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关于中国公共卫生教育的思考

2020-04-20


文/张菁菁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



01
中国公共卫生教育体系


我国公共卫生学科全称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临床医学主要面向疾病患者个体,通过医学手段治疗患者使其痊愈。公共卫生则面向整个人群,通过预防策略,保护与维持人群整体健康。以本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为例,临床医学专家职责在于治疗确诊患者,公共卫生专家职责在于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我国公共卫生教育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科研和疾病防控做出了巨大贡献。全国约 100 所院校设立了公共卫生学院或预防医学系培养相关专业本科生,约 70 所院校培养硕士研究生,约 30 所院校培养博士研究生,已建立较为完备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每年向社会输送约 7000 名公共卫生人才。


02
中外公共卫生教育对比


(一)学位设置


1、公共卫生本科教育学位

现今,我国在公共卫生本科教育方面主要是以5年制预防医学本科教育培养为主。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中,包含预防医学与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两个专业,其中可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的为预防医学专业。公共卫生本科教育主要旨在培养在疫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卫生事业管理等方面具有专业工作能力,能在相关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学校、科研单位等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公共卫生专业工作的专门人才。

在美国,常见的公共卫生本科教育学位类型则包括理学学士(Bachelor of Science,BS)、文学学士(Bachelor of Arts,BA)、公共卫生理学学士(Bachelor of Science in Public Health,BSPH)、公共卫生学士(Bachelor of Public Health,BPH)。2018 年,美国公共卫生本科教育学位类型有 12 种,以理学学士为主;专业方向有 191 种,主要集中在群体健康领域,其次为环境卫生、社区健康教育和全球卫生等领域。本硕联合培养学位共有 14 种类型,60 种专业方向。

2、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

在中国,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经过最近 10 多年的不断学习和总结,我国公共卫生硕士采取理论学习、社会实践、课题研究三结合的培养模式,已基本形成 MPH 课程体系。

美国公共卫生硕士(Master of Public Health, MPH)学位教育旨在培养高层次卫生管理与疾病预防应用型人才。MPH 学位常见形式有常规 MPH、加速MPH、高级 MPH,亦可以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高级MPH项目不仅要求有长期工作经验,对以前的专业领域和现有的职务也有一定要求,主要针对公共卫生中高级工作人员开设。

(二)课程体系

在中国,本科阶段的培养模式以三阶段培养为主,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知识与实践。课程设置的安排大致为,本科阶段前两年学业主要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第三学年以学习临床课程知识和临床实际操作能力为培养重点,第四、五学年主要以学习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公共卫生课程知识为主,部分院校会在第五学年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习与课题实习等。

硕士阶段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医学统计学/生物统计学,流行病学研究原理与方法/流行病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环境与健康/职业与环境卫生学,社会行为与健康/健康教育学,公共卫生学(专业课)/公共卫生伦理学基础和社会实践等。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在 2010 年率先突破《指导性培养方案》,制定了与发达国家相近的MPH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程、平台课程(核心课程 Core Courses)、专业方向必修课程(Requirements)、专业方向选修课程(Electives)、专业实践、论文发表和毕业论文(Master's Paper)六部分组成。

在美国,高等公共卫生教育的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cornerstone course)、核心课程(keystone course)和顶点课程(capstone course)。贯穿课程体系始终的是公共卫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即顶峰体验(culminating experience),包括见习、实习、顶点课程和学位论文等。本科与硕士课程比较详见表 1:
表 1 美国公共卫生教育本科与公共卫生硕士

课程体系对比

项目

本科

硕士

基础课程

通识课程、基础科学技能

学院级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

公共卫生核心课程、

公共卫生选修课程

学系级或专业方向核心课程、选修课程

顶点课程

顶峰体验课程

应用实践经历、
整合学习经历

不同于我国的预防医学教育,美国公共卫生本科教育一般为四年制。 基本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和基础科学技能课程、公共卫生核心课程(公共卫生领域的 5 大核心胜任力)、选修课程(公共卫生 7 大交叉领域)、顶峰体验课程(参与现场实践和学术研究,接触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相关机构从事群体健康实践)。

