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冠肺炎疫情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与应对措施

2020-03-11



文/温建功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


摘要:

国家卫健委官方网站通报数据显示,自疫情发生以来,全国现有确诊病例下降明显,累计治愈出院人数持续上升,全国除湖北省外其他地区多日的新增病例已有多日小于 10 位,多个省份已经连续多天 0 增加。这一数据表明,我国对疫情的防控措施已初见成效。


此次“战疫”行动覆盖传统春节近 2 个月时间,面对此次疫情,全国已有 31 个省市区先后启动一级响应(截止目前,多个省市区已逐步将一级响应下调),相关社会经济活动大量减少、取消,中小微企业严重受损,再加上世界卫生组织将此次疫情定义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PHEIC),此次疫情从影响广度和深度均将超过 2003 年的“非典”疫情,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


疫情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动态变化和多方面的,因此针对疫情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从产业发展的供给端、需求端的角度出发,按照疫情影响时期(短期(1-2个季度内)和长期(全年至更长远时间))分开进行归纳总结,更立体地识别疫情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多方面影响,同时从企业角度和政策建议出发,提出疫情造成产业发展影响的应对措施。

01
疫情对产业供给侧的影响

短期影响分析

从短期(1-2个季度内)来看,疫情造成了对产业供给侧的较为强烈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延迟复工等客观上为企业发展蒙上阴影

短期内,延迟复工带来的劳动力不足,为产业恢复造成巨大负面影响。 疫情发生以来,受到春节假期延长、人员流动受限、各地延迟复工等因素影响,劳动力不足现象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据交通运输部 2 月 19 日数据披露,春运 40 天( 1 月 10 日至 2 月 18 日),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累计发送旅客 14.76 亿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 50.3%。截至 2 月 25 日,在全国采购经理指数的调查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复工率为 78.9%,其中大中型制造业企业达到 85.6%。部分东南沿海省市其主要产业工人来源地,由于疫情防控的诸多措施影响,造成企业难以及时复工,部分项目不得已延期甚至取消。

已经逐步复工的企业,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完全复工还需时日。 复工后的企业,面临着诸如员工需要居家隔离或短期内只能在家办公;口罩、消毒器具等防疫用品准备不充足等等的问题。企业在延迟复工期间的租金支付、员工薪资支出等方面也增大了企业现金流的压力。

(2)中小微企业生存压力骤增
短期内,疫情下我国广大中小微企业生存负担加大。 中小微企业是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上占了市场主体的 90% 以上,贡献了全国 80% 的就业、70% 左右的专利发明权、60% 以上的 GDP 和 50% 以上的税收。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曾公开表示,疫情致 2 万多员工待业,预计损失至少达 7 亿,按照目前的现金流加上贷款发工资,最多只能撑三个月,引发舆论关注。西贝这样的大型连锁餐饮企业难以招架,更别提实力不及西贝的中小微企业,疫情使得他们损失了一年一度的“掘金”良机,更加重了企业本身的生存负担,短期内生存形势不容乐观。

疫情削弱了中小微企业的本就不高的危机抵抗力。 一方面企业收入下滑,业务下降甚至枯竭,另一方面则是成本快速上升,包括租金、用工成本等等,导致中小微企业入不敷出,客户流失、供应链受阻、资金周转困难等接连出现,疫情期间现金流吃紧成为中小微企业的常态,部分企业甚至现金流枯竭,负债累累。据清华大学朱武祥教授的对全国 1480 家中小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60% 以上的中小企业账面现金能够支撑的时间不超过 2 个月;同时,31.62% 的被调查企业预计本次疫情对公司营收的影响在 50% 以上。约有 22.5% 的被调查企业计划减员降薪,16.01% 的企业选择停产歇业,这将造成较大的就业压力。 [1]  中小微企业面临的降薪裁员压力如果处理不慎,导致失业人员人数上升,对产业整体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3)产业链短期内受到巨大冲击
供给侧产业链整合发展困难重重。 在短期内,由于延迟复工、交通物流受阻、需求下降、原材料价格多变等的影响,产业链上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生产的压力。尤其此次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湖北省,是引领中国汽车产业的代表省份之一,拥有汽车零部件企业近 1.2 万家,受到疫情影响,零部件工厂供应中断,断供的压力逐步传导到下游的多家汽车企业,造成其减产甚至停工。 [2]  同时,我国也是全球产业链的深度参与方,产业链的负面影响会逐步传导到产业链上的其他国家,造成更深刻的产业链危机。

