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王庆生:县级智慧城市建设的体系逻辑|产业学者观点

2022-05-19


前 言

县级社会是国家行政体系的基层一级,县域经济是国家转型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县级智慧城市是未来数字中国建设的主战场。
本文,从县级发展定位、县城发展危机、安居吸引人口进城回流、乐业变驿站为目的地等四个角度,提出了找准县级定位,落实发展对策的智慧化思想;从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产业转型发展、县城产业平台建设、基层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县城智慧化改造等五大方面,介绍了实施县域经济社会智慧化赋能的重点内容;按照特色发展与均衡发展兼顾的理念,提出了建设广泛覆盖的县域网络信息设施、用好绿色节约的市级数据技术设施、构建上下通达的数据资源共享体系、数字赋能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数字赋能乡村特色产业成链发展、数字赋能县级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基层治理体系与能力提升、创新发展县域数字产业等县级智慧城市建设的八大体系逻辑。
本文,对县级智慧城市建设的思想理念、建设架构、内容设计等,均具有较高的参考借鉴价值。




县级智慧城市建设的体系逻辑

文/王庆生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学者、

山西清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找准县级定位,落实发展对策


(一)县级发展定位


国家行政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区、市/区、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乡村(小区)等 6 个层级,包括公共产品提供、发展利益协调、发展政策推进、行业管理穿透、市场主体管理等管理服务维度。行政层级越高,治理管理服务越侧重于公平性与合法性;行政层级越低,管理服务越侧重于自洽性与高效率。

我国县一级地方建制,占了国土面积的 89%、户籍人口的 70%。作为国家结构的基本单元,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县级政府。是职能部门设置最完整的最为基层的政府,是直面群众协调处理基层重大事项、重大问题的“一线指挥”。街道、乡镇是县级政府的派出机关,不是一级政府。

街道/乡镇。是社会的基础单元,是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其基本职能是,通过体制资源与治理问题的打通,具体承担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一线治理功能。

社区/乡村一级。则是回应一线需求,实现自治制度与村(居)民需求的对接。住宅小区,是社村一级的物理空间单元,由业主委员会管理。


(二)县城发展“危”“机”


县城一头牵着街镇社村,一头连着上位城市。城市化进程中,县城人口向更大城市的加速流动,农村人口向县城的加速转移,共同构成了县城发展“危”与“机”的两面。城市的社会保障要靠年轻人,城市的创新发展要靠年轻人,城市刺激经济要靠年轻人,城市劳动力人口的流向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未来。

新时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吸引并留住劳动力人口为抓手,一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稳住社会基本盘;二是解决好产业问题,做出经济增量;三是公共服务网络下沉,推动城乡均衡发展。如何“安居”与“乐业”良性循环、协同发展,破解县城人口极化困局,吸引并留住足够多的劳动力人口,是县域经济发展乃至县级智慧城市建设必须直面解决的问题。


(三)“安居”吸引人口进城、回流


破解县城人口极化危机,首先要做到安居,也即通过城市品质的梯阶化提升,不断增加县城对街镇社村人口的吸引能力。

第一个梯阶是城市空间设施完善。包括住房空间、水电汽暖、购物场所、社交场所等。

第二个梯阶是基本公共服务提质。包括政府政务、社会保障、普遍通讯、便利交通、普惠医疗等。

第三个梯阶是健康宜居城市建设。包括生态环境、文体健康、休闲娱乐、医养结合、社区服务等。

第四个梯阶是友好成长城市建设。包括儿童友好、服务温情、职业教育、文化旅游、健康美食等。

通过基础设施与服务的不断提升,造就高线趋同、成本适中的新型县城,吸引回流人口、进城人口,为城市产业发展奠定生活基础。


(四)“乐业”变“驿站”为目的地


对事业与生活的平衡考虑,是劳动人口去留的关键。县城应对极化危机,要做到安居还要做到乐业,通过城市产业的梯阶化发展,让劳动人口进得来、留得住。

第一个梯阶是服务业。通过商业、餐饮、文旅、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把现有人口的服务做起来,一方面服务人口需要,另一方面形成做大产业。

