、电子档案、从业信用应用,分级分类开展电子病历和智慧医院建设,规范建设健康大数据中心和疾病预防体系,因地制宜开展网上诊疗、医养结合等服务,全面推进问诊、治疗、结算、报销“一网办理”服务体系建设。

基础教育服务。推进数字校园全覆盖工程,提升校园管理、教学管理、安全管理数字化水平;因地制宜开展课件资源数字化工作,提升共享利用水平;创新开展数字化知识进课堂活动,提升数字化素养;打通区域数据资源,全面推进学籍管理、师资管理、教辅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


精准治理要求


城市统一管理。构建城市管理基础平台,将市政管理、综合治理、市场监管、环境保护、隐患排查、治安维稳、规土城建、市容环卫、市政设施、交通运输、劳动社保、文体旅游、教育卫生、党群建设、党纪政纪、民政服务、社区管理等城市管理领域的管理职能、管理事项、管理人员、基础设施等要素全面纳入一体化平台,提升城市运行监测、责任界定、事件处置的网格化智能化协同管理水平。

公共安全管理。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人员,整合公共治安各专业内网数据资源,汇聚各级给类社会化数据资源,建设公共安全大数据平台。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天地一网感知、内外一网联通、虚实一体监控、数据共享应用、力量协同调度。

事件应急管理。常态化聚焦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前瞻布置重大赛事、节庆活动、演出活动等大型群众性活动,整合公安、交警、消防、城管、交管、安监、质监、卫生、水利、地震、储备等部门应急力量,建设应急事件管理综合平台,实现监测感知、事件预判、事件处置、事件整改、应急演练、物资保障等的网络化智慧化。

社会信用管理。依托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建设社会信用管理平台,全面归集社会活动各领域信用数据,提供信用信息实时共享、报告出具、联合惩戒、信用修复等信用管理服务。建设完善信用信息体系,实现本域覆盖、他域共享、上级联通。

基层治理能力。聚焦环境管理、安全管理、资产管理、住户管理、居民服务、党的建设、群众监督等重点领域,建设基层社区/数字乡村管理云平台体系,实现基层数据上行、上级数据下行、部门数据融合,强化社会治理末梢,提升协同化治理能力,提升协做化服务水平。

法制社会建设。开展立法大数据应用,提升立法合规性审查效率;推进执法智能终端普及应用,提升执法取证数字化率。构建司法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案件网上受理、卷宗网上提交、审判网上法庭等服务,利用网络手段提升法制宣传效能。

驾驶舱应用。融合全域全维数据,提高城市感知能力,开展社会治理数据模型研究验证与应用,统筹规划、一体设计,构建市县区、局委办、乡镇社区社会治理“数字驾驶舱”应用体系,全面提升城市治理“一网协通、一掌在手、一屏了然、一键直达”水平。


生态宜居要求


环境保护。构建智慧环保平台,普及水、气、固废、工地等城市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测,提升监测预警与监督管理智慧化水平;实施重点环境事件处置过程网上公开,开展重点排污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与市域环境运行指标网上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构建协同治理网络体系,加强区域内环境一盘棋治理与跨区域环境协作治理力度。

智慧能源。普及重点产能、配能、用能单位在线监测,建设能源互联网平台,提升能源管理智慧化水平;推广绿色建筑、错峰储能、协同消纳、智能存电等能源节约化利用技术与基础设施应用,有效降低单位 GDP 能耗水平;合理设计用能计量付费单元管理粒度,提高能源输配调度智慧化水平,提升全民付费耗能意识,有效降低人均能耗水平。

绿色低碳。推广新型能源技术应用,提高市域新能源消纳利用占比,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探索木材蓄积、土壤固碳、工程封存等最新技术应用,提高市域碳中和能力。构建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平台,分别生产、运输、消费等社会活动领域,监测各城市主体温室气体排放水平,用网络化手段推动各主体公平自律合规排放;构建碳排放交易平台,分类分级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指标,用付费排放、减排受益等市场化手段,推动各主体采用最新技术降低排放水平。