全球产业链视角来看,国外的产业链也存在着被疫情严重影响的风险。 国外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就是近期疫情在全球,尤其是日本、韩国、意大利、伊朗等国家的快速扩散,会反过来给国内的产业链造成重压。例如,近期日韩确诊新冠肺炎人数增加较快,短期内难以预测疫情的防控效果,如果疫情爆发,那么对于与我国密切相关的产业链,尤其是电子产业链来说,短期内断供风险大增。日韩均是半导体产业强国,在电子产业链上游的占据重要位置,短时间难以替代,一旦疫情影响加重,半导体产业链将首当其冲,后续的各个相关产业链也会面临着采购成本上升、交付延期、断供的风险,最终导致多个产业链的终端产品缺货和价格上涨,企业生存形势更加艰难,整个产业萎缩,最终加剧全球经济紧张形势。

长期影响分析

在疫情得到持续控制的情况下,长期来看疫情对我国产业供给侧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疫情加速产业转型
疫情则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创造了一定的契机。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从理念到工具的全面转型。疫情期间企业不得不尝试线上工作和相关业务开展,进而意识到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工具应用的重要性。由于各地的防疫措施,复工后的很多企业都不得不选择让员工线上办公。众多企业纷纷在数字化平台上架起企业管理和业务,将业务由线下开展到线上,探索企业的数字化管理与运营。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利用疫情的契机、抛弃落后产能、降低人力依赖、提升制造效率的智能制造方向,将不得不作为企业的必选项。

同时疫情也推动了更多数字经济及相关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推动了产业数字化。 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此次的疫情防控、监测以及线上业务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我国将进行以 5G、特高压、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的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新手段还将持续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国家现代化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创造新优势、打造新动能。

(2)疫情对产业链产生长期影响
疫情会加剧我国参与的全球产业链重构。 长期视角来看,疫情对我国乃至全球的产业链影响是长期而持续的,国内的产业链在疫情结束后会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但也存在着国际贸易摩擦背景下的全球产业链重构风险。大型跨国企业会重新审视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一定程度上有加剧产业链外迁的风险。在疫情发生期间,考虑到在武汉的汽车供应链上企业的供货风险,不少国际知名汽车公司已经开始寻找其他地区的替代企业。在此次疫情后,部分产业链的企业被国外企业替代的风险上升。

疫情也会一定程度上推动国内企业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迈进的步伐。 如果海外疫情短期内无法得到控制,供应链风险持续上升,对于产业链高端尚未被国产替代的产业,追逐产业链高端和国产替代将成为部分实力雄厚的国内企业的必选项。

02
疫情对产业需求侧的影响

短期影响分析

短期来看,疫情和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类防控措施,短期内对各个产业的需求均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短期内线下业务遭受打击
疫情使得线下业务的需求下滑严重。 管控措施的升级影响下,线下人流量断崖式下滑,部分依赖线下业务的产业在春节期间甚至颗粒无收。

对于旅游、零售、餐饮、电影等传统依靠线下的行业,疫情造成的巨大打击短时间难以恢复,部分线下店铺因疫情防控需要暂时歇业,市场消费需求受限。春节一直是我国旅游业、零售业、餐饮业、电影业等传统行业销售旺季。恒大研究院任泽平团队在疫情对中观行业的影响分析中,估算电影、餐饮零售、旅游市场在短短 7 天,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 1 万亿,占 2019 年一季度 GDP 21.8 万亿的 4.6%。 [3]  这显示了疫情对线下消费的摧枯拉朽的破坏。

餐饮业在此次疫情中短期内受到巨大负面影响,据中国烹饪协会 2 月 12 日发布的《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餐饮业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调查分析报告》,相比去年春节,疫情期间,78% 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损失达 100% 以上;9% 的企业营收损失达到九成以上;7% 的企业营收损失在七成到九成之间;营收损失在七成以下的仅为 5%。餐饮企业纷纷发力外卖以自救,但作用有限。 [4]

(2)线上业务获得发展
短期来看,相比于线下消费市场的羸弱,部分依赖在线业务的行业短期影响较小,甚至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等线上产业爆红, 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线上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疫情对产业发展的短期负面影响。

