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科学集约“城市大脑”助力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应急治理科学化水平

2020-03-31


文/宁海龙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



2020 年伊始,新冠病毒疫情在武汉爆发,导致全国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新冠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国各大省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及时部署下,全国上下一心、全力应对,科学防控疫情,并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在过去一个多月的疫情防控过程中,暴露出我们在城市治理体系、应急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如风险识别预警不及时、城市联防联动不及时、物资混乱分配不及时、数据信息不详实披漏不及时等问题。目前,我国已有 700 多个城市(含县级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有 290 个。但是大多政府对智慧城市发展重视不够,理解不深,只关注碎片化的项目、唯 GDP 论和政绩工程,对城市治理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认识不足。因此,在面对疫情考验需要发挥智慧城市作用时,却并不给力。2 月 3 日,习近平在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特别强调,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2 月 14 日,在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3 月 10 日,习近平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时表示,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这些论述为城市治理体系及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指明方向,同时也提出了全新课题。

鉴于此,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时,应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I 及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构建高度集成的智慧城市治理核心体系—“城市大脑”,打造科学智能的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应急治理理念,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应急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统一标准规范,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全过程协同机制及科学监测防控机制,由局部智能向整体智能升级,由实时监控向未来防控转型,全面提升城市治理及应急管理水平。

  图1 新型智慧城市应急治理体系框架


一、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应急治理理念,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应急治理体系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应急治理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智慧社会”,是对智慧城市发展的新要求。这标志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新时代,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具体要求。城市治理是系统工程,在新型智慧城市背景下,联动联控与智慧共享是智慧城市应急治理的内在要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智慧城市应急治理理念,城市治理为人民,城市治理依靠人民,紧紧把握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天灾人祸,天灾是起点,人祸是痛点,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加大城市应急治理理念和知识技术的宣传、教育及培训力度,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应急知识和技能,提升领导者、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和专业水平。

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应急治理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可以看出,传统的城市应急治理体系,已经无法有效应对现代社会应急事件。公众、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主动参与是新时代城市应急治理的关键所在,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公众、企业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主体应急治理体系,明确责任与权力,完善问责的主体、范围及程序等规章制度。实现政府和社会各归其位、各担其责、同频共振、群防群治的应急治理格局。树立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社会危机意识,保持对社会危机高度警觉,共筑应急治理命运共同体。

二、构建科学集约“城市大脑”,提升应急治理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2 月 10 日,上海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到 2022 年,科学集约的“城市大脑”基本建成,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高。2 月 20 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大数据平台、领导驾驶舱、移动公共服务平台、综合办公平台完成初验。2 月 26 日,数字重庆云平台开标,到 2022 年,实现智慧生活全民共享、城市治理全网覆盖、成为全国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示范城市。3 月 10 日,为贯彻河北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部署要求,制定《河北省第一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启动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从北京、上海、重庆、济南及河北等省市出台的智慧城市政策及重点工程可以看出,依托数字技术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已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战略发展方向。

在应急治理、安防、警务、交通等场景中,“城市大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依托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手段,打造科学集约的“城市大脑”,推动应急治理模式手段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城市决策,提升城市应急治理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图2 “城市大脑”应急治理系统架构


依托大数据、数字孪生打造城市大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夯实应急治理数字化基础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孪生城市已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主流模式,“城市大脑”的核心资源是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应用,改变人们思维模式及城市运行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手段,打造城市大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健全跨部门大数据共享制度,优化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流程,实现城市数据全量汇聚。通过回归分析、神经网络、Web 数据挖掘等核心算法对全要素数据资源进行数字化模拟、分析预测,深度挖掘数据价值。直观监测城市运行情况,对异常指标及时预警,为领导层决策提供直观、有效依据,实现以数据驱动、数据决策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应急精准治理,提升城市应急治理科学化水平。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打造城市时空信息创新云平台,夯实应急治理网络化基础

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5G 及地理信息系统,构建城市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中心,打造时空信息创新云平台,注重基于数据的智能化应用及服务模式创新,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实现城市运行即时感知、响应及处置,提高城市应急治理精细化、专业化水平。首先,聚焦新基建,完善时空网络、通信网络、大数据网络、5G 等信息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泛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通信网络等资源深度融合,推动智慧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向天基、地基结合的立体化网络升级。其次,整合多维信息感知、关联重建、可视化计算、动态信息融合等技术,实现城市万物互联,对城市各个行业领域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精准监测,提升城市应急治理全空间立体化通信能力。

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打造城市智信决策技术平台,夯实应急治理智能化基础

以人工智能、区块链、边缘计算、AR、VR 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科学融合为城市发展赋能,让城市治理、应急、执法和决策更加精准高效。人工智能算法对社会资源、应急物资与城市空间进行科学匹配,及时精准提供应急救助。无人机巡航,AR/VR 远程医疗,机器人安防巡逻、导诊治疗及智能配送等应用,丰富了应急治理方式,提升了应急治理效率。区块链为采集数据提供存证、溯源机制,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技术为区块链能为 AI、大数据提供安全机制,提供应急治治理数据的验证与溯源,为打造安全可控、智慧可信的城市应急治理决策平台提供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以城市大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时空信息创新云平台、智信决策技术平台为核心的“城市大脑”,将散布的海量数据连接起来,提供安全可控的共享数据信息,能够实时采集城市各项数据,实现信息流、业务流高度融合,对城市进行全域即时分析、指挥、调动、管理,实现对城市运行的实时监控。为领导层整体研判、科学决策、协同指挥提供智力支持,提升城市应急治理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三、加强顶层设计规范制度标准,建立应急治理“全周期管理”协同机制

强化顶层设计注重制度建设,建立城市应急治理信息共享整合机制

城市治理具有跨部门、跨领域、强关联等特点,这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管理,制定城市治理协调联动机制,强化大局意识、全局观念,防止本位主义。建立健全信息等资源的共享共治共建整合机制,制定统一技术标准,规范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设施等行业标准,对技术开发和应用过程中的数据采集、信息处理等技术标准及使用标准进行规范,建立统一指挥、凝聚共识、协同共振城市应急治理工作机制。为多元主体参与的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的城市应急治理协调合作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强化风险把控注重科学预测,建立城市应急治理全周期管理协同机制

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建立城市应急治理全过程科学监管协同机制,科学预测是基础,精准把控是核心,应急管理是保障。强化风险防控意识,将应急治理的关口前移,实现精准识别、科学预测,及时规避和化解危机,摒弃重应急、轻预防的老毛病。建立城市日常运行和突发应急治理的无缝隙衔接机制,完善应急治理绩效考核及奖惩机制,坚决处理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要敢于当担、科学决策、及时治理,避免危机事件扩大和蔓延,从而将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智慧城市建设科学助力疫情防控,浙江省际疫情检查站通过智慧软件平台,平均每天监测 3000 余台车辆及 9000 余人次;苏州吴中区运营智慧城市“大脑”,使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享受政府服务,减少外出集聚交叉感染的风险。此外,智能建造赋能城市应急治理,依托模块化设计、全程 BIM 技术辅助施工、装配式施工,确保 10 天建成智能系统“智慧大脑”完备、安全环保的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为疫情防控做出突出贡献。智慧城市建设是巨系统工程,城市治理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任重道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必须树立以人本的全周期管理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机制,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打造科学集约城市大脑,全面提升新型智慧城市治理及应急管理科学化水平。




宁海龙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工程管理博士,工程师、经济师、政工师,一级注册建造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慧城市产业规划、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智慧建筑、绿色建筑、数字经济产业、社会治理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