第二个梯阶是农村产业。以特色农业为基础,逐步向加工、服务、电商、民居延伸,建设农村产业集聚区、示范点,扩大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渠道。

第三个梯阶是工业。依托县域资源禀赋条件,抓住沿海产业转移契机,选择发展资源型、加工型、制造型工业,建设县城产业集聚区,做出新生代人口就业增量。

第四个梯阶是数字产业。特别如数据标注等劳动密集型数字产业,产业数字化服务等强度融合型数字产业,是县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的首选突破点。

通过城市产业从低到高、从弱到强发展,满足各类劳动人口就业需求,变人流“驿站”为“乐业”城市,进一步促进劳动人口聚集。


聚焦五大方面,实施智慧赋能



(一)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要义是,通过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稳住“三农”基本盘。

(二)乡村产业转型发展

完善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构建全产业链、推进聚集发展、培育知名品牌、深入推进产业扶贫,拓展乡村特色产业;聚焦重点区域、注重品质提升、打造精品工程、提升服务水平,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拓展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打造农业产业化升级版,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创业主体、搭建创业平台、强化创业指导、优化创业环境 、培育乡村企业家队伍,推进农村创新创业。通过做强优势农业强化产业链延伸,用足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服务,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人口就业。

(三)县城产业平台建设

县城产业平台,是承接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主要空间,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通过明确县城产业平台范畴、完善智能标准生产设施、健全技术研发转化设施、完善检验检测认证设施、建设职业技能培训设施、健全仓储集散回收设施、建设便企政务服务设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平台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不健全问题,吸引要素向县城流动集聚、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

(四)基层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

通过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等系列行动,健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构建网格管理、精细服务、数字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五)县城智慧化改造

推进县城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改造,夯实新型基础设施支撑;深化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提升公共服务治理水平;建设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建设数字供应链,优化产业发展数字环境;建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要求,强化网络安全能力保障。针对县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产业发展、数字生态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赋能。


特色均衡兼顾,构建建设逻辑



我国数字化智慧化城市建设,正在从早期的中心城市、地级城市为主,逐步向县域一级下沉。县级智慧城市建设,作为落实数字中国战略、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抓手,必须注重广泛覆盖与绿色节约,必须兼顾城乡均衡与产业聚集,必须统筹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用数字化赋能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绿色、均衡、安居、乐业、善治、创新发展。

(一)建设广泛覆盖的县域网络信息设施

县城网络基础设施优化与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提升。车站、商场、停车场、卡口、街道、社区等重点区域的 5G 移动网络建设,骨干网、城域网、小区网等宽带网络建设,工业、交通、物流等重点场所物联网络建设,实现城区高速网络全覆盖、无死角。实施交通、水电气热等市政领域终端与系统的数字化改造。

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优化与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提升。5G 和千兆光纤网络向有条件有需求的乡村延伸,优化提升农村宽带网络质量,推进城市农村“同网同速”;智慧广电建设,依托有线电视网络承载智慧乡村服务;农业农村、商务、民政、邮政、供销等部门农村信息服务站点的整合共享。农村电网数字化改造,农村水利信息化改造,农业园区宽带接入,农村公路地图电子化更新。

(二)用好绿色节约的市级数据技术设施

按照“一网、一中心、一城墙”体系要求,依托绿色节约的市级一体化大数据中心设施布局,用足用好市大数据中心存储、计算、智能、安全等技术资源,全面推动县级信息化系统的上云工作,统筹落实数据接口、汇聚、存用、安全等管理要求,着力推行数据场景化应用、价值资源化再造。

适应高速计算场景需要建设边缘计算设施,建设产业平台等数字化设施,建设特色优势行业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设施,全部纳入市级一体化大数据中心设施布局。

