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黄奇帆:发展面向实体产业的数字金融、创新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模式|《产业转型研究》专刊报道

2021-11-04




  导 读

《产业转型研究》专刊前两期刊物在发行后收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产业界的一致好评。目前,《产业转型研究》专刊第三期刊物已正式刊发。本公众号会对《产业转型研究》专刊第三期中所收录文章进行持续报道,欢迎各位读者关注。
本文为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发表于《产业转型研究》专刊 2021 年 第 9 期总第 325 期的文章,特此分享,以飨读者。


发展面向实体产业的数字金融、创新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模式,是“十四五”中国金融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要路径
文/黄奇帆

重庆市原市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加速了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构。人类历经数百年建立的经济、金融秩序随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击而改变,基于全球数字化浪潮而出现的各种经济发展模式、金融创新模式层出不穷,哪个国家能够在数字化发展模式上取得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哪个国家就拥有了未来。

面对动荡的世界所带来的错综复杂环境,2021 年 1 月 15 日《求是》杂志上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为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如何切实落实经济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已经开始了积极、富有成效的尝试。但是在基于数字技术的经济和金融理论方面,还需要更多专家学者用更大的格局进行更大胆的创新。2019 年 2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2020 年 8 月 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理论研究要“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
中央一系列的部署已经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本文将沿着这一方向,探讨中国数字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路径。



   
数字金融是数字经济的组成部分、是传统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是系统解决中小微企业金融问题的理论创新方向    
数字金融不是简单的 P2P 等互联网金融模式,而是人类发展到数字经济阶段所产生的,它不仅仅是传统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还包括应用数字技术对传统金融基础理论的延展,是对工业社会所形成的整套金融秩序的数字化再思考。
为此,我们一定要意识到数字金融本质上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结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的金融认知是和产业革命紧密连在一起的。二百五十年前世界出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770-1870),随着蒸汽机、机械化的普及,在随后的一百年里,人类的工业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制造速度的加快,需要更大量和快速的资金流动,当时社会存在的服务慢节奏农业生产体系的钱庄根本满足不了工业企业的需要。于是,以苏格兰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开始在 1770 年前后出现,并极大促进了工业企业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1970)是以电器化和汽车的出现为代表的,这是全球工业化的又一个台阶。工业科技在这一阶段高速发展,证券市场逐渐成熟,企业融资发展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进一步加速企业融资,于是出现了投资银行这种新的金融业态。摩根大通、高盛等投资银行极大推动了企业的上市进程,形成了优质企业与社会资本之间的良性循环。第三次工业革命(1970-2020)时期世界开始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电子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新技术企业得到空前重视,这些企业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传统银行和投行都很难满足它们的金融需要,于是出现了风投、创投、私募基金等金融形式。这些模式通过不同风险偏好资金的汇集,分担了创业企业的高风险,推动了电子信息时代的大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数字技术开始改变存续百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秩序,人类开始进入数据要素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 等技术,深刻改变了产品的基本形态、企业盈利的方式以及产业组织的模式。产业生态中的数据确权、透明、穿透,改变了传统金融中的信用、杠杆、风险的内涵,并急需一种基于数字技术、更好服务产业生态的金融模式,也就是我们讲的数字金融。
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工业革命产生的新金融概念绝不会简单否定原来的金融概念。比如,投行所带来的直接融资、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并不是替代商业银行,并且商业银行最初形成的基本原则一直得到延续,但是在原有银行体系外增加了一个直接金融体系,于是弥补了间接金融的不足,形成了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并存的新秩序。再比如,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风投,也并没有改变商业银行的规则,当然也没有改变传统的上市公司资本市场融资的规则,而是在这些规则基础上,建立了能够包容技术企业更高风险的新规则体系。这样即使一家企业三年五年都是亏损的,也能够上市,形成巨额的增值。所以,每一次的金融创新一定不是以否定前面的金融形式为前提的,银行在经营存贷业务时就是要遵循巴塞尔协议;资本市场虽然没有巴塞尔协议,但有资本市场建立的新规则;创投、风投也通过多年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规则体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金融模式本身是从不同角度服务实体经济的,是从不同时代的技术出发,完善对发展实体经济的杠杆计算、风险管控。
在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数字金融同样不意味着对前面三种金融服务模式的否定,不是有了数字金融就不要商业银行的基本规则了。这是前面几年里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所陷入的一个误区:金融创新脱离实体经济需要而单独发展。那么,从实体经济出发,数字时代最需要补充的金融体系是什么?从全球的实践中不难发现,现有的金融体系难于服务缺乏主体信用的广大中小微企业。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前三次工业革命中小企业数量、规模都不是很大的时候,社会只要解决好主体企业的金融需要,就可以稳定发展;而数字时代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任何一个产业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因此忽视它们的金融需要,将会动摇整个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各国政府、金融机构都在力图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是成效都不明显。也就是说,第四次工业革命要补上的金融短板,就是如何用数字技术发展数字金融,满足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这是对以主体信用为核心的传统金融理论体系的巨大挑战。