美国公共卫生硕士教育课程体系基本包括学院级核心课程(5 大核心胜任力课程,但内容和层次加深)、学系级或专业方向核心课程(特定领域胜任力)、公共卫生选修课程(公共卫生领域 7 大延伸核心胜任力或交叉领域)、应用实践经历、整合学习经历(基础胜任力和专业方向胜任力的整合)。

(三)专业技能与认证

在美国,公共卫生认证标准中的核心胜任力(5 大核心课程、7 大交叉领域)是美国高等公共卫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核心胜任力,美国公共卫生教育形成了公共卫生本科和 MPH 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欧洲,公共卫生教育认证由欧洲公共卫生教育认证机构(Agency for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APHEA)发起并执行。欧洲公共卫生教育认证包括五个方面:课程认证、硕士 (项目) 认证、机构 (学院) 认证、继续教育和培训认证、本科认证。APHEA 提出了公共卫生胜任力框架,界定了公共卫生职业,识别了关注公共卫生的医学职业(医生、护士、助产士、牙医等),以及关注公共卫生的非医学职业(教师、警察、建筑师等)。

我国目前在公共卫生领域核心能力标准设置及专业认证方面有所缺失,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以注重理论的学位教育为主,尚未对公共卫生从业者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制定标准化考核。


03
启发与思考


欧美国家公共卫生教育发展具有多样性、广泛性和迅速性的特征,在推行公共卫生教育认证和核心胜任力的同时,重点强调了公共卫生教育机构需与实践机构紧密合作,以及交叉学科的相互作用。尽管欧美国家公共卫生教育亦有待完善之弊病,但其所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为中国公共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启发。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公共卫生教育的学位体系尚不完整,尤其体现在课程设置与专业培训等方面。我国目前的公共卫生教育课程体系缺乏弹性,不易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不能充分满足实际需求。近年在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探索性进展,但尚未实现根本性突破。公共卫生领域的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专业素养不高,社会动员能力、沟通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不足,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公共卫生问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尚需提高。

(一)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学位设置

欧洲国家的公共卫生教育多属通才教育,以基础课为主,没有明显的专业限制,培养目标仅对毕业后是以研究为主还是以现场工作为主有所区分。例如,生物统计、流行病、全球卫生等学科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这样主要是培养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的基本素质。学生的专业方向主要由用人单位根据需要来培训,使学生的就业面较宽。而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过分强调专业等问题,学生知识面窄、就业面窄。

美国高等公共卫生教育的学位是由各大学自主制定,即采取由下而上的模式,使学位设置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交叉型。学士学位类型有 12 种和 191 种专业方向,MPH 学位有 834 种专业方向。

我国学位制度是在政府的领导下,由上而下制定。通过了解其他国家公共卫生学士学位和 MPH 学位的主流方向,可以为我国学科专业和学位制度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如近年来我国增加的全球卫生本科专业,国际公共卫生硕士学位项目,以及 "4+2" 或 "3+2" 等本硕联合培养模式,为我国高等公共卫生教育学位制度提供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二)基于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美国,认证标准中的核心胜任力( 5 大核心课程、7 大交叉领域)是美国高等公共卫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公共卫生教育认证则包括五个方面:课程认证、硕士 (项目) 认证、机构 (学院) 认证、继续教育和培训认证、本科认证。

2006 年我国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系主任)联席会上通过《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明确了公共卫生教育领域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核心能力基本要求,得到了多方认可,但与课程体系设置的对应性、相关系列规章制度制定和实施等要求相比还有待完善,尚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更大力度的推广和使用。

