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发展环境
1、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养老服务业缺口较大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老年人口的持续增加带来了极大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根据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对“人口老龄化”的定义,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 60 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总人口数的 10%,或 65 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数达到总人口数的 7%,即为“老龄化社会” [1]。从图 1 可以看出,2014 年至 2018 年这五年间,我国 60 周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在逐年上升。2018 年,我国 60 周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已经达到 24949 万人,占总人口的 17.9% [2],这表明我国老龄化水平目前已经非常之高。
△ 图 1 2014-2018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数占比
(来源:国家统计局)
在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势必会带来养老需求的增加,退休年龄的延迟和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年限的增加也加大了人们的养老压力;同时,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劳动人口比重的下降,养老看护服务的缺口也将持续加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 年我国城市养老服务机构职工数量为 17.4 万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职工数为 11.8 万人。同时,全国有 200 余家院校开设了养老服务专业,培养养老服务专门化人才。虽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已经逐渐对养老护理员国家资格水平评价进行了取消,这大大降低了养老护理行业的准入门槛,使得养老护理员不必持证上岗,但是这一缺口仍然较大,养老行业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依然严峻。
2、传统养老模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这三种养老模式。2011 年,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 “9073 养老模式”,即 90% 的老人依靠居家养老、7% 的老人依靠社区养老、3% 的老人依靠机构养老,如图 2 所示。
虽然现有的养老模式尤其是以家庭为主体的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存在时间较长、与人们的习惯较为适应,但是由于时代环境的变化,这些传统模式逐渐出现了与环境不适应之处。
家庭养老是指由家人或者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为老人提供日常护理和照料服务的模式。受我国传统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为家庭养老。但是,当前这种居家养老模式显现出了较多的问题,尤其在城市地区,由于家庭规模一般较小,子女数量较少且工作、生活的压力较大,难以为家中的老人提供全面的服务。因此,家庭养老的效用也逐渐受到限制。
机构养老是指以专业性的养老机构为主要场所,将有需要的老年人集中在机构接受护理服务的模式。机构养老是西方国家最为普遍的一种养老方式,但是其在我国的发展并不乐观。截止 2016 年,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共计 14 万个,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 2.9 万个;各类养老床位合计 730.2 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 31.6 张 [3]。但是,由于老年群体的购买能力及习惯偏好、传统思想的制约,养老机构的空置率较高,很多养老机构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进一步导致了专业人才供给的下降和发展资金的短缺,机构养老在整个养老行业中并不受欢迎。
社区养老是指通过在社区建立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由社区承担主要的养老职责,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为老人提供服务的模式。这是一种由于机构养老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存在着种种不适应而应运而生的养老模式,体现出了回归家庭、回归社区的发展趋向。社区养老的模式弥补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弊端,但是同时效率低下、实质服务不到位等新的问题也逐渐产生,仍然有比较大的改进空间。
上述养老服务方式说明,当前的养老服务供给与我国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传统养老模式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亟需进行行业变革。
国家对智慧养老产业的积极支持政策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积极扶持养老产业,以促进智慧养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表 1列举出了 2013 年至今有关智慧养老的相关国家政策:
表 1 智慧养老相关国家政策
科技创新为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1、智慧城市建设为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提供资源
智慧城市是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力量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建设、管理与运营的新策略和新方法。智慧城市的框架为具体的智慧养老服务提供了发展空间,有利于养老产业整合已有资源,促进养老资源利用的效率最大化。
2、智能终端设备的革新丰富了智慧养老场景应用
智慧养老的终端设备包括便携式体检设备、智能呼叫器、智能腕表、智能手机等,是智慧养老服务得以实现的首要环节,也是与老年发生直接接触的环节。现代智能化产品和设备一方面能够降低人工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
3、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养老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科学技术是智慧养老的核心,根据当前技术支持水平分类,信息和科学技术的集成使得智慧养老成为其中最高级的养老模式。智慧养老所涉及的技术包括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以及老年服务和医疗保健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革新使得智慧养老服务能够不断地发展完善,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加贴切、适当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贾伟,王思惠,刘力然.我国智慧养老的运行困境与解决对策[J].中国信息界,2014,(11),56-60.
[2] 《2018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28_1651265.html
[3] 《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201708/20170815005382.shtml
李红娟
博士,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金融科技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金融科技、系统安全、产业园区规划、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研究。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软件著作权1项;
曾参与多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
发表EI论文8篇。
带领团队完成“新基建竞争力指数”、“数字创新小镇产业规划”、“科技助力竞技体育”等项目;
参与“集团战略规划与战略定位”、“央企高质量发展”、“数字新零售”等项目。
参与撰写《中国新基建竞争力指数白皮书(2020年)》《2020保险科技洞察报告》、《金融科技在小微企业信贷中的应用发展研究报告》、《社区服务及其智慧化白皮书》等6份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