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数字赋能文化 文化赋能经济

2022-10-14


数字赋能文化 文化赋能经济

文/刘莉 赵易凡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数字新时代,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已成为新趋势,数字赋能驱动各类产业发掘新潜力、创造新价值。改变传统文化产业原有业态模式,启动新一轮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数字赋能以其特有的信息化平台、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优势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活力,引发新一轮的热潮。


经济影响社会发展高度,文化则影响社会发展深度。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深厚文化的泱泱大国,一国之精粹、一国之底蕴、一国之气魄均蕴藏于绵延至今的文化之中。但文化本身难以定量,文化的生成、传播、价值都难以量化,因此传统经济学未曾将文化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考量。但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数字赋能文化,文化俨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有可能成为一种生产要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要求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1]。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调研时指出,文化与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2]




数字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数字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数字设备、互联网平台等进行创作、生产、传播、服务的新兴产业,有着高效便利、创新融合、新颖互动等特点,吸引了大批消费者。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各环节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广播电视集成播控、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视听载体、手机出版、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强劲,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2022 年,文化新业态的强劲发展,文化新领域的拓展创新,引领和推动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新业态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以数字出版、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为代表,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 16 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 19990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9%,增速快于文化企业平均水平 2.6 个百分点;占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比重为 35.7%,占比高于上年同期 0.9 个百分点。


数字化对于文化产业的影响


数字赋能文化,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


数字赋能依托先进的数字技术,以及开放共享的信息化平台,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模糊了文化产业的边界,在边际成本降低的同时加速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另一方面,模糊了文化产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固有定位,转变为生产者即消费者、消费者即生产者。

在数字经济时代之前,各类细分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资产与知识相对独特,产品边界较为清晰,任何想要进入对应产业的新生力量都需要跨越不同的准入门槛[3]。在数字经济时代,万物互联,各类产业活动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产业的边界放松的同时准入门槛随之降低,边际成本也随之减少,各类不同的生产要素不断寻求最佳组合,企图以最优姿态重新进入市场。旅游、金融、动漫、珠宝、软装、直播、短视频等以新的姿态重新挺进文化产业,不断构筑文化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原有的文化产业模式中,生产者与消费者定位清晰,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功能。随着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平台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机会公平的、能有效激励的舞台,用户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边界逐渐模糊。如各大短视频平台中,用户一方面可以利用平台创作文化作品,成为生产者;另一方面,平台会根据用户的喜好精准推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用户又作为一名消费者存在。这种新业态加速了资源的流通,吸引更多主体加入,使文化产业市场的潜力得到充分激发。

数字赋能文化,产生溢出时空效应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文化产业得以打破时空的桎梏。传统模式中,各个生产要素的流动限于区域间的壁垒而难以发挥最大价值,造成资源浪费。数字技术的运用一方面将打破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限制,区域壁垒将逐渐破除;另一方面将充分打破时间因素带来的局限,将逝去不可追转变为逝去犹可忆。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文化产业将穿越时空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互联互通的数字技术能够充分联结各类主体,整合多方资源。时空距离将不再成为文化产业生产者的限制因素。跨越时空的信息互联,不仅能整合区域内部的文化资源和数据等,更将不同区域间的文化资源和数据有效衔接,大大扩充了不同区域间文化产业联系的深度与广度。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推动下,文化产业可挖掘的资源不断拓宽,追溯历史,展望未来,还原秦砖汉瓦的雄壮巍峨,演绎唐诗宋词的文人风骚,描摹海市蜃楼的现代都市,构建广袤无垠的“元宇宙”空间,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相得益彰,超脱时空范畴,创造无限可能。

数字赋能文化,孪生“沉浸式体验”应用场景


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为依托,文化资源将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在消费者的面前,营造出沉浸式体验场景。

疫情时期,数字孪生场景更是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血液。VR技术配合智能语音,虚拟光影打造云端文化氛围,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等数字技术创作数字收藏,文化人物、文化器物、文化空间,文化故事、文化遗址等文化场景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文化真的“活”了起来。即使与我们相隔万里、相隔数年,数字孪生虚拟文化场景也能为我们带来一场沉浸式、交互式视听盛宴,实现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交互,足不出户依然能够体会到文化的魅力。



“互联网”背景下对于数字文化产业的思考


数字化+网络化


数字文化产业以数字技术为依托,以互联网为媒介,颠覆原有产业模式,革新旧有呈现方式。数字化方面。一方面运用数字技术加强产业融合与渗透,文化新业态层出不穷,从而吸引更多的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不断涌入;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深入分析,迅速反映市场需求,将生产要素更多地流向核心价值区域,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文化产业附加值提升。网络化方面。一方面为文化传播提供媒介,利用互联网平台增强文化作品、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网络为文化产品交易提供了高效的平台,利用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各种交易APP,依托网络的流动性强、便捷高效等优势,为文化产品的交易提供出口。以文化为核心、数字为依托、网络为媒介,构建出数字时代文化产业的独特价值。

多元化+个性化


对于商家而言,消费者的需求信息至关重要。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应建构在信息化基础上,从而能够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应充分借助数字化的手段、大数据的分析能力,根据不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偏好,精准推送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并针对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文化产品。每个人对于文化产品的喜爱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情感色彩,因此不可忽视大量存在的“小众”、“冷门”、“特色”等长尾市场,应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数据,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释放长尾市场的巨大潜力。

模块化+规模化


不同区域文化各有特点,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各有不同。每个区域都可以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模块,而多个相关联的模块联结起来又能形成规模。一方面应推动区域文化产业模块化建设,将区域内的文化资源有效整合,以不同的特色、不同的规划形成模块式发展,使单一的文化资源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将文化资源充分利用,集成最大效益。另一方面应推动跨区域产业融合,构建跨区域数字文化产业平台,打造交叉融合新业态,并发挥带动效应,以数字化文化产业发展较好区域带动水平较低区域,打破数据壁垒,弥合信息差距,融合互动,规模化发展。

数字赋能文化产业目前仍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可供挖掘的资源仍蕴含巨大价值,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亦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形式过于娱乐化、内容同质化、版权意识不强等。发展数字文化产业要看到这些问题,并借助数字化手段予以解决。发展数字文化产业需始终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数字赋能为手段,让产业活力得到充分激发,使文化价值得到充分释放,为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2] 人民日报记者.闯出新路子 展现新作为 彰显新担当[N].人民日报,2021-05-24(1).

[3] 左惠:《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论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编辑|段文秀

审核、责编|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