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高旭东:数字经济的复杂性、多样性与发展战略

2020-03-23




导读



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国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困惑和成就?不同的行业在做数字化升级转型时遇到哪些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望远镜,能看到数字经济的全局;我们需要一个“显微镜”,能看到企业数字化发展战略的细节;我们更需要一个明确的切入点,能看到数字化经济的本质。今天分享一篇高旭东教授在“数字化大咖说产业互联网论坛”上关于数字经济的演讲内容摘录,以期对大家有所启发。




文/高旭东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一、关于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的

基本概念



数字技术就是把各种信息转变为二进制的代码,对这些信息进行存储、传输、加工和利用。根据数字技术的这一定义,我认为数字经济就是数字技术在国民经济各种经济活动当中的全面应用和渗透。从这个角度来讲,国民经济并非一部分是数字经济,一部分是非数字经济。同时,数字技术与各个行业的主导技术或者叫做基础技术紧密融合,以汽车产业为例,发动机、变速箱、电控等核心零部件涉及到机械、燃烧/热传导、电子、控制、材料等一系列行业主导技术,而数字技术在这些领域里的应用和渗透贯穿于研发、制造、销售、售后的整个过程和所有环节。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认为数字经济不完全是一个新事物,而是反映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再以计算机的应用为例,从大型机到小型机,到个人电脑,再到高性能计算机(HPC),还可以考虑从单台机器到计算机网络,这是一个演化的过程。以上这些说明,数字技术正在加速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层面和领域。




二、数字经济的重要性



无论在传统产业还是在新兴产业,数字经济都极为重要。比如以传统产业里的轿车产业为例,凯迪拉克轿车控制软件的代码从1970年的10万行发展为1990年的100万行;F22战斗机的控制软件代码在2000年的时候是200万行,2015年奔驰车的控制软件复杂程度是F22的80余倍。所以说,汽车应用软件的数字技术渗透是非常深入的。由于数字技术的渗透,如今的机械工业、化工、建筑、甚至金融等行业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1987年我到一汽实习时,数字化应用还是比较差的,与今天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而新兴行业,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都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之上,数字经济越来越重要。




三、我国数字经济的成就与困惑



中国目前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成就方面,比如电信产业,作为一个大型高新技术民用产业,无论是装备还是运营,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毫无疑问世界领先。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世界知名的大型互联网企业,网购、电子支付业务, 所有这一切,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发达的电信网络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困惑角度来讲,有几个方面。比如,医疗领域,按理来讲数字技术的发展应该有更多机会使人们享受更好的医疗待遇,包括挂号、远程医疗,特别是在诊断病情过程中历史数据的应用和共享,但现实中数字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还有待提升


再以教育领域为例,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国分布非常不均匀,如果能真正利用好数字技术,应该说会有更好的发展。与此相关,我特别强调心理健康,现在社会工作压力比较大,很多专家认为短视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缓解压力的作用,我同意这一看法,但同时也认为短视频应该更多样化一些,包括在教育、在知识传递方面应该有很大的改善


再说一下核心技术方面。尽管华为和中兴通讯等知名企业,系统产品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成就,芯片等少数核心零部件也有进展, 但是还是短板,还是受制于人。这可能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短板,仍需加大应对挑战的力度。




四、数字经济的复杂性、多样性



数字经济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例如,工业互联网的特点就是应用场景复杂。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工、物流等都不能用相同的解决方案来解决,而是需要反映行业特点的解决方案。即使是当前非常热门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也面临很大困难;人工智能要从大量的数据中学习,特别是失败的数据,但在工业应用中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失败案例。


因此,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要勇于创新,但同时不能过于理想化。现在,针对具体场景的深入探索不够,过于理想化的情况比较多。




五、案例分享——数字经济的

基本条件和战略选择



我们应该在良好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支持下,积极探索发展数字经济的有效方法,下面通过几个有效案例来进行经验总结。


案例一:湘潭钢铁的智能制造

湘潭钢铁有限公司(湘钢)是传统产业应用数字化技术、优化生产流程的典型代表。前一段时间我们到湘钢调研,他们的一位主要领导的手机月流量是50T,非常大,为什么?因为实时视频监控整个生产过程非常耗费流量,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现象。


湘钢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在宽厚板领域非常领先。这个企业1958年成立,1997年产量达到100万吨,2018年产量达到1000万吨。2016年至2018年,湘钢智能制造累计立项202个,总投资2.4亿 ,年均创效2.5亿元。湘钢现有的系统可以每隔5秒收集设备信息, 信息化程度非常高。在此基础上,工人的工作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产率也很高(企业现有8000名员工)。


其实这样的例子不仅仅是湘钢,像中石油的西南油气、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中广核,以及徐工集团,这些企业在数字技术方面也有非常好的应用。所以说,无论国企、民企,即使处于传统产业,企业也可以非常好地进行数字化应用。当然数字应用还需要跟其他战略相结合, 比如湘钢在人力资源管理、吸引高水平人才方面成就也很突出。