   
数字金融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是基于 5G 等数字技术的创新,“实体经济+数字科技+金融创新”是数字金融理论发展的新范式     

从产业角度看到的数字金融,也就是产业数字金融才是数字金融的主体,也是我们最该进行理论创新的领域。当然,从消费视角也有数字金融,2C 的数字金融从本质上更应该叫做消费数据金融,也就是前一段时间热炒的各种互联网金融。这类金融创新大体上是基于互联网给老百姓借贷的,不管是大学生还是家里的小孩子,只要有了手机上的借贷软件,糊里糊涂都能借到钱。消费数据金融中的互联网支付应该说给我们的时代带来了工具上的巨大便利,至少可以减少口袋里的现金,有了互联网支付最近马路上偷钱包的小偷几乎没了,所以也是进步、也值得理论界研究。但这种金融服务模式,其实八九十年代的信用卡也能够提供,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各种商店发的消费卡、电子卡也能够解决一定的小额透支,所以这类做法并没有太大的金融理论的系统创新,如果把这些理解为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下的数字金融,那是把数字金融看低了、看小了。而且,围绕个人建立数据金融体系,等于把杠杆加给了本来信用就不确定的个体,因此不可避免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风险,比如校园贷乱象、年轻群体过度超前消费以及P2P汇集风险等,这些负面问题也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数字金融还是围绕实体企业来建立的新金融体系,而不是2C层面的,这对一个国家从金融市场规模到金融安全都是至关重要的。数字金融要解决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原因是中小企业经营有五个风险:政策和行业风险、企业经营状况风险、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资产存续期状态风险、回款资金账户风险。因此获得金融支持有五个困难:没有庞大的资本金、贷款来源成本高、没有无限获取增加资本金的来源、缺少专业的风险防控管理人才、社会信用和国家信用缺失。这些困难用前三次工业革命对应的金融模式都无法克服,只有在数字经济时代通过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面向产业生态建立一套围绕中小微企业的新的信用管理体系,并基于这个信用体系提供金融服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研究数字金融少不了实体经济这一核心、少不了数字技术作为基础。这里所说的数字技术是 5G 条件下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基于这些技术要构建出平等的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物联网、产业互联网。有了产业互联网,我们就能获取中小微企业全面、准确的信息,从而在物联网中建立新的信用体系,基于这个信用体系所开展的金融创新才是真正的数字金融、金融科技,这种数字金融的公司才是真正的金融科技公司。去年年初我到腾讯、百度和京东,和这些公司高管一起聊时我就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现在你们搞的消费互联网金融,你们以为那是数字金融,其实只是以个体流量为核心的传统金融服务的网络化,与庞大的实体经济体系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而真正的数字金融必须要和产业互联网相结合、为实体经济产业生态服务、为中小微企业服务。搞消费互联网可以“一刀切”,面向五十人、五百人或者一座城市的试点,可以直线思维推广到全网,甚至于推广到整个中国十四亿人。但产业互联网只能是“小锅菜”,医疗产业链跟汽车产业链、化工产业链不一样,中国一百万亿的工业系统,上百个各种各样的产业链,不可能搞出一个项目一刀切,所以必须是“小锅菜”,搞不了垄断,也不能用烧钱的模式推广。