(三)构建上下通达的数据资源共享体系

县域是城市和乡村之间承上启下的行政级别,既要满足上级单位的管理要求,又要做好辖区管理、服务等具体业务,业务繁杂压力巨大。在传统依赖于省市统筹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下,县域本地数据沉淀往往有限,不能满足新时期县域智慧化在数据应用方面的需求。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要素复杂、应用多样、相互作用、不断演化的系统性工程,它不是各个信息系统的直接组合,而是系统资源的体系化整合。城市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的核心在于数据的积累,必须构建县域上下通达的数据资源体系,支撑本地智能化场景需求,达到向数据要治理、要动能、要增长、要优势的赋能目的。

一是打通下行数据。打通省市政务活动数据,打通垂直行业部门业务数据,打通市级公共服务数据,打通互联网空间社会数据,做实下行数据存量,服务本级应用。

二是丰富本级应用。推动县域产业服务、智慧农业、社区服务、数字乡村等平台落地建设,推动县乡村业务管理、公共服务等系统应用延展,做出县域数据增量,服务本级应用的同时,上行回馈各级各部门。

三是数据服务赋能。通过数据积累、丰富应用,提升县乡村政务服务效能,拓展县乡村业务应用水平,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衡供给,促进产业发展、治理提升、服务均衡。

(四)数字赋能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领域公共服务,在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均衡发展。

一是公共服务数字化延展。通过设施与系统的延展,把政务服务、公共事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视听新闻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等,从市县延展到街道、社区,从城区延展到乡镇、农村,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城乡均衡。

二是面向基层的特色创新。县级承上启下的定位,体现在中短期规划中,都会有自己的特色打造内容。如绿色卫生、垃圾分类、医养结合、居家养老、社区托付等,街道/乡镇作为公共资源与需求对接的社会基础单元,社区/农村一级以的自治为主特点,是通过数字化手段落地城市特色打造的事项主体。

三是社会化服务统一接入。由政府与公用事业单位之外的第三方机构提供的社会化服务,是丰富居民生活、实现服务均衡的重要内容。通过数字化手段,网罗服务内容、认证服务主体、统一支付关口、实现统一入口,可以极大地提高社会服务获得的便利性、安全性。

(五)数字赋能乡村特色产业成链发展

城乡特色产业,是依托乡村优势农业聚集发展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商业、服务形态,作为乡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数字化赋能领域点多面广。

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包括农业资源调控数据应用、农业环境监测数据应用、农情观察图像数据应用,包括农田水利数字化应用、农事作业数字化应用、农业投入品信息化应用、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应用,包括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等产业智慧化形态,包括卫星遥感、物联监测、无人机作业、智慧农机等智慧化产品,包括农资信息、科技信息、产销信息、扶持信息等信息化服务,包括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创新主体。

加工业深度发展方面。拓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加工业园区等的数字化赋能,包括自动化加工设备、产线设备、包装设备,包括产线与产品的标准化,包括产品质量、管理、营销、追溯与品牌的数字化。

服务业与商务物流方面。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包括农村电子商务、网红快商、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综合服务站,包括仓储、快递、物流、冷链。

(六)数字赋能县级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

按照“一县一业”发展倡议,在产业资源与经济实力有限的情况下,每个县(市)都需要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条件,确定 1-2 个优势产业,构建产业平台,聚力实施数字化赋能,打造县域主导产业增长极。

产业平台数字化赋能,以“智慧园区”建设为目标,以为企服务、产业发展、整体智治为主线。一是区域场线网络设施覆盖,二是生产服务设施数字化改造,三是资源要素数据化汇聚,四是数据智慧平台化应用,最终推动技术研发转化、智能标准生产、仓储集散回收、检验检测认证、职业技能培训、便企政务服务等设施的提质增效、融通释放。

交通便利枢纽型县域。打造仓储物流平台,聚合产地、商业仓储、运输企业,通过数字化技术应用,提升落货、仓储、配货效率,提高接货、承运产能,提高保鲜、保质、保全水平。

传统资源富集型县域。整合采掘、洗选、冶炼、化工类企业,整合电力、水汽、环保等公共设施,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内外融通的资源加工园区,提升产能品牌、生产效率、双控水平、监管能力。