案例二:招商银行的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

招商银行目前市值仅次于四大国有银行,达到了人少且效率高的经营状态。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招商银行就开始应用数字技术。像我们比较熟悉一卡通、一网通都是招行首先推出的,后来又发展到手机银行、掌上生活,包括我们现在熟悉的人脸识别,都是应用数字技术开发新产品和业务。


这个企业我去做过多次调研、学习,体会最深的就是他们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在总部,从公司最高领导到最基层员工中间只有一层,就是Team Leader这一层,每个Team Leader下只有五六个人;总部主要领导可同时接触到达到100多位Team Leader。这也是用数字技术来辅助管理所实现的,没有现代数字技术配合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说实在的, 我听到这里的时候,非常吃惊, 想了很多。在一个单位里,领导与员工近距离沟通, 很多管理问题、特别是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都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


案例三:远大集团、株机厂——硬技术与软技术的关系

第一个是远大集团,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创立,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跟别人进行价格竞争。远大集团发明的不锈钢芯板非常复杂、非常先进。现在这个芯板有望应用于各行各业,包括建筑、车辆、飞机,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远大现在建房子速度非常快,长沙有一栋57层大楼,远大用了19天时间建起来的。


引用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一个问题,硬技术与软技术的关系:硬技术就是不锈钢芯板;如果没有不锈钢芯板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就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株机厂是领先的地铁设备制造企业。我去调研时,他们讲说,有用户提出:“列车能安全使用多长时间?使用10年以上还可以安全使用多长时间” ?从现在的技术水平看,还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所以,如果硬技术没有突破,单纯的互联网技术远远不够


我们现在有一种倾向,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给予非常高的期望,甚至有时候可以说是过高的期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可以说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做工业、做产业其实不应该有这样一种想法,更应该把核心技术和产品开发做好。


如何突破核心技术?需要有大量的投入, 有高素质的人才。以华为为例,2018年的研发投入1000个亿出头,他们人才激励机制也做的非常好,任正非先生的股份只占1%, 99%股份分给员工。所以说,中国的民营企业有许多优势,但必须在管理现代化方面进行探索,而不是单纯相信所谓的制度优势、机制灵活。


案例四:货拉拉(HLL)、轿车产业(整车与零部件)

这两个例子是关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战略非常重要;战略不合适,有了好的应用数字技术的应用机会,也很难抓住。货拉拉的商业模式是搭建平台,把卡车司机和卡车司机的用户联系起来。它不是中国第一个提出这个想法的企业,但到目前为止它至少是最成功的。他们真的在进行技术开发,真的在做企业文化。比如,初创企业的发展绝不应以烧钱为基础,要重视能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有好的战略,否则就会有好机会,也不会发展起来。


一个反例是轿车工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但遗憾的是,我国本土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比较弱。在某种程度上,跨国公司主导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结果导致零部件企业也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通过合资模式来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本土企业并没有得到发展,因为这违反了管理原则。本土企业的水平、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不足时,开放市场的结果只能是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强于我国跨国公司引领行业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深刻总结的教训。


案例五:四川电信的企业家精神

四川电信隶属于中国电信,是中国第一个全光省份,把光缆直接铺设到农村。其中一点是有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他们认为, 总体而言,四川的条件不如沿海地区,但在数字经济时代,可以把最先进的数字技术应用到落后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也可以走在别人前面。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真正能做的就是发挥企业家精神,面对一系列的挑战,闯出一条路。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从一定意义上讲,整天抱怨制度、抱怨体制的企业,实际上反映了企业主要领导企业家精神的缺失、责任与担当的缺失,以及能力的缺失。制度都好了,机制都顺了,还要企业家干什么?


案例六:科大讯飞和华大基因的时机选择与技术积累

科大讯飞连续12年获得国际大赛冠军,充分显示了科大讯飞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使用科大讯飞技术的终端数量从2016年的一亿,到2018增加了17亿,日均使用量从15亿到18年达到46亿。


华大基因很好地应对了唐氏综合征。原来,在深圳每1万名新生儿中就有1.9名患有唐氏综合征,经过华大多年的努力,现在这个数字已经降到了0.9。


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科大讯飞和华大基因的技术能力是毋容置疑的, 但是盈利能力和市值似乎没有真正体现它们的技术能力。这如何理解?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在高科技创业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包括市场的培养, 而这个过程有时候会很漫长。正因为如此,对于投资者来说,无论是风险投资还是普通百姓,都应该对这些优秀的企业有耐心,不要期望在短时间内获得高回报。对于企业来说,要先保证企业的生存。因此,企业的选择、技术积累、市场开拓等一系列实际工作,必须立足于企业的实际生存,因为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目标

作者| 高旭东,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首席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