产业发展要求


数字产业化。依托城市创新中心载体,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小微企业、壮大国控企业,提升数字产业发展能级。以信息产业创新发展为牵引,结合市域发展定位与产业生态条件,在“网、智、数、器、芯”等数字核心产业细分领域,开展“小巨人”培育工程、龙头企业先导工程,提升数字产业领域专利创新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GDP 占比水平。

产业数字化。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拓展产业数字化空间。聚焦农业领域各级各类载体,实施数字化赋能,提高三农数字化水平。聚焦大型企业、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产业载体、坚持“分行业发展水平施策、分产业发展规模施策、分企业主体性质施策”的原则,分类推进、鼓励先进,全面开展“网络体系强基行动”“平台体系壮大行动”“数据汇聚赋能行动”“新型模式培育行动”“融通应用深化行动”“安全保障强化行动”[2],通过工业互联网创新,促进工业数字化转型。依托区域资源禀赋条件,培育电子商务、文化旅游、医养结合、数字创意等服务新业态,促进数字消费。


数字基础要求


云数设施。整合市域云中心资源,达到国家能耗水平要求,实现异构云数资源共享,完善灾备冗余机制,构建市域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作为市域节点,统一纳入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3]。强化算力支撑,构建双中台+城市大脑智慧中枢,支撑场景化智慧化融合应用。

数据资源。依托市大数据中心节点,汇聚市域全维数据资源,建设地理信息库、城市空间库、基础资源库、专业主题库等高质量数据资源库,实现部门间共享、面向社会开放、开展跨区域交换。依托市域优势产业,建设产业大数据中心,开展数据价值化应用。

网络安全。完善建用规范强化组织保障,深化密码应用推进等保合规,聚焦网络边界、业务系统、数据应用等关键环节,分类分级落实安全保障措施,高标准保障数据中心安全。面向市域重点数字设施、工业互联网络、重点信息系统,开展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与处置服务。


数字基础要求


统筹协调机制。市级专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发展规划、项目筹划、组织协调等工作。各县区局办,按照城市智慧化能力域、目标域要求,作为成员单位参与领导小组活动。

集中管理机制。市级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组织落实工作。配套建设与智慧城市发展目标、建设进程相契合的业务部门、环境设施、规章制度,明确责任范围、明确工作目标,严格工作纪律、落实业务考核。

运营运行机制。智慧城市专门管理机构牵头,整合城市运行资源、技术支撑资源等必要资源,设立兼具公益性与商业性的智慧城市运营运行组织,健全运营运行制度规范,保障智慧设施可靠运行,保障智慧应用可持续运营,保障智慧城市良性发展。

安全保障机制。专门管理机构与运营运行组织,应设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配置安全管理设施、配套安全管理制度、构建安全管理平台,全面保障智慧城市网络通道、数字设备、业务应用、数据资源安全。

创新技术应用。建设城市创新中心载体,搭建创新平台做好通道服务,依据发展定位编制科技项目目录,整合各级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培育数字核心技术、研发适用应用技术、落地试验示范场景。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数字技术,结合城市定位、发展方向、优势领域,围绕强化数字经济“四化要素”,开展创新技术应用工作。


社会协同要求


社会参与。践行广泛参予的智慧城市协同创新 2.0 理念,新型智慧城市项目规划与方案设计,应有效强化城市用户与建设部门的互动、交流、协作,契合社会需求、回应社会关注,提高城市价值设计的科学性与公允性。

用户体验。践行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新型智慧城市系统建设与交付运营,应设计城市用户对项目成果的符合性、易用性、实用性等人性化体验环节。用户体验,作为项目成果审查、整改完善、验收交付的重要依据,是提高城市建设成果公允性与可推广性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以下内容,参考《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94205-T-469)(征求意见稿)拓展
[2]本部分,参考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要求


[3]本部分,参考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




2291F


编辑、图片 |段文秀
审核、责编|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