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商业健康险白皮书(2019)》连载之一 :我国互联网+商业健康险市场运行现状分析

2020-03-18






近年来,互联网商业健康险产品层出不穷,以其投保门槛低、流程便捷化的特点快速投入市场。尤其疫情以来,不少健康险公司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推出低价保险产品获取客户,同时疫情产生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强了大众对健康险产品的需求。


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加持推动互联网健康险业务发展


全球慢病呈现低龄化趋势,生活环境和日常习惯的改变促使疾病结构发生转变,健康险潜在市场扩大。 根据原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03 年到 2013 年,我国居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等慢性病患病率从 12.33% 增加到了 24.52%,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 86.6%,该数字也在持续增加。

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需求层次升级,保险的市场认知日渐深入。 目前,大多数城镇居民均已缴纳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农村也广泛实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旨在通过保险金来保障社会成员实现医疗互助救济,补偿劳动者因疾病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然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疾病种类有一定的要求,只对特定药品和项目予以报销,同时报销金额设置上限和下限,难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现有的医疗保险模式与实际的医疗消费水平之间产生矛盾,由此以多投多保为原则的商业健康保险产生。

相较而言,商业健康险服务范围广泛,面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具有多样化产品组合,投保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健康险产品从而获得不同层次的保障水平,其保障水平往往高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由此,商业健康险逐步成为医疗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艾瑞咨询资料显示,2020 年我国健康保险市场以26%的渗透率计算,人均每单消费价增长到 3500 元,市场将达到 1.3 万亿元。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在 2020 我国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将首次突破万亿元。未来五年(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 16.45%,并预测在 2023 年我国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将达到 11995 亿元。如此庞大的健康险市场必然会形成重要的产业,互联网技术以不同的形式切入商业健康险各个环节中,包括产品设计、营销展业、核保理赔等,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推手,促进健康险产业向生态化、智能化、创新化方向持续发展。

互联网健康险领域呈现多元主体经营的市场格局
我国互联网健康险市场呈寿险公司为主、多主体共同经营的格局,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其中疾病保险和医疗保险更为市场青睐,是互联网健康险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1)经营主体

在我国,健康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均可在获银保监会批准后经营健康保险;财产保险等其他保险公司则可在获批后经营短期健康保险。其中除了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外,险企应按要求成立专门健康保险事业部来经营健康保险业务。根据《健康险管理办法总则》经营健康险的险企应当持续满足的条件包括:

1.建立健康保险精算和风险管理制度;

2.建立功能完整、相对独立的健康保险信息管理系统;

3.建立健康保险业务单独核算制度;

4.建立健康保险数据管理与信息披露制度;

5.建立健康保险核保制度和理赔制度;

6.配备具有健康保险专业知识的精算人员、核保人员、核赔人员和医学教育背景的管理人员;

7.银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根据《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并依法登记注册的保险公司可在银保监会的监督管理下,通过自营网络平台、第三方网络平台等进行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互联网保险业务,健康险的线上展业成为众险企推进健康险业务的重要途径。

现有的商业健康险经营主体以人身保险公司为主,寿险公司因为起步早、对人身保险经营有更多经验积累而成为目前市场中的主要参与者,市场形成了寿险公司为主、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格局。据统计,截至 2018 年上半年,我国经营商业健康险的险企约有 150 家,较 2017 年末新增2家,较 2016 年新增 12 家,其中人寿保险企业有 71 家,占比 47.3%;财产保险企业有 68 家,占比 45.3%;专业健康险企业有 7 家,占比 4.7%;养老险公司有 4 家;占比2.7%。各险企在开展健康保险业务的时候基本都通过互联网科技实现渠道和产品的双重革新。

△ 图1 2018年我国商业健康险经营主体情况

目前我国健康险经营主体主要有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和专业健康险公司,三者在经营情况上分别有以下特点:

