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林容珍: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产业发展态势探索|《产业转型研究》专刊报道

2022-10-07

导 读

《产业转型研究》专刊前五期刊物在发行后收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产业界的一致好评。日前,《产业转型研究》专刊第六期刊物已正式刊发。本公众号会对《产业转型研究》专刊第六期中所收录文章进行持续报道,欢迎各位读者关注。

本文为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林容珍发表于《产业转型研究》专刊 2022 年 8 月总第 336 期的文章,特此分享,以飨读者。

△《产业转型研究》专刊第六期



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产业发展态势探索


文/林容珍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


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国家及各地政府对城市应急能力的需求日益增长,客观上推动了我国应急产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安全发展理念已从快速响应向提前预防、预警、风险治理以及协同应对等方向发展。国家及社会对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能力的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完善应急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综合化、多元化已成为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必然选择,也为应急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发展方向。

党的十九大以来,为进一步推动城市公共安全和应急产业的协同发展,国家及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并提出建设区域性应急产业基地以及国家应急救援中心的战略目标。在国家高度重视应急产业建设的同时,全国各地也都纷纷提出构建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希望通过有效协同应急、互联网等相关行业协同合作,来促进智慧化平安城市的建成,提高城市的公共安全系数,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关数据显示:2011-2020 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现较明显的波动趋势,其中,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保持在 2500 亿元以上,2020 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 3701.6 亿元。然而,复盘“非典”,再看“新肺”,全国人民都在共同抗疫的时刻,应急产业作为政府主导、政策引领性及事件推动型的产业,整体产业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如下:1)产业概念不够清晰,相关政策法规滞后;2)各地应急产业发展不均衡,产品不完善;3)应急产业宣传教育不足,公众应急意识薄弱;4)应急产业社会参与不足,仍是以政府主导为主;5)应急专业人才缺乏,培养体系待健全。

由此可见,应急产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 5G 技术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未来应急产业的发展将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等方面迎来重要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在面对各类突发事件和大型公共安全事件,如何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通信网络设施为基石,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空地一体化的网络空间,打造集节约高效、智能绿色、低碳高效的智慧城市、平安城市数字化体系,已然成为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及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方向。


应急产业发展机遇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并提出在未来:要把城市公共安全提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来谋划部署,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应急产业发展,提高处理应对急难险重任务能力。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重大安全风险,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应急管理工作一定要运用高科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高应急管理的科技赋能,要统筹协调城市安全与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提升风险防控和隐患治理能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安全能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机制和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以上可以看出,应急管理对公共安全的重要性,应急产品的创新对推动城市公共安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伴随社会对应急产业需求的日益加大,可以看出应急产业与我们生活中的各行各业都息息相关,特别是在国家和地方一连串利好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其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据工信部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 年应急产业市场规模已达 1.79 万亿元,2025 年将达 1.82 万亿元。


(1)政策引导方面:中央和地方则相继出台了更为具体的配套扶持政策以推动各地区应急产业发展。自 2015 年以来,以自主申报评审等方式,国家各部委联合批复了多地三批共 20 家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

(2)市场容量方面:经测算,各地应急办应急平台整体市场容量约 360 亿元,软件市场容量约 58 亿元,整体渗透率不足 22%,应急产业潜在市场还没有完全转化为实际需求,未来各级地方政府向应急产业转型的投资意愿将不断增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3)产品创新方面: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进一步推动企业对应急产品创新研发、人才引进以及资金投入,与此同时,应急产品也逐步由单一的有形安全产品、应急产品,向应急科研、服务、咨询、标准认证等无形产品形式扩展。进而推动应急产业化发展,逐渐形成应急产业向多元化、智能化以及标准化发展态势。

当前我国仍处于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转型阶段,随着社会治理复杂性的不断攀升,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产业发展形势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且各地应急产业发展不均衡,未来的应急产业将通过突破设备、技术、平台的缺口,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特征识别、大数据、云计算、智能传感、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及交叉合作,以适应新时代应急产业的高速发展。通过实现应急产业的标准化、系列化、无人化、智能化融合,构建完善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和应急产业管理体系。


推动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1、夯实应急产业基础设施,共建城市公共安全

(1)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加快推进智慧城市的公共安全与应急建设方面,要注重高新技术产品的应用,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在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上,应实现一张网、一体系、一张图、多应用的战略部署,全面提升城市的公共安全与应急工作的智慧化建设,推动应急管理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