中国有 7000 多万个体户、3000 多万个中小微企业。中国有 190 万亿的贷款,如果去掉和老百姓相关的各种贷款,真正和企业有直接关系的有 100 多万亿,大企业、房产商、中等企业数量不多,但是贷款金额占到了百分之八九十,

小微企业数量占了百分之九十几,贷款数量却是微乎其微。因此,原来的金融体系是铺设给贷款金额巨大、数量很少的企业的,这也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经济条件。如何依然沿用这个金融体系,中央从顶端放再多的资金活水、出再多的政策,水也不可能流到饥渴的中小微企业那里。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架设新的管道体系。架设这套信用管道体系,在工业时代是不可能的,因为数量太大、成本太高、环节太多,基本无法保证可信性。而数字时代,用产业互联网来架设这个管道体系就变成了现实。

产业互联网不是空中楼阁,要经过万物发声、万物万联、智慧网联等过程才能实现。

万物发声:举例来说,在由 1000 个企业形成的产业链上的万物发声,就要把这 1000 个企业的信息找出来,如果是和金融相关,那么就从金融角度找出 8-10 个指标,也就是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值;当产业互联网包含工业自动化系统,那么结构性特征值就是生产线上的各种性能指标;当产业互联网是物流系统,那么结构性特征值就是仓库等物流指标体系,等等。产业互联网总是要找到发声的万物,一个关键是万物发声的终端要能适应数据量大、低时延、宽频带、低功耗等要求。

万物万联:实现了万物发声,要进一步把发声的万物有组织、有计划地联接在一起,也就是万物万联。中国的 5G 工程加速了万物发声,也使得万物万联变成了可能性。每一个实体经济的细小单元都可以准确地联接在一起,也就意味着实体经济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流通方式、消费方式都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站在金融的角度,也就意味着无论是固定资产还是流动资产都有了可穿透的取信方式,这样金融体系就不再只依赖最容易获取的固定资产、固定信用信息,而是可以在万物万联基础上,对流动资产建立取信机制,并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智慧网联:仅仅有“万物万联”还不能完全解决数字经济时代产业生态中的信用问题,我们还需要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边缘计算等各种智慧工具来对万联起来的数据进行管理,通过提供各种智能化分析算法,达到防篡改、保安全、促公平的目的。此外,万物也一定要和每一个相关的人相连,形成智能化的人机互动,这样才能建立一个人与物一体化的智慧网联世界。信用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到人的身上,智慧网联让人也有了从产业生态角度更加完善的数据表达,从而在物的信息基础上产生了更加全面的产业生态中的交易信息,并为基于这些信息创造新的金融服务产品奠定了全面、坚实的信用基础。

所以研究数字金融不再只是风险计算,而是要从数字技术出发,根据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万物发声”“万物万联”“智慧网联”的现实需要,研究相应的数字金融工具和服务模式。也就是说实体经济是核心,数字技术和金融创新是两翼,三者用智慧网联紧密融合,构成“实体经济+数字技术+金融创新”的研究范式。