由于我国专业健康险公司起步较晚,专业化优势不足 市场拓展面临寿险公司、财险公司的竞争,相较而言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在业务开展上有局限性,目前专业健康险公司在健康险市场上表现并不出彩。目前我国的七家专业健康险公司为复星联合健康、昆仑健康、和谐健康、平安健康、人保健康、瑞华健康、太保安联健康。各专业健康险公司保费规模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且盈利性相对较差,多以价格优势尝试扩大市场。除和谐健康因故暂缓信息披露外,6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只有平安健康和人保健康凭借集团化运营优势实现盈利,其余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

当前我国健康险经营领域,寿险公司有着明显优势。 鉴于以往对其他保险的经营的基础,寿险公司积累了一定的人身大数据和客户群体资源,在人身保险的精算风控、推广销售、运营管理等方面有更多的经验和优势,整体利润率相对较好。在资本市场低迷、行业监管加严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2018 年寿险业发展承压,不少寿险公司选择进入健康险这一新赛道寻求业务转型的机会。其中平安人寿和国寿股份两家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规模领跑健康险市场,且利润较 2017 年有明显增长。

高速发展的健康险业务推动财险公司涉入。 在车险市场整体放缓的背景下,财险公司尤其是中小险企纷纷加码短期健康险业务,希望以此脱离车险的红海困境。与寿险公司相比,短期健康险与财险公司的其他业务盈亏相关性弱,发展短期健康险预期可以优化其业务结构、平滑损益、拉动保费规模的增长。但同时财险公司在发展健康险业务较寿险公司有着明显劣势:我国产险公司只能提供不含有保证续保条款的、期限为一年及以下的短期健康保险产品,而短期健康险均保费较低,盈利性不强;财险公司缺乏关于健康险业务开展经验,对健康险的经营管理能力较弱,展业成本较高。目前多数财险公司在进军健康险领域时还是从互联网渠道切入,通过低定价和平台流量来争夺客户,出现了部分“百万医疗险”网红产品。激进的定价策略和对健康险业务专业经营能力的不足使短期健康险拉动财险公司业务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财务风险。目前,大多数财险公司的健康险业务仍处于承保亏损状态,其中包括了安心财险、易安财险、众安在线和泰康在线等四家互联网险企。


(2)市场规模


截至 2019 年 10 月,据银保监会披露的保险业经营情况信息,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本年累计达 6141 亿元,已经超过 2018 年全行业健康原保险保费(5448亿元),实现多年保费收入多年增长,其中人身险公司经营的健康险业务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达 5398 亿元,占健康险总保险保费的 87.9%。人身险公司在健康险市场占主要地位。

△ 图2 我国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及增速

而在线上业务方面,互联网健康险在互联网人身保险所占比重持续提升,首次突破至 10.3%;规模保费从 2015 年的 10.3 亿元增长至 2018 年的 122.9 亿元,3 年间增长超 11 倍,较 2017 年的 59.0 亿规模保费有大幅增加,增长达 108.3%,实现多年持续增长,相较于互联网人身保险总规模保费走势低落的情况,互联网健康险业务表现亮眼。

△ 图3 我国互联网健康险发展情况


(3)细分市场


商业健康险可分为疾病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以及医疗意外保险,其中,按照中保协人身险产品信息库中的细分条目,医疗保险可细分为定额给付型和费用补偿型,疾病保险可细分为防癌险、重疾险和其它疾病险。分险种来看,我国的健康险产品以医疗保险和疾病保险为主,护理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

△ 图4 2018我国互联网健康险各险种占比

疾病保险是健康险保费收入中占比最高的险种,其中又以重疾险最受市场欢迎。 2018 年疾病保险的原保费收入达 3553 亿元,占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的 65.2%;其中重疾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达 3177 亿元,增速达 41.4%。而在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上,重疾险规模保费达 33.9 亿元,增长率 68.7%,占互联网健康险总规模保费的 27.6%;其他疾病保险占比为 12.3%,防癌保险占比为 5.9%。目前市场上重疾险呈现多样化发展的态势,险企通过对产品保障范围、可选附加责任、承保条件不同的设计形成差异化竞争,保险责任也从最初的单独重疾责任发展到目前涵盖重疾、轻症、中症以及疾病终末期等责任,赔付方式也从确诊一次性给付发展为可实现分组及多次赔付。市场上的热门产品包括有平安人寿的“平安 2019”、友邦保险的“全佑惠享 2019”等。