(2)推进智慧应急基础设施建设。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 等技术和无人机等装备,全面提升应急基础设施水平,深入推进城市公共安全视频终端建设,将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络做大做强,构建全覆盖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框架;全力推进智慧交通工具的共用共享,完善综合交通服务大数据系统,实现应急交通的高速发展,为应急救援添砖加瓦;加快生态保护设施智能化升级,推动智慧环保、水利、气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完善环境生态监管力度。

(3)加快智慧装备产品升级。虽然我国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时间短,但已初步形成了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产业体系。将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为高品质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为发生交通、能源、通讯、给排水等影响城市运转的公共安全事件提供基础性设施的安全保障。

(4)打造应急体系供应链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现有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网,商业贸易、物流服务、数据服务等现有城市交通和物流体系。打造地区综合性信息管理平台,构建应急管理服务体系,为政府部门及相关部门在面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对物流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等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协同调度,有效保障应急物资的供应。

(5)搭建智慧应急管理平台化。通过建立空、天、地全覆盖感知网络,实现监测预警立体化。结合监控报警系统传输应急信息以实现指挥调度实景化、动态化、可视化发展。将终端器材、网络系统与应用设备相结合,构建统一的智慧化应急管理平台,实现省、市、县等各级地区的应急数据与信息共享,达到第一时间做出响应的效果,满足高速、便捷的协同应急的需求。


2、数字赋能,构建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


(1)加快创新技术应用和产品研发。围绕着国家、区域、行业发展需求,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并为相关创新技术、产品、模式提供可落地的应用场景及示范点,打造高质量的创新技术产业基地,为建立城市应急响应机制奠定基础。

(2)促进公共数据整合、共享和开放。建立统一的线上信息服务共享开放平台,促进公共数据的资源整合,扩大共享平台和开放平台的数据量。通过有效整合区域内数字信息,并进行提炼与相关部门及社区等领域管理部门形成协同联动,有效提升信息化发展与综合应用,打造城市公共安全新堡垒。

(3)推进应急相关物资和储能网络建设,建设完善区域应急设施基础体系。通过有效推进集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和智慧精细的防御指挥保障服务体系,推动智能电网与热力管网、天然气管网、交通网络等互联互通,搭建智慧应急综合服务平台。

(4)搭建智慧高效的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网络和监测预警决策系统。通过加大基础网络设施投入和建设,实现城市区域间 5G 基站建设全覆盖,构建城市应急管理专用数字集群,为建立完善网络提供基础,完成双千兆宽带网络布局,建立更加完善的互联网交换中心、产业基地及创新平台,全面助力智慧应急网络平台建设。

(5)健全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响应和联防联控机制。在推进智慧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与网络空间安全防御体系建设,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城市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对突发安全事件实现全面感知、提前预报、动态预警、快速响应、精准定位、科学处置的综合性互联网平台,在保护国家安全、确保数据安全、保护网民利益的同时,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信息孤岛”向开放共享的转换,建立网络安全情报共享机制和威胁情报共享标准,形成覆盖事前防范、事中监测和事后应急的全流程安全保障体系。


3、加快人才服务体系发展,有序推进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


(1)加快推进应急产业人才培养。人才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石和源泉,当前我国应急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急需加快建立应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通过产教融合方式,通过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快应急产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师队伍培养以及高层次管理人才引进速度。

(2)加大应急行业宣传服务。通过开展宣传普及安全和应急常识,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灾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利用现有广播电视资源,搭建区域应急广播灾害预警应急平台,通过应急广播、宣讲会等方式,向城乡居民提供灾害预警应急广播和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服务,有效改善全民安全意识和应急环境。

(3)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管理和建设。志愿者队伍是应急管理重要力量之一,也是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志愿者队伍的现代化建设和管理,能有效为社会服务能力提供助力,同时也是应急管理时能及时快捷的一种社会支持力量。




订购须知


《产业转型研究》专刊现已发售第一期至第六期,各位读者如欲购买,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自行订购,也可联系以下老师订购:

朱栩葶老师:

联系电话:010-83021220

邮箱地址:zhuxt6@sem.tsinghua.edu.cn






编辑、图片|段文秀


审核、责编|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