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何建坤:疫情后“绿色经济复苏”要以低碳为导向|产业转型顾问委员声音

2020-10-14


 导 读   

新冠肺炎疫情启示我们,人类需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我国最新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能源产业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情后经济“绿色复苏”?在 9 月 22 日举办的第四届(2020)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暨“脱贫攻坚·能源扶贫成果报告会”上,能源领域的院士、专家共话新基建与应对疫情冲击背景下的能源发展,深入剖析行业,并给出相关建议。



疫情后“绿色经济复苏”要以低碳为导向

讲者/何建坤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副主席





以下为何建坤发言摘编:

疫情是突发性全球公共危机,气候变化是长期更深层次地球生态危机。疫情后实现“绿色经济复苏”已成为世界广泛共识,应对气候变化将成为大国关注和博弈的重要领域。

为呼应 1.5℃ 温升控制目标,越来越多国家和城市提出 2050 年实现碳中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日益紧迫,将倒逼先进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重塑能源产业链业态和竞争格局。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新经济增长点。新能源基础设施单位生产能量投资和就业强度比传统能源高 1.5—3 倍,全球低碳技术每年可拉动 1—2 万亿美元投资,创造 1500—2000 万工作岗位。我国若要在 2050 年实现近零排放深度脱碳目标,2020—2050 年低碳能源基础设施投资约需 100 亿元。

我国在疫情之后也要坚持绿色复苏、低碳转型的政策导向,推进高质量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赢。为尽快实现碳中和的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要进行规划和超前部署。

建议“十四五”强化节能和减排二氧化碳各项指标和措施,推进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和二氧化碳减排国家自主贡献的“双达标”“十四五”规划要与 2030 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相衔接,确定积极有力度的节能、减碳指标。

具体来看,一是要形成促进能源和经济转型的倒逼机制GDP 的二氧化碳强度下降指标不应低于“十三五”,2025 年非化石能源比重应接近或达到 20%。

二是以节能减碳为着力点,以推进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为导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业部门特别是高耗能原材料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率先达峰。沿海经济较发达省市或地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率先达峰。

三是严格控制煤炭消费量反弹“十四五”末期煤炭消费要努力实现零增长或负增长,为“十五五”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奠定基础。

四是建立和发展碳价机制,加速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从发电行业启动,尽快扩展到石化、化工、钢铁等高耗能行业。

五是深化能源价格体系改革,完善支撑能源低碳化变革的财税金融政策体系和政府规制性措施。

何建坤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1945年生。1970年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后留校工作,现为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1994~2007年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并曾兼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2008~2016年任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现兼任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副会长。主要学术领域为能源系统工程和应对气候变化,其主持的研究成果已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文章来源|能源产业年会

(公众号ID:Ubiquitous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