线上文娱产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疫情期间,受到出行限制的消费者将线下的精神消遣转移到了线上,线上游戏、阅读、视频、短视频等娱乐方式备受欢迎,不少游戏、在线视频网站等平台的在线用户量创新高。2 月 12 日 QuestMobile 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最长假期、最宅春节诞生:日活跃用户规模、日均用户时长均创历史新高。其中,从 1 月 23 日开始,全网用户每日使用总时长节节攀升,从原来的 50 亿小时,一路飙涨到 57.6 亿小时。视频、游戏两大领域占比上涨至 38%,新闻资讯也上涨至 9%。

不少线上业务的新需求被挖掘,传统线上业务得到发展。 线上办公、线上医疗、线上教育、生鲜电商等等业务在疫情期间得到较多增长。例如在线医疗业务,疫情期间国内很多医院都推出了更多在线服务,包括在线问诊、免费咨询答疑等,利用官方 app、微信小程序、第三方 app 等渠道,方便患者与医生的网络“面对面”沟通。这种居家隔离和在线问诊的模式有效的避免了线下的交叉感染,更有效的利用了现有医疗资源。还有一个逆势增长的业务需求便是生鲜电商平台。与 2019 年的生鲜电商行业“寒冬”相比,疫情期间的生鲜电商 app 持续火爆,涉及生鲜业务的电商平台和部分商超的线上业务,也有大幅增长。线上办公和线上教育业务也在短期内获得暴涨,线上办公软件例如腾讯的企业微信和腾讯会议、钉钉以及字节跳动的飞书等应用的流量激增。

长期影响分析

长期来看,疫情过后,之前受到抑制的需求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线下消费会逐步恢复,而线上各种需求衍生的新业务,将逐步成熟并找到新的出发点。

(1)长期,线下消费逐步恢复

线下消费在疫情基本结束后,例如装修、家居等线上替代性不强的业务,需求会在疫情后释放,相关产业会迎来一波爆发增长,但长期来看基本面不会有太大变化;但疫情也是线下消费的一次转型契机,如何更好的发掘线上业务需求,推进线上业务的营销力度和发展壮大,加强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将成为线下商业的新选择。

(2)新需求场景和业务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长期来看,在疫情期间,各种新需求、新业务收获了不少用户量和用户的消费行为偏好,有了一定的资源积累和准备。随着疫情逐步结束,线上需求,例如线上办公、线上医疗、线上教育、生鲜电商、线上文娱等业务,将逐步走向成熟,成为补充线下需求的新力量,数字消费将逐步发展成为新消费习惯。

另外, 此次疫情也会产生线上需求对线下需求的替代效应 ,例如生鲜电商对线下超商的替代、线上教育对线下教育的替代。

03
如何应对疫情对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当前国内的疫情防控已经初见成效,对于产业发展来说,短期内重要的是逐步恢复产业生产供给,着眼于线上需求和业务;长期来看,加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增强产业链的数字化整合,发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是合理应对疫情影响的主要方向。

产业端应对疫情影响的对策

(1)短期内,恢复生产、发力线上是第一要务
尽快复工并恢复生产是当务之急。 好在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目前全国多数行业复工进程加快,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指出:采购经理调查显示,大中型企业 3 月底复工率将升至 90.8%,其中制造业为 94.7%,及时的复工也是对企业损失的对冲。

发力线上,缩小经营管理损失,打开全新模式,寻找新需求。 疫情客观上提供了企业发力线上的动力。疫情期间,各类线上办公、线上管理和线上业务的发展,为专注传统线下业务的企业打开了全新的模式。在线管理和办公的便利化,让企业更加重视数字化经营和建设,同时利用互联网等数字化工具,调整思路,做好疫情期间的营销宣传工作,尽可能降低线下业务不畅的负面影响。另外,针对部分产业来说,寻找新寻求、新的发力点,实现战略转型也是当务之急。

(2)长期看,应着眼于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加快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 疫情结束之后,企业应及时调整长期战略,同时关注线上和线下业务的开展,发现线上新需求,建立与需求匹配的线上联系渠道。疫情期逐步培养了需求侧的线上需求,同时也实现了部分线下需求被线上需求的替代,这部分需求在疫情结束后仍然会存在,建立对接需求的线上渠道,包括利用微信、到家类 app 等平台等,连接需求与供给,发现新业务增长点。

提升企业数字化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此次疫情也为许多行业提供了一个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契机和推动力,企业通过一定的数字化改造,降低对人力的依赖,提升管理运营、生产制造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提升生产效率。例如潮州市推动本地制造业企业疫情期间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推广信息化、智能化,引进机械手、无人车间等生产设备,在疫情期间实现了“工业智能化生产”。疫情结束后,这样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将发生在更多的行业中。

