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发地疫情引发的农产品流通供应问题思考

2020-07-16


    文/田金强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


自 6 月 11 起,北京连续多日出现本土新冠肺炎感染病例,打破了北京地区连续 50 余天无本地新增的记录,防控态势骤然紧张。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感染病例皆与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相关联,一时间,新发地市场成为全国民众的聚焦点。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暴露出国内农贸市场规划布局、运营管理等方面长期存在的问题,同时,疫情过后公共食品安全、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完善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等问题也被提上议事日程。


 01 

农批市场的卫生管理和防疫工作有待加强


年初的武汉疫情和此次北京疫情,均发端于农批市场,两次疫情暴露出农批市场的卫生问题十分突出,物品堆放、垃圾处理、下水设施、现场清洁等问题普遍存在。我国多数农批市场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符合现代环境管理要求的垃圾分类处置和污水处理设备和条件匮乏,卫生管理制度欠缺,加上农批市场经营的产品多具有易腐易变质的特点,都加剧了传统农批市场的卫生管理问题。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我国公共食品安全和疫情防控工作的薄弱环节。经过武汉和北京两次深刻的教训,今后对于农批市场的卫生管理和检疫工作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农批市场内阴冷、潮湿的环境,使病毒更容易传播,检疫检验场地不足、设施条件不完备、抽检距离远、时效性差等问题的存在,增加了检疫检验工作的难度。
应把大型农批市场作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在做好有关摊位、柜台、过道灯区域环境卫生和日常消毒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对生鲜果菜、冷冻畜禽肉类、水产品及其制品的检疫查验和环境采样检测,特别要强化对市场下水道、污水口、垃圾收集点等部位的全面消杀工作。上述卫生、检测、防疫工作不能仅作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临时举措,而应做到常态化和持续化。


 02 

农批市场的农产品追溯体系亟待完善


此次北京新发地疫情充分暴露出农批市场在供应链可追溯体系方面的短板。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引发此次疫情的可能性原因之一就是,被污染的海产品或肉食品通过冷链运输到农批市场造成传播。如何完善传统农批市场的供应链可追溯体系,是农批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疫情中备受关注的三文鱼,如果市场可以清晰的追溯其产地及流通销售全过程,将会对病毒的来源追溯及消费者的保护有极大地帮助。
据了解,日、韩、德等国家农贸产品从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必须记录在案,有据可查,产品的包装标识必须标明认证标签等。未来我国农品市场必须突出信息技术在食品溯源中的作用,重视数字化改造,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手段,完善农产品的产地追溯、品类追溯、商户追溯、交易追溯,深度把控产品产销链条的各个环节,实现对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者的全流程可追溯,全场景可监管,在流通端最大限度的阻断疫情传播,保障食品安全。


 03 

智慧农批是农批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多数农批市场初建年代久远,运营和管理理念落后,功能单一,仍以传统的收取摊位、场地租金为主要经营方式,场内交易以传统的“现金、现场、现货”的“三现交易”方式为主。在此次疫情影响下,我国农批市场将迎来以高效化、规范化、数字化为主要特点的智慧化升级转型,数字技术将得以大规模应用,线上交易的份额逐步提高,未来,提供农产品品质溯源、检验检疫、物流、金融等一条龙服务的智慧农批市场将成为主流。
传统的农品市场主要满足交易功能,未来的农批市场主要承担农产品物流、仓储、分拣、加工等功能,对传统的物流、仓储、管理、交易、采购、配送等环节进行信息化升级改造,通过数字化改造使流通新技术赋能传统流通组织,解决传统农批市场人货混杂、环境脏乱、数据采集和食品安全等问题,提高整体农批市场的运管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其中,建设农批市场大数据中心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融合线上线下,依托农批市场海量的交易可以产生大数据,而大数据中心对形成价格、检验检疫、引导交易、风险预警和提供服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全国 4000 多家大型农批市场中,已有部分发达城市开始进行智慧农批市场的改造工作。深圳市 2019 年度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把全市 350 多家农贸市场进行智慧化运营改造。目前,深圳海吉星批发市场周围已经形成了面积达 1500 亩的用于农产品分拣加工和物流配送的区域,是现有海吉星交易区的 3 倍。
在北京市,位于朝阳区黑庄户乡、亚洲单体最大的“菜篮子”工程——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正在加速建设,建成后由首农集团托管运营。未来北京将形成西有新发地,东有黑庄户的“双核”保供应格局。从规划看,流通中心将分为交易、仓储、加工配送和配套服务四大区域。交易模式也将进行创新,实现“交易”与“交割”分离,即未来在流通中心更多的是商户洽谈,而传统的大车农产品密集交易则不会出现。


 04 

多元化的生鲜农产品供应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目前大城市的生鲜产品集中——分发链条主要由大型批发市场完成,生鲜产品的供应过度倚重大型市场容易引发各种风险,加之疫情影响下,生鲜电商模式的加速成长,因此,以农超对接、基地直供、后置仓等为代表的多元生鲜农品供应体系正在形成。
大部分的生鲜超市早已布局自己的供应链渠道。此次新发地疫情爆发后,超市发、家乐福、物美、沃尔玛等北京大型商超连锁品牌,均加大了产地蔬果商品的采购量,快速补充北京市场。如家乐福提高了从河北蔬菜基地直采量,6 月 14 日蔬菜供应量增加了 3 倍,超市发蔬菜供应量增加了 3 倍,物美的果蔬供应量达到平时的 3.5 倍。在生鲜电商方面,美团买菜、每日优鲜等也都加大了直采供应的力度。
从目前来看部分生鲜零售企业虽然实现了大部分的产地直采,但占比不高,新发地仍旧是不少电商和超市主要货源渠道和集散地。随着疫情后人们采购习惯的改变,线上生鲜电商也将取得更高市场份额。
除此之外,由部分具备实力的农业公司发起后置仓模式在疫情期间开始崭露头角。后置仓由农业公司主导,包揽种植环节,在产地仓直接按零售商标准将生鲜产品加工、保鲜制作成包装净菜等产品。后置仓直接向零售商前置仓/分仓进行供货,减少了中间环节,在生产及流通环节实现标准化、可追溯、可品控。如集约化无土水培果蔬种植企业利农集团在推行的自营水培基地+产地后置仓的 P2C,较好地解决了前置仓高昂的土地成本、损耗成本及产地预冷问题。利农基地的蔬菜采摘后,会在 0.5h~1h 内送到后置仓预冷处理,根据零售商需求进行预包装/加工,并通过物流网络直连全国终端前置仓,实现种植基地到前置仓无缝衔接。据悉,后置仓可以降低约 80% 产地到货架的流通时间。

虽然此次北京新发地疫情已经得到初步控制,但新发地市场的复市目前尚无日期。此次事件一定会加速新发地以及众多大型农品市场转型升级的步伐,环境友好、数字化赋能将是农批市场转型的重要方向。新发地批发市场停摆之后,北京生鲜供应并未断档,商超、生鲜电商的快速反映和补充能力,反映出农产品的流通供应链条正在发生积极改变,未来生鲜农产品供应渠道多元化的趋势会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