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在变局中开新局——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学习体会

2021-09-23

undefined

文/罗培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们正处在迎变局、开新局的关键时点。


大变局下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的速度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剧大变局演进。在这样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经济发展和安全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1、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变革

新一轮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呈现智能化主导、融合式“聚变”、多点突破的态势。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新科学理论孕育产生,新兴学科渐次兴起;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正在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与生物、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技术交叉融合,带动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融合式重大变革。科技正为经济和产业变革注入新的动能与活力,将前所未有地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颠覆性变革,现有产业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面临深刻变化,传统产业得到革命性重塑,新兴产业日益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

基础科研方面首张黑洞照片问世,广义相对论得到进一步验证;首次在“超级地球”大气层发现水蒸气;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发现热传递的第四种方式,实现声子真空传热;首次证实水结冰过程中“临界冰核”的存在;首次合成世界第一个含 18 个碳原子的纯碳环;首次论证现代人类确切起源地;首次解析人类胚胎着床过程;等等。人类对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和意识本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认知不断拓宽和加深。

技术创新方面。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谷歌实现“量子优势”,开启量子计算新时代;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天机芯”问世,有望推动通用人工智能发展;3D打印技术打印出了会“呼吸”的人造器官,为人类器官移植带来巨大期望;新基因编辑系统“先导编辑”问世,分子剪刀向超精确迈进;首款无创脑控机器人手臂诞生,脑机接口再获突破,等等。

产业变革方面成熟技术加速落地,形成新的生产力。2019 年 5G 商用开启,将重构全球数字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应用加速社会向智能化转型;全球竞相布局区块链,数字货币迎来爆发式发展;太空探索热情高涨,商业航天产业向阳而生;生物医药突破不断,助力大健康产业快速膨胀;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能源革命渐行渐近,等等。

前沿技术领域不断突破

半导体芯片制造工艺趋近极限。台积电 5 纳米制程工艺研发成功,2 纳米制程工艺开始研发,最早将在 2024 年投产。三星 5 纳米极紫外线光刻工艺技术开发完成,并获得高通基带芯片生产订单。三星已发布 3 纳米芯片闸极全环工艺的技术路线图,拟于 2021 年实现量产。ARM 发布下一代架构设计方案,采用新架构的 CPU、GPU 和神经网络芯片已经上市。

生物存储与计算技术取得系列突破。2019 年 3 月,微软与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实现了数据信息 0 和 1 与碱基信息 A、T、C、G 的全自动互转和识别,DNA 存储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2019 年 5 月,哈佛大学开发出一种利用寡肽分子存储数据的新方法,该方法能够实现数据恢复准确率超过 99%。2019 年 7 月,美国布朗大学的科学家成功将数字图像存储在含有糖、氨基酸和其他类型小分子的液体混合物整列中,并实现检索功能。2019 年 8 月,麻省理工学院创建了“DOMINO”系统,可在细菌和真核细胞中创建用于逻辑计算和存储的电路。

元器件小型化技术发展快速。2019 年 8 月,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仅有 3 个原子层厚度的波导,厚度约为 6 埃,比集成光子电路中的片上光波导薄 500 倍,有望将现有光学器件尺寸缩小几个数量级。2019 年 11 月,密歇根大学开发出可在高工作电压下运行的三维晶体管阵列,该技术有助于开发更紧凑、具有更多功能的芯片,并有望打破摩尔定律。

机器人技术落地应用深入各行业。2019 年,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人型机器人Atlas可完成倒立、翻滚、360 度水平跳转等复杂体操动作,且能够在狭窄、崎岖的地形中实现自主导航,有望在灾难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2019 年 6 月,以色列通用机器人公司推出“DOGO”武装机器人,可用于支援特种部队和安全人员开展室内作战。2019 年 8 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人员将计算机嵌入软体机器人,使软体机器人具备自我决策能力,在环境监测、污染清理及药物输送等领域具备应用前景。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0》

2、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深刻变化

近年来全球贸易增速明显放缓,受疫情影响,各国更加重视供应链安全,推动产业链收缩,生产网络区域化、本地化趋势更加明显,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面临深刻变化。

贸易强度下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启动再工业化战略,全球价值链活动持续放缓,价值链长度和跨境次数明显下降。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研究表明,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其跟踪的 17 个大型行业全球价值链中,有 16 个处于持续收缩状态;2007-2017 年,这些价值链中的出口占总产出的比重从 28.1% 下降到 22.5%。

区域化倾向增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链条环节多、运输距离长等问题暴露出来,主要发达经济体更加强调重要产品自给自足,制造业回流有加快的迹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地化、多元化倾向增强,正逐步形成北美、欧洲、东亚三大区域产业链体系。

数字化进程加速。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各个环节,全球价值链向生态化、智能化、平台化、多业态融合方向转变。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人流、物流造成严重冲击,传统的线下供需对接模式受到较强的制约,数字化进程将加速,以期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升级重塑。

产业分工格局面临深刻调整。生产成本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因素叠加,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加快推动制造业回流,原有全球经济大循环面临调整。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到突破爆发的关键时点,国家间由于数字基础设施投资、高端人才储备、关键技术差异等所导致的“数字鸿沟”逐步扩大,发达经济体吸引产业回流的能力可能得到提升。