   
产业互联网所带来的“五全信息”是数字金融信用体系的基础也是数字金融理论创新的重要出发点     

为什么产业互联网所带来的万物万联会有如此强大的颠覆性?这是因为万物万联带来了围绕实体经济的海量数据,而由于数字技术的进步,会逐步让这些数据具备“五全特征”:全空域、全流程、全场景、全解析和全价值,从而给全社会带来了“五全信息”。所谓“全空域”是指:打破区域和空间障碍,从天到地、从地上到水下、从国内到国际可以泛在地连成一体。所谓“全流程”是指:关系到人类所有生产、生活流程中的每一个点,每天 24 小时不停地积累信息。所谓“全场景”是指:跨越行业界别,把人类所有生活、工作中的行为场景全部打通。所谓“全解析”是指:通过人工智能的搜集、分析和判断,预测人类社会所有行为信息,产生异于传统的全新认知、全新行为和全新价值。所谓“全价值”是指:打破单个价值体系的封闭性,穿透所有价值体系,并整合与创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的价值链。这种“五全信息”,当它们跟产业链结合时形成了全产业链的信息、全流程的信息、全价值链的信息、全场景的信息,就成为了具有金融价值的数据资源。可以说,任何一个传统产业链一旦能够利用“五全信息”,就会立即形成新的经济组织方式,从而对传统产业构成颠覆性的冲击。研究“五全信息”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和创新数字金融理论与方法。“五全信息”具有下面五个特征:


 
1、“五全信息”是结构型的信息。    
数字时代所采集的“五全信息”,是全样本的结构型信息,这些信息必须包含社会经济系统的各种结构性特征:产业系统要有关于产业的各种特征描述、社会系统要有社会运营的各方面数据。五全信息的结构性体现了“数字孪生”的概念,是企业运营、产业生态和社会系统的全样本刻画。    

2、“五全信息”是动态型的信息。

数字时代所采集的“五全信息”,是全样本的结构型信息,这些信息必须包含社会经济系统的各种结构性特征:产业系统要有关于产业的各种特征描述、社会系统要有社会运营的各方面数据。五全信息的结构性体现了“数字孪生”的概念,是企业运营、产业生态和社会系统的全样本刻画。
   

3、“五全信息”是秩序型的信息。

某一个系统的五全信息,体现了这一系统的秩序。五全信息既包含了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制度,也要包含其运营规则。也就是说,五全信息采自于系统现有的秩序,也会帮助系统构建新的秩序。

4、“五全信息”是信用型的信息。    

在以往的社会系统中,始终无法彻底解决全社会、全产业领域的信用问题。而进入“五全信息”社会,这些信息因为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具有高度的可信性。基于新的信用体系,无论是金融还是其他社会经济系统都将发生更加彻底的革命。

5、“五全信息”是生态型的信息。

五全信息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生态、产业生态之中,是在描述特定生态里面的特定状态。各类信息之间往往存在大量关联,并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产业互联网的建立,数字社会将拥有越来越多的“五全信息”,基于“五全信息”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生态被颠覆。人类的互联网产业也因此将从 to C(面向用户)型的消费类互联网发展为 to B(面向企业)型的产业互联网。而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五全信息”的这种颠覆性功能将更为突出。我们常常说的颠覆性产业,主要就是指具有以上“五全信息”的网络数据平台产业,这五全的信息在与工业制造相结合时,就形成工业制造 4.0;与物流行业相结合,就形成智能物流体系;与城市管理相结合,就形成智慧城市;与金融结合,就是我们所讨论的数字金融。换言之,产业链互联网的体系一旦形成,会有结构化信息、动态信息、含有信用的信息、具有生态环境意义的信息,也具有次序的信息。这些信息改变了金融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信用、杠杆、风险)的模型和操作,也就是改变了原有的金融理论体系,并且创新了大量的产业数字金融新模式。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也就是我们现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所进行的大量探索,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的。中国已经为全人类贡献了大量的经济发展理论,比如“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保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金融理论领域,我们国家发展得比较晚,一直是在学习、追赶的过程中。但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在数字金融方面具有独特的实践经验,因而也必将产生大量数字金融新理论。希望所有从事数字金融研究的人,能够在中央总体发展战略指引下,本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原则,创新应用数字技术,研究每一个产业生态的数字金融服务新模式,从而让中国在数字金融理论创新上成为全球的领先者。


订购须知:

各位读者如有购买《产业转型研究》专刊第三期需要,可联系以下老师:

朱栩葶老师:

联系电话:010-83021220

邮箱地址:zhuxt6@sem.tsinghua.edu.cn

内容来源|《产业转型研究》2021年第9期 总第325期

辑|段文秀

审核、责编|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