(三)注重实践能力的综合课程改革

以胜任力和结果为导向,美国各所大学对传统公共卫生课程进行了综合性、整合性和交叉型的改革,注重融入公共卫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欧洲国家的公共卫生教育培养目标明确,课程设置及教学非常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上,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指导并考核学生的学习,侧重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课程内容与当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需求密切相关。

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多数教学活动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法,过多重视教师的讲解,过分注重理论。因此,我国公共卫生教育与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需求有一定距离,毕业生上岗后往往需要一定时间才能适应公共卫生工作。

尽管我国核心课程也包括了类似欧美国家的 5 大核心课程,但是缺乏课程之间的整合,公共卫生社会实践内容单一,这与未建立一致有效的核心能力标准有关。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在领导力、多元性、文化、专业素养、项目规划等课程教学方面也有所不足。这些欧美国家的个性化课程、证书课程等的设置,为我国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

(四)从理论到应用的教学方式升级

美国公共卫生教育中的顶峰体验突出了公共卫生教育以实践为重心的特征,强调了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视,顶峰体验课程的主题和形式灵活,通过公共卫生学术实践推动公共卫生领域学术水平的提高。欧洲国家公共卫生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多样,既有传统的授课模式,也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分组讨论口头报告,个案分析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国公共卫生教育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侧重知识的获取,而不是知识的运用与实践。

此外,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存在着"学术型"倾向,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趋向学术理论课程,考核标准倾向于学术性论文,在公共卫生实践以及解决实践中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有所欠缺。近年来,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推行的双师型导师、教学基地建设、案例库建设等措施,推动了公共卫生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需要时间来进行深度的融合,从本质上推进公共卫生教育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



张菁菁

金融硕士,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持有PMP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格认证。曾任职于央企总部、知名国际咨询公司,拥有丰富的海外工作经验。主要从事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医疗康养、产业规划、融资租赁等领域研究。曾参与编写《金融科技产业白皮书》、《金融科技在小微企业信贷中的应用发展研究报告》、《保险科技洞察报告》、《互联网+商业健康险白皮书》、《信息化在央企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等研究报告。曾负责或参与项目涉及央企数字化转型、智慧城市、智慧医疗、产业园区规划、企业海外业务战略规划、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企业风险管理、企业管控体系设计等,拥有丰富的为政府机构、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跨国公司等提供咨询服务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金辉, 沈孝兵, 梁戈玉等. 美国公共卫生教育的学位与课程体系透视 [J] .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9):716-720.DOI:10.3760/cma.j.issn.1673-677X.2019.09.016
[2]金辉,沈孝兵,李涛,等. 美国本科公共卫生教育的发展现状[J]. 复旦教育论坛
[3]刘小强,蒋喜锋. 质量战略下的课程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本科教育顶点课程的改革发展[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 31(2): 69-76. DOI: 10.3969/j.i
[4]陈可莉,马骁,张建新,等.关于"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认知和态度的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 62-66.
[5]金辉,沈孝兵.欧洲公共卫生教育的历史和现状[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02):108-112.
[6]储振华. 日本国立公共卫生学院的课程设置[J]. 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 1989, 010(001):7-9.
[7]党少农,公共卫生博士(DrPH)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实践的思考,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年第12期
[8]苏夏雯. 我国6所高校公共卫生人才的本科培养模式及其改进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9]张晓玲,中国与美国公共卫生硕士课程体系比较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6年第2期(总第332期)
[10]郭秀花,公共卫生人才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12年 p171-173.
[11]培尔顿·米吉提.英国公共卫生教育课程教学及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03):446-449.
[12]段志光,王彤,李晓松,胡永华,梁晓峰,曾诚,任涛,罗会明,张文平,徐建国.大健康背景下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政策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9,21(02):61-68.
[13]孟庆跃,杨洪伟,陈文,孙强,刘晓云. 转型中的中国卫生体系[R/OL].2016.
[14]孟庆跃,何纳,吴息凤. 如何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N/OL].中国教育报.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