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董家鸿:新冠疫情暴露出基层医疗过于薄弱,我国健康医疗体系需要强基建设

2020-06-07



新冠疫情暴露了中国医疗系统的短板,出现了大医院资源挤兑、基层医护人员因资源不足无能为力、社区防控不到位等多重危机。近日,“人文清华”独家专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院士,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新的医疗体系,改变现状。



基层医疗机构过于薄弱


这次新冠疫情传播广、控制难的现象,暴露出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防控体系上的缺陷。在支援武汉抗疫时,由董家鸿院士率领的国家远程医疗队,除了部署智慧防控相关设施外,还深入到武汉一线的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中心进行调研,了解当地的医疗体系现状。调研发现主要的短板在于基层医疗机构薄弱。

董家鸿院士指出,医疗资源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武汉大医院的医疗资源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医疗资源配置相当充足,可以说不亚于世界发达国家。”真正的核心问题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一方面大医院虹吸了大部分原本应属于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和病人,出现大医院治小毛病浪费资源、甚至资源挤兑的情况,也导致医护人员院内交叉感染。另一方面,因为好医生、好设备全部在三级医院里面,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很难有能力阻挡病毒的传播,“面对新冠疫情的暴发,武汉整个医疗系统不堪一击,很快就崩溃掉了。经过调研,我们团队觉得国家亟待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要把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

新加坡“守门员”模式值得借鉴


谈及如何增强基层医疗建设,董家鸿院士表示:“新加坡疫情应急防控体系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展示了社会成本效益最大化的防疫模式。新加坡全国有900多个公共卫生预备诊所,这些诊所在疫情来临的时候,应急转变为发热门诊和传染病的前哨诊所,起到‘守门员’的作用。病人在前哨诊所进行筛查,确诊后就转到定点医院去治疗,避免大医院的人群聚集和医疗资源挤兑。”

只有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真正加强了,才能守好传染病防控的第一道“门”。


建立整合式的分级诊疗体系


董家鸿院士认为武汉的问题其实也是全国的普遍性问题,在改革现有医疗体系时,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是关键,可以通过增强医疗系统的体系化,来解决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董家鸿院士团队受到湖北省委、湖北省卫健委的指派,规划一个区域医疗体系的构建方案,“从分级治疗体系、治理模式、信息系统、资源配置,四个维度进行研究和设计”。

首先是完整的分级医疗体系,董家鸿院士说道:“医疗很复杂,从生到死,这个过程中需要很多不同的健康医疗服务。常见病在基层医院就可以解决了,重的病要到大医院。医疗服务应该是分层级的,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提供不同功能的医疗服务,需要从顶层来设计一个三级联动、分工协同的整合式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一个涵盖预防、治疗、康复、慢病照护、高龄照护等全人群、全方位、全生涯的医疗服务体系。”

医疗体系治理模式的革新也很必要。董家鸿院士强调:“通过医保建立起激励性、补赏性付费制度,让优质的医疗资源往基层去下沉,这样病人才能向社区医院流动,从而解决看病难和看病乱的问题。”

同时也需要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来支撑整个健康医疗体系,实现不同医疗结构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搭建医疗资源向基层输送的通道和下沉的途径。

汲取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据董家鸿院士介绍,虽然国家医疗改革中已经明确提出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但实际上,这么多年来,基层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这次新冠疫情危机反映出基层薄弱问题的严重性,也给重塑国家健康医疗体系带来了契机

董家鸿院士表示,控制疫情付出的巨大代价,医护人员的牺牲,都提醒我们应该从中深刻汲取教训。除了要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基层医疗体系建设外,还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专业化管理,这次抗疫中暴露出了医疗卫生管理问题,“专业性很强的政府机构,要由有专业背景的人来领导,或者是建立一种机制使专业意见能够及时在政府决策中发挥作用。缺乏专业的支持,会造成决策的失误,这个教训挺惨重的。”

另外董家鸿院士也特别指出,专家不应该只重论文,轻实际应用。基础研究水平可以以发表论文来评价,但应用研究业绩就不能以论文为主来衡量。“以论文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必须要改变。科研要付诸于解决实际问题来创造价值,应用研究学者应该通过解决问题来展示自身科研创造的价值,以此来评定其学术水平和学术贡献。医学研究一定要解决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问题,疫情之下更需要把我们的科技资源最快地应用到应急防控和病人救治当中去。”


嘉宾介绍:
董家鸿:医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

董家鸿教授是国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和肝脏移植专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精准外科”新理念,创立了精准肝胆外科范式。这一理念已被广泛应用于胰腺外科、神经外科、脊柱外科、整形外科、介入治疗科等诸多临床专科领域,促进了当代外科理念和范式的革新。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百余篇,主持制订11部行业指南。主编出版专著5部。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20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一等奖3项,以合作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鉴于其对当代外科发展的引领性贡献,法国国家外科科学院、美国外科学会和欧洲外科学会同时授予他外籍院士或荣誉会士。

董家鸿教授创立并践行精准医疗、精益管理、精诚服务的“三精医疗”理念,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建立起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医院管理体系。

文章来源|人文清华讲坛
(公众号ID:renwen_Tsing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