目前我国医疗保险仍以价格相对低廉、保障水平较低的普通医疗保险为主。 2018 年医疗保险保费收入占健康险保费收入的 33.9%,增速达 30.6%。而在互联网健康险市场,得益于线上渠道的兴起,以高额的保险金额和较低的保险费用为核心卖点的百万医疗险受到追捧,典型产品如平安健康推出的“平安e生保”。此类产品依托互联网平台或移动终端,实现随时随地便捷投保,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2018 年互联网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规模保费为 64 亿元,增长率 133.3%,占互联网健康保险总规模保费的 52.1%;定额给付型医疗保险占比为 2.2%。同时,随着高净值人群的增长,我国高端医疗险市场也有所发展。相比普通医疗险,高端医疗险一般在医疗资源选择、费用报销额度、保障范围上限制更少,且提供健康管理等附加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典型产品如万欣和的“精选计划全球保障高端医疗险”。

商业健康险市场中,失能保险和护理保险市场占比较小,供给不足。 2018 年失能保险保费收入为 7.1 亿元,在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中占比仅为 0.13%。现有失能保险产品中有很大比例是为特定职业人群(飞行员、运动员、职业艺人等)或者团体保险而设计。截至 2019 年 9 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人身险产品信息库中登记的在售的失能收入损失保险有 27 款,其中有 11 款为附加险,主险仅有 16 款,代表产品有复星联合健康的“复星联合团体失能收入损失保险”。2018 年护理保险保费收入 39.2 亿元,在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中占比 0.72%,其保费收入大部分由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贡献。由于护理保险具有天然的长期保障属性,不适于短期产品设计,目前市场上护理保险产品的供给方主要为专业健康险公司和寿险公司。截至 2019 年 9 月,中保协人身险产品库中可查询到的在售护理险共有 92 款,其中主险 61 款、附加险 31 款,代表产品有人保健康的“常无忧日常看护个人护理保险”。

2019 年 12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首次将医疗意外险加入到健康保险中,加强医疗意外损害保障对于保护患者利益、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顺应政策和技术发展趋势,互联网健康险市场前景广阔

互联网健康险的持续高速增长源于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障需求和“保险姓保”的大趋势。平台跨时间、跨空间的特点促进了新形势下年轻一代群体对平台的认可与接受。通过互联网平台,客户可以直接了解健康险产品的投保条件、保障内容、免责条件、产品条款等一系列重点内容,随时查看、随时咨询,通过多个渠道对多个产品进行对比分析,解决知识盲点,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理赔矛盾和投诉情况,以在线推广和口碑营销的方式也有利于认识市场、发掘需求,减少保险代理以传统扫楼、电话销售为方式的宣传,一方面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助于建立良性市场环境,培育市场对健康保险产品的正确认知,增强客户信任度,提升用户体验。

未来一段时间内,“健康中国”战略带来的政策红利和互联网对保险行业的技术红利将进一步释放,人口结构的变化和 80、90 后思想认知的高度也将进一步催生大量互联网健康险需求,同时疫情的发生提升了公众的保险意识,行业发展处重要机遇期,市场前景向好。




注:本研究参考数据来源包括: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艾瑞咨询、前瞻产业研究院、广发证券、保观资讯等机构。

赵红燕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智慧医疗、产业转型升级等研究。曾参与完成项目涉及互联网医院规划、数字小镇规划、经济运行研究、纳米产业科技创新驱动等。曾编写《智慧医疗白皮书2018》、《互联网+商业健康险白皮书2019》、《区块链+医疗产业发展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