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文化产业白皮书(2019)-文化与科技融合》连载之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2020-04-05





在以数字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影响下,文化产业已经摆脱了“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的定义桎梏,呈现出技术更迭快、附加值高、产业业态融合化、商业模式多元化等新特征,科技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源动力,互联网平台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消费结构变化和信息技术加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总体规模呈上升趋势。2018 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 38737 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4.30%,比上年提高 0.22 个百分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数字内容、数字出版等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兴文化业态,以及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增长点 [1]

△ 图1 2015-2018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

政策方面,自 2009 年以来,我国各类文化产业政策已经开始围绕“数字”主题展开讨论。发展至今,文化产业政策愈发注重“科技”和“创意”要素。

表1 文化产业相关政策

出台时间

政策名称

政策要点

2016.3

《政府工作报告》

首次提出“数字创意产业”

2016年底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明确数字创意产业的国家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到2020年,数字创意产业及相关行业产值达到8万亿元

2017.4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提出22项重大工程和项目

2017.5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

提出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基本思路

2017.5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领》

从八个方面确立文化发展改革主要目标,要求加大供给侧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消费供给水平

2017.8

《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

再度提出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

2018.3

《关于推动资本市场服务网络强国建设指导意见》

要求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进一步加大对新兴产业扶持力度

2018.4

《关于延缓动漫产业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推动动漫产业税收优惠、动漫产业出口免征增值税

2018.11

《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

新增数字创意产业,进一步明晰产业划分

 

在文化市场中,随着 “ 90 后”与 “ 00 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以及老年用户的上网普及率不断提高,市场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数字文化消费规模持续扩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 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8 年我国新增网民 5653 万,网民总数达到 8.29 亿,人均周上网时长为 27.6 小时,较 2017 年底提高 0.6 个小时。截至 2018 年 12 月,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达到 4.84 亿,占整体网民的 58.4%;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 4.32 亿,占整体网民的 52.1%;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 6.12 亿,占整体网民的 73.9%;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到 5.76 亿,占整体网民的 69.5%;网络直播用户共 3.97 亿,占整体网民的 47.9%;网络新闻用户达 6.75 亿,网民使用比例为 81.4%;短视频用户为 6.48 亿,网民使用比例为 778.2%  [2]
同时,以网络游戏、数字音乐、直播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行业持续增长,形成了一批产业发展热点。2018 年,我国网络游戏业务收入达 1948 亿元,同比增长 17.8%;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 3717 亿元,同比增长 25.7%  [3] 。尤其是技术方面的进步,带动智能装备的发展,成为了新的产业热点。根据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市场渗透率超过 80%,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产品、虚拟现实(VR)设备等产品种类愈加丰富。2017 年,国内智能可穿戴设备规模达 264.2 亿元,年均增长 56.5%;VR 产业市场规模达 160 亿元,约为“十二五”末的 10 倍  [4]

数字化转型是文化产业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随着 5G 商用程度的推进,将使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更广泛的应用于文化产业中。进而带动文化产业生产要素与产品的数字化,实现高效流通,推动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构建全新的基于数字化的广泛连接的文化创意生态系统。未来,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呈现三个特点,即文化资源数字化、生产消费数字化、技术装备数字化。

1、文化资源数字化

创新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 目前,以部分珍贵文物和民族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资源有着濒临失传的风险。这部分文化资源的普遍特点是流传时间久,其保存形态十分脆弱,环境的微小变化就会对其造成不可逆的损耗。以纸质文物为例,“纸中纤维会受光、热、有害气体的作用造成降解,使纸张发黄变脆、强度下降,最终导致粉化,致使许多珍贵的古籍、古字画、古文献因无法保护而遗失”。 [5]  这种情况下,利用数字化技术,可对珍贵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的整理和保存,实现数字化拷贝,达到保留和传承的目的。并且,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资源的生存和发展土壤不断被侵蚀,很多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可能会走向消亡。通过数字化手段整理和保存民族传统文化,一方面能够留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文化产业的数字化生产要素。
打破文化资源局限 通过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可以打破传统的空间物理局限,丰富资源传播方式,拓宽资源传播范围。以敦煌石窟为例,其主要文物是彩塑和壁画,由泥土、木材、麦草等材料制成,大量游客参观形成的二氧化碳在狭小空间长时间滞留,壁画和彩塑会因温度升高而产生永久性伤害。并且,洞窟空间狭小且采光不好致使参观条件不加,景区无法为游客提供良好的观感体验。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彩塑和壁画突破形态与空间局限,达到更先进的保护,并使得观看和传播条件更优越。

2、生产消费数字化

数字化技术推动了文化产品生产方式的革新。 例如,通过数字化模拟与再现技术,可以优化传统文化产品的生产流程,提升产品的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以达到为客户提供灵活的个性化定制服务的目的。同时, 数字化技术也拓宽了文化产品的展示渠道。 以 5G 为代表的高速移动通信系统为数字化信息的高速传输创造了条件,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对高速通信速率的要求得以满足。而随着移动通信速率的进一步提升,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文化产业通过提高数字化程度,实现了文化产品的多元化展示,进而将影响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3、技术装备数字化

数字技术提升体验效果。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裸眼 3D 等技术已经成为影响文化装备的关键技术,其共同点是通过计算机、电子、光学等现代技术生成虚拟环境,诉诸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人们可以与虚拟影像进行交流与互动,完全沉浸于虚拟世界之中,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和现实感  [6] 。数字技术有助于提升用户的沉浸式体验、淡化现实生活与数字内容的边界,促进两者的深度融合,是游戏、影视等行业的重要支持技术。利用数字技术,可以提升 VR 眼睛、全息设备等文化装备的性能,进而实现升级换代。例如,在虚拟现实内容方面,数字技术可以提升传统文化内容的体验效果,加强游戏、视频及传媒等业态的沉浸体验。

数字装备拓宽文化产业的应用场景。数字装备包括了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其中,软件方面主要是具有“交互式、虚拟化、数字化、网络化特征的文艺创作、文化创意设计和产品” [7] 制作及展示软件;硬件方面主要是指具有沉浸体验的数字内容的制作和展示设备。通过数字装备,文化产业可以进一步丰富文化产品的数量与种类,拓展新的产业应用场景,并加深音乐、动漫、影视、出版、游戏、演艺、广告等传统业态的数字化程度。进而可以在缩小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差异的同时,依托移动互联网及移动智能终端实现融合发展,催生具有可视化、交互性、沉浸式等特性的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4]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

[3] 数据来源:CNNIC、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4] 2019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2018.

[5] 龚德才,奚三彩,唐静娟.纸质文物保护研究[J].东南文化,1997,4:126-131.

[6] 徐耀琦.新技术环境下博物馆的互动体[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7,5:255-256.

[7] 《知识产权重点支持产业目录(2018年本)》[Z].北京:国家知识产权局,2018.

 
 

孙卓夫

美国拉文大学MBA,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化产业及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研究。曾参与《新文化产业白皮书2018》《新文化产业白皮书2019》《中国互联网诉讼白皮书》等研究报告编撰,并参与网络游戏研究,北京市等地区产业及园区规划等多项院地合作项目。曾接受《中国新兴战略产业》杂志采访,学术文章受清华智库收录,并发表于《数据》等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