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我国都市圈发展概述—以南京都市圈为例

2022-05-26



我国都市圈发展概述—以南京都市圈为例
文/王兰仪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


Part.1

都市圈的源起

2014 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明确提出:“特大城市要适当疏散经济功能和其他功能,推进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向外转移,加强与周边城镇基础设施连接和公共服务共享,推进中心城区功能向 1 小时交通圈地区扩散,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1]”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都市圈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和重要支撑[2]


Part.2

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区别与联系


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区别

01、空间组织形式不同

都市圈(或都市区、大城市圈)是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以及辐射带动功能强大的大城市为核心, 以一小时通勤圈为基础范围的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目前,都市圈已经成为我国承载发展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空间载体 [3]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特大城市为核心,与至少三个大城市共同组成的发展单元。城市群依托区域间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和紧密关系,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

都市圈以核心城市主导,由城市群周边的很多小城市组成,中心城市的发达程度决定了都市圈的发展高度。而城市群由多个大城市以及许多区(县)组成,覆盖范围更大,可跨及多省。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第一梯队城市群共有 5 个,分别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国家级都市圈也共有 5 个,分别是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西安都市圈。

02、作用不同都市圈主要以实现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城市之间的产业协同与功能互补,区域的一体化发展为目标。而城市群表示的是多个城市在地理位置上的聚集。

都市圈和城市群的联系

一般而言,区域性中心城市按照“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方向演化。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需要,有的都市圈会逐步发展成为城市群,而有的都市圈则不会发展成为城市群 [4]

Part.3

我国都市圈现状

根据对都市圈城区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收入、人均公共财政收入、非农从业人员数、非农产业增加值、非农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等 7 个指标的判定,可将都市圈分为 4 个不同发展阶段,分别为:成熟期都市圈、成长期都市圈、发育期都市圈和萌芽期都市圈 [5]

表 1 不同发展阶段的都市圈


截止到 2022 年 4 月 1 日,国家级都市圈增加至 5 个,分别是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西安都市圈,详见表 1。目前,国家级都市圈有 3 个处于成长期,有 2 个处于发育期。

表 2 我国国家级都市圈具体信息图片

1F71D


Part.4

都市圈的作用—以南京都市圈为例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数字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地域上相近、功能上互补的都市圈逐渐成为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主要载体。
南京都市圈是第一个获得国家都市圈发展规划复函的都市圈,其前身是南京经济区。1986 年 6 月,南京市政府倡议与周边苏、皖、赣等 18 个地市共同发起组建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1989 年,南京经济区各联盟地市共同组织、中科院南京分院承担编制了《南京区域经济联合发展规划》[6] 。2000 年 7 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以省会南京为中心的经济联合体“南京都市圈”。2003 年 1 月,《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获江苏省政府批准。
南京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与上海、杭州等城市共同助力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对上海、杭州、南京三所城市生产总值的数据统计,相比于上海、杭州,南京的经济发展需注入更大的动力提速,以保持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根据表 3 数据可以看出,南京都市圈经过20年的发展,2015 年南京人均 GDP 已赶超上海,2021 年南京人均 GDP 已经达到 17.6 万元,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表 3 1995-2021年上海、杭州、南京GDP以及人均GDP统计

38C26

另外,南京都市圈自 2003 年江苏省政府获批《南京都市圈规划》以来,都市圈以及都市圈内各城市发展态势迅猛。都市圈内各城市近 25 年生产总值增长趋势,见图 1。


图1 1997-2021年南京都市圈内各城市生产总值增长趋势图

根据南京市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 年南京都市圈生产总值达到  46665.68 亿元,占全国比重 4.1%,同比 2020 年增长率达到 11.8%。2017 年-2021 年南京都市圈生产总值变化趋势,见图 2。

CCDD

图2  2017年-2021年南京都市圈生产总值增长趋势图

南京都市圈内各地区发展均相对较好,都市圈对区域内城市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除淮安外,其他区域内城市的人均生产总值在2021年都高于省内人均生产总值,详见表 4。

表 4  2021年南京都市圈9个地级市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

4A8A7


Part.5

处于成长期的都市圈如何提速发展—以南京都市圈为例

成长期都市圈应实现资源在区域内更高效的配置。南京都市圈是我国唯一的跨省共建的都市圈,更加注重各类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的高效配置,以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城市能量流的自由流动。这些重要资源要素的流动反映着地区的发展活力与竞争力。南京都市圈在轨道交通、物流运行、消费市场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绩。比如,2021 年都市圈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路(宁句城际)正式通车。与此同时,宁马、宁滁、宁扬三条城际线也相继开工。“轨道上的南京都市圈”逐渐由点变成线,由线变成网,1 小时都市圈通勤网络已加快形成。

成长期都市圈需助力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的不断整合,实现产业创新协同。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是建立创新载体,创新载体通过与合作对象的合作形成创新联合体,不断对聚集的创新要素资源进行催化和整合,并导入产业资源,从而提高联合体的创新能力和产学研对接能力。南京都市圈建立了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G312 产业创新走廊等的产业创新基地,作为创新载体为产业创新协调不断发展提供了支持。并且南京都市圈通过一系列政策,包括龙头企业的供应链对接、区域共同编制产业规划、布局跨区域科技创新载体等,持续加强都市圈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相互促进和融合。

成长期都市圈要推进一体化信息共享协作平台的完善。共享协作平台有助于解决区域间办事系统繁琐复杂、事项原则标准不一、数据共享受阻、业务无法协同等问题,提升区域间政务服务规范化、便利化、高效化水平。2021 年,南京都市圈签订了政务服务区域协作体协议,包括 61 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真正实现了“跨省通办”, 实现了实时高效的线上互通,提高了多地政协协同联动的整体效能。

成长期都市圈需利用自身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都市圈应准确定位自身资源优势和基础,利用都市圈聚集的大量资源和技术创新机构,不断探索颠覆性的新技术,强链、补链,形成独特的区域竞争新优势。南京拥有良好数字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和优越的科教资源。《南京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南京要发挥软件和信息服务、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产业优势不断的深化数字经济模式的拓展和应用”,“加快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成长期都市圈应提高整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促使都市圈产业数字化快速发展。都市圈应致力于突破区域间对数据资源的使用壁垒,建立完善的数据资源流动机制,为数据资源的流动和使用创造基础条件,促使数据资源实现区域间共享以及高效流动;同时,都市圈应完成内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的共同建设,促进跨地区协作与共享,避免出现都市圈内不同区域差距过大的问题;并且,都市圈应不断发掘数据资源的价值,建立并开发多层次的数字化平台,促进数据资源的集聚,实现数据资源的价值体现和有效利用;另外,应加快推进都市圈企业的数字化升级与改造,积极推进“上云用数赋智”,注重有主导性企业的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数字赋能全产业链;最后,利用数据资源加速都市圈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和协同作用,完善科技创新转化模式和机制,催生产业创新的生态系统,从而加快推动优势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型,打造属于都市圈特色优势创新集群和“地标产业”。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644805.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09/29/content_5434981.htm

[3] 孙久文,宋准.双循环背景下都市圈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03):179-188

[4] 曾群华,邓江楼,张勇,潘芬萍.都市圈、城市群与同城化的概念辨析[J].中国名城,2012(05):4-11.

[5] 黄艳,安树伟.中国都市圈:识别、特征与发展态势[J].中国投资(中英文),2022(Z2):29-36.

[6] 南京都市圈发展及规划诞生的前世今生, https://www.yangtse.com/zncontent/1836437.html


   编辑|段文秀

审核、责编|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