加强产业链转型与整合建设,发力产业链云平台。 企业在疫情期间面临着产业链的各种风险,包括供应链中断、采购不畅等,疫情结束后,企业应尽快评估产业链健康度,发展与产业链上下游伙伴的良好关系;另外,此次疫情也让很多产业链重点关注云计算、产业互联网等新技术,通过建立产业链云平台等方式,实现产业链的整合,使得产业链的采购、物流、销售等多环节的协调发展,构建基于数字化的产业新生态,提升产业链防风险能力。

应对疫情影响的政策建议

(1)短期内推动产业恢复的政策建议

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短期内,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各个产业的复工和配套设施的恢复,增加对受损企业的支持力度。

尽快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和相关基础设施服务的恢复。 当前情况下,疫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各行各业开始有条不紊的开展复工工作。建议应尽快评估并部分放开相关疫情防控措施,加速企业复工复产审批,减少不必要的流程消耗,为企业的复工复产、商业活动的恢复创造条件;同时,根据当地的防控情况,对交通、物流、电力等与生产生活高度相关的基础设施应逐步恢复,对已复工的企业做好防疫支持和监督,稳定产业供给侧。

有针对性的出台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帮扶政策。 此次疫情期间,中小微企业和部分行业受到的打击最大,目前政府出台的很多政策,包括财政补助、税收减免、金融支持等,对企业生存压力的缓解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五道口金融学院近期的调查显示,企业普遍对已出台政策表示满意,同时也发现不同规模、行业的企业对于政策的诉求差异化明显,企业普遍希望政府提供更加差异化的帮扶、补助等的政策,例如大中型企业希望政策便利,小微、民营企业呼吁直接补助,因此更加针对性、差异化、进准到位的政策帮扶补助就显得尤为重要。 [5]

(2)长期推动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长期来看,加大新技术领域的投资、打造“智慧政府”、出台更多政策手段支持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成为政府重点支持方向。

继续强化政府新技术、新产业的投资力度,扶持新技术产业链建设。 目前,“新基建”投资计划逐步浮出水面,针对 5G 基建、特高压、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方向的新型基础投资建设投资计划已经提上各省市日程。继续推动“新基建”投资,加快高新技术领域的产业链发展,是抵御全球产业链疫情风险的重要手段。

强化数字化政府的建设,打造“智慧政府”。 此次疫情,也暴露出了当前部分政府治理体系的不足,因此推动政府政务与“区物大智云”等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打造“智慧政府”成为未来加强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当前多地政府已经在疫情防控阶段逐步引入数字化手段,在加强人员流动检测,提升政务服务,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疫情结束后,应继续将数字化建设推向更多领域。

支持和引导各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疫情期间,各行业的线上业务与线上管理等发展的如火如荼,更多的企业意识到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性。疫情结束后,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更多产业和企业的选择。政府应以相关政策,支持产业选择数字化道路,支持企业数字化、智能化项目改造和落地,通过建立产业扶持基金等的方式,为产业数字化转型项目提供更多支持。

总的来说,疫情对供给端和需求端短期内均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整体经济形势发展受阻。长期来看,随着疫情对生产生活影响的减弱,产业的供给与需求也会逐步恢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疫情期间各类需求对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倒逼效果,让企业更有动力和意愿去做好数字化转型。我们可以将疫情可以看作是一个时机,是加速我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迈进的发展契机。抓住时机,尽早尽快的完成数字化、智能化的产业转型升级,尽快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要求,才能在未来的不确定性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 CWM50报告: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EB/OL].http://www.xinhuanet.com//money/2020-02/18/c_1125590528.htm, 2020-02-18/2020-02-29.
[2]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专访工信部专家:中国如何应对产业链面临的多重挑战?
[EB/OL]. http://app.myzaker.com/news/article.php?pk=5e5527858e9f097fe57943ee. 2020-02-25/2020-02-29.
[3] 恒大研究院.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与政策建议(一)
[EB/OL].http://www.fangchan.com/data/133/2020-02-10/6632463329120293394.html. 2020-02-10/2020-02-29.
[4] 中国烹饪协会.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餐饮业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调查分析报告[EB/OL].https://www.shoqian.com/article/meitibaodao/266.html. 2020-02-25/2020-02-29.
[5] 廖理,刘碧波. 五道口联合证监会上市部调研疫情下的中国企业:八成经营受冲击[EB/OL]. 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hyyj/2020-03-06/doc-iimxyqvz8260816.shtml .2020-03-06/20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