产业分工新模式迅速发展。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大幅降低信息交互成本、改变生产模式,相比于商品流而言,全球信息流、服务流将更加频繁,推动各种新型分工模式迅速发展。比如,制造业研发环节可能独立于生产环节,各国研发团队开展协同创新并最终转变为产品或服务,将成为高技术制造业分工的新热点。再比如,自我就业、分时就业等新型灵活就业模式快速涌现,传统的“劳”“资”界限被打破,个人与企业的关系由传统雇佣关系变为新型合作关系。

3、中国经济发展和安全面临新情况新挑战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中国经济发展和安全面临新情况新挑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不高,粮食安全不能有丝毫放松,能源资源安全面临不少挑战,金融领域风险点多且面广等。

在产业和企业层面突出表现为:

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存在诸多短板。当前,中国产业基础不牢、地基不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方面对外依存度较高,许多产业面临“缺芯”、“少核”、“弱基”的窘境,“卡脖子”问题凸显。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大力吸引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回流,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制造业,努力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中国制造业面临“双重挤压”。高端化生产性服务业和精细化、品质化、便利化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仍然比较滞后。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亟待加强和突破。 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速,全球产业分工加速重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参与全球竞争不能再走低要素成本的老路。2019 年,中国制造业研发强度仅为 1.45%,很多产业和企业还处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必须大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当前,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传统封闭、独立、线性化的研发模式已不能满足技术创新新趋势的要求。企业提升创新能力,需要不断革新技术创新组织范式,打破组织边界,打造网络化平台,链接全球资源,联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实现融通创新。

把握新发展阶段的要求和优势

以新发展理念开创新局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中国已经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具备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描绘了宏伟的发展蓝图。

1、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要求和优势

中国已转向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具备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社会大局稳定。

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面对国内外更加复杂严峻形势,在传统优势趋于消失的同时,中国经济必须挖掘和释放强大国内市场优势的潜力。

人力资本优势。中国大陆总人口数量超过 14 亿,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劳动力群体,达到 9.92 亿人,占到全球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比美、欧、日的总和还要多。到 2030 年,中国 20-50 岁(即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的青壮年人口数量将达到 6.12 亿人。这些人群成长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高速增长期,受教育程度高,是互联网等新经济时代的原住民,正在成为各行各业的生力军,为中国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新鲜血液。

超大规模消费市场优势。2019 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41.16 万亿元,按照当年平均汇率折算,相当于 5.97 万亿美元,已经超过美国 5.46 万亿美元的零售总额,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202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 1 万美元,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人数超过 4.9 亿,按照同样的标准,欧盟、美国和日本的中等收入群体数量分别约为 2.1 亿、1 亿、8500 万人,中国中等收入群体人数已经大致相当于欧美日的总和。

科技创新与技术产业化应用规模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铁基超导材料、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光子纠缠、中微子振荡、北斗全球系统、纳米催化、金属纳米结构材料、特高压输变电等等领域取得领先重大原创性成果。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预计达到 15.8 件,研发人员总量和 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世界首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稳居世界第二。高达 12 亿的互联网网民数量和超过 11 亿的移动互联网月度活跃用规模,为各类电脑和手机 APP 的开发、试错、快速成长创造了有利环境。2016-2020 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由21.43 万亿元增至 26.59 万亿元,规模连续 11 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大规模金融市场优势。国金融市场的体量已经位居全球前列。截至 2019 年末,人民币信贷余额超150万亿,居全球第一位;2020年12月末,我国本外币贷款余额178.4万亿元,同比增长12.5%。2020年末,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进4200家,总市值近80万亿元,债券市场规模达117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和第二大债券市场。新冠疫情冲击加速了海外资金配置中国金融资产的需求。

国内市场的纵深和收敛优势。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构建了超大的纵深空间。中国 1000 万人口以上的都市圈达到 24 个,都市圈、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较大的区域差距为产业转移、梯度发展,以及建立完整的经济体系提供了可能性,一部分中西部地区完全有条件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使得中国经济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拥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资料来源:《2020·径山报告》,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等官方网站

2、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开创新局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而做到这一点,必须统筹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统筹处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坚持扩大内需。二是统筹处理自主与开放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一方面要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三是统筹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维护统一大市场,一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差异化竞争发展。四是统筹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有为政府”助力“有效市场”。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可从如下六个方面落实:

一是强化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改革科研评价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二是畅通经济循环各环节,实现供需良性互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传统消费扩容提质,推进新型消费加快成长,以“两新一重”推进投资拉动作用。完善分配调节体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推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内大循环空间布局。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流通堵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县域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促进形成全国统一、竞争有序、区域融通的商品和要素市场。

四是聚焦“双碳”目标强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两山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倡导和推进绿色低碳生活行动。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五是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更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推进外贸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进口规模扩大、结构优化,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强外商投资权益保护,加强国际创新交流合作。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海南自贸港、自贸区等高质量发展。

六是全面提升安全发展能力。统筹发展与安全,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加强粮食安全保障,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维护金融安全,妥善处理房地产领域风险,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优化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建设。


编辑|段文秀

审核、责编|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