新型资源富集型县域。整合县域风电场、光电场等分布式清洁能源资源,建设县级新型能源虚拟电场/微电网,配套新型水能、热能、化学储能设施,通过数字技术应用,实现源网荷本地化协同供给,实现基于可靠预测的无峰上网。

加工制造优势型县域。打造制造业园区,以终为始推动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从部件制造向整机制造延展,通过数字化技术应用,提高协作程度、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品牌覆盖。

山川秀美宜居型县域。打通行住食游购娱乐市场主体,打造文旅一体化产业平台,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深化文旅各环节数字化互动与融合,提升文旅协作程度、招引力度、体验热度、文明水平、产业价值。

(七)数字赋能基层治理体系与能力提升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县区、街镇、社村基层一级。一是,通过网络化手段,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以综治网格为主线”“多网合一”的基层治理体系。二是,通过通过数字化技术应用,整合党的建设、综合治理、社区治理、数字城管等各类信息资源,建设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全面提升基层组织感知发现、应急处置、综合服务、协同管控等治理能力。

构建基层党建网络体系。纵向贯穿“区县党组织—街镇党工委—社村党支部—小区党支部”四级党组织,横线覆盖组织人事、党团群建、党纪政纪、统一战线等能力建设事项。

多网融合提升能力水平。一是以综治网格为主,将各部门辐射到基层的多个网格整合为一个综合性网格,基本网格单元细化到社村一级,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二是强化重点场所、重点人员、网格人员现场监测终端、感知网络建设,提升治理精准化水平。覆盖疫情防护、劳动社保、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社会信用、气象灾情、民政服务、隐患排查、治安维稳、环保水务、规土城建、河道治理、市容环卫、市政设施、食药市监、社会救助、社区管理、村务管理、矛盾化解等能力事项。

强化资源协同融入城市框架。基层治理平台,作为县级智慧城市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县域政治、社会、资源、设施的综合管理任务。一是要构建“县级平台、街镇枢纽、社村末梢”体系,保证上下贯通。二是要强化部门协同,实现“街镇吹哨、部门报到”。三是要强化数据融通,赋能上下协同、部门协同、设施协同,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组织人事、党纪政纪、统一战线、疫情防护、劳动社保、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社会信用、气象灾情、民政服务等县级公共能力事项,在县级平台统一管理。

建设街镇平台做强治理中枢。社会、民生类管理事项,作为街道、乡镇治理的重点内容,点多面广、事多人杂。街镇平台的枢纽作用,一是体现在对县级派出机构组织力量的协同调度,二是体现在对环境、设施、人员、危害等现场事件的综合感知,三是实现统一事件流转,力争实现本地事件本地化解。党团群建、隐患排查、治安维稳、环保水务、规土城建、市容环卫、河道治理、市政设施、食药市监等街镇能力事项,在街镇平台统一管理。

丰富社村应用做强服务末梢。社区、乡村治理,是联系群众的感知末梢,是法制自治德治治理理念的最终体现。社区、乡村治理,以数字化赋能为手段,以社村应用数据化集成为载体,涵盖社会救助、社区管理、村务管理、矛盾化解等村社服务事项的处置、解决、反馈,实现小事不出社区、不出乡村。

(八)创新发展县域数字产业

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深化推进,数字技术应用正在不断向县区、街镇、社村延展,向社会、企业、居民渗透,打开了县域数字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县域数字产业发展,要以终为始、需求推动。劳动密集型数字产业,要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做好与国家级、区域级平台企业对接。产业应用型数字产业,要契合县域优势接续产业布局,深入园区、车间、地头挖掘应用场景。要构建县域数字化能力提升行动体系,面向青少年、机关干部、劳动人口、老弱群体,普及数字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加强技术培训、提升集成水平,引进智力资源、壮大研发队伍。



22A81

编辑、图片|段文秀


审核、责编|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