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马传兵 朱岩: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数字乡村建设模式探讨

2023-06-08




77A0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数字乡村建设模式探讨

文/马传兵  朱岩

马传兵| 华女子学院管理学院教师,经济学博士、博士后
朱岩|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摘要: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国家在未来较长历史时期内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战略,而数字乡村战略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的必要手段。数字乡村战略的实质,是通过数字化手段,系统地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始终坚持城乡一体化的原则,逐步消灭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在逐步完善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立足于不断提升农民的数字化素养,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农村环境保护的数字化水平,农村治理体系的数字化水平,农业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全面推进乡村的数字化建设,为建设现代化的乡村、实现乡村振兴而努力。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也是数字乡村战略的总目标,最终都是要建成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现代化乡村。

关键词:乡村振兴  数字乡村  城乡二元结构  一体化


乡村振兴是党和政府提出的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战略,国家的全面现代化,离不开乡村的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实质问题是系统地解决三农问题。这是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在数字经济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的时代,社会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升。数字经济的比重越来越高,对社会化大生产的贡献越来越重要,而农业所占的比重不断降低。这虽然符合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规律,但是作为吸收了中国百分之六十以上农民的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如此之低,并不符合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说明“工农剪刀差”仍然存在,甚至有越来越扩大的风险。这不利于广大农民群体收入水平的提升,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利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对于中国重要,而且对所有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都是非常现实和迫切的问题。也是近代以来诸多经济学家想要解决的现实重大课题。

因此如何缩小剪刀差?如何加快乡村建设,吸引资金人才等要素回流乡村?如何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在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是否已经提供了建设现代化乡村现实可行的条件?如何操作才能够实现农业产值的增加?如何让农民转化为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如何让乡村成为生态美丽、生活宜居的现代村庄?这些都是乡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课题。

在不断推进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家从 2019 年出台了数字乡村的相关文件,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各地方政府从 2020 年开始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推进数字乡村的地方性文件和战略规划,数字乡村的发展和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数字乡村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是一脉相承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国家现代化服务的。


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数字乡村的推进和建设,为农业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手段和路径

实现农业产业升级是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剪刀差,农业发展失血严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小,所占比重越来越低。从历史上来看,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就不断下降,十年间下降了 4.1 百分点,所吸纳的从业人员比重也不断下降,十年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下降 6,805 万,下降幅度高达 11.9%。2022 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 88,345 亿元,占 GDP 的比重为 7.3%,远远低于第二产业(39.9%)和第三产业(52.8%)。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 80739 万人,占总人口的 63.78%。这个绝对数量远高于城市人口总规模,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人口群体。而如此低贡献的农业产值,却要吸纳如此巨大的农村人口就业和吃饭问题,确实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实现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业贡献率和对农村居民就业的吸纳能力,是中国现代化路上必须解决的历史难题。而数字化乡村的推进和建设,无疑为解决这个历史难题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可能。


三次产业比重

29112

(二)数字乡村战略的提出是重新定位城乡角色,缩小城乡差距的历史机遇

中国的乡村发展正面临着一个划时代的变革,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乡村振兴面临新的机遇。2017 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被提出;2018 年 9 月我们党又明确提出了数字乡村战略,这是我党第一次提出数字乡村的概念。

2019 年 5 月,国家再次强调了数字乡村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数字化乡村建设,要求建立快捷高效简便的现代化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振兴乡村,重新定位城乡改革角色,促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数字乡村战略的提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三)数字乡村战略是系统性改善和提升乡村现代化水平的手段

数字乡村,简单来说就是当下数字化信息与乡村的全面结合。广东省是数字乡村建设最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他们通过数字化手段对相关行业和部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建立起覆盖全省连接省市县乡 4 级行政体制的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并进一步向乡村延伸。数字乡村是乡村信息化现代化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能够把乡村的各种形态如文化、教育、农业、国土、人口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表达,并连成一体,通过特定的技术平台进行开发管理和运用,从而将广袤的乡村地域连接起来,将分散的乡村在信息网络上组合成一个统一体,是实现乡村振兴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信息基础。

(四)数字乡村战略是重新定位城乡角色,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历史新开端

数字乡村战略的提出,就是对城乡关系进行重新定位,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开始。消灭“工农剪刀差”,消灭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历史的必然。2019 年 5 月,中央政府指出,要把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央政府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对数字乡村的建设做了详细规划和部署,明确了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同步开展的三步战略,到本世纪中业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实现农村现代化目标。可以说数字乡村战略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手段和路径之一。

(五)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战略的实质是系统化解决三农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列为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再次指出以 20 字总要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强调农村现代化发展对中国现代化全局的重要性。2018 年 9 月 21 日,他在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2019 年 5 月 16 日,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再次指出,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系统性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科学面对的问题,是党和国家必须要解决的历史课题。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战略,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的系统性战略。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战略是需要一定的历史经纬和几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历史进程。系统化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

(六)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战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一体化战略

数字乡村建设无疑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其影响不仅仅是乡村的振兴,更会带动城市的发展,数字乡村建设不仅仅是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涉及到文化社会、治理交通、城乡规划、环境生态等等各种要素,通过科学技术的构和城乡各要素流动将更加便捷高效联系,也将更加紧密,城乡差别也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所以数字乡村建设就是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加速器。

中国的城乡发展已经走过了乡村支持城市的时代,城乡融合要有对过去的弥补,因此这种资源的相互流动过程中,城市在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资源领域,应秉持出口大于进口的原则,基于更高水平的数字乡村发展,更多的基础支撑,在乡村经济发展方面,加快信息技术在乡村农业的应用推广力度,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在数字乡村治理方面构建基于信息化网络化的数字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方面,繁荣乡村优秀文化,传播先进网络文化,在乡村居民的教育方面搭建乡村教育信息化平台,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农民,弥补城乡“数字鸿沟”。要充分利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有利因素,做好顶层规划和制度安排,释放数字化信息化在乡村发展中的动能,协调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带动效应,相互配合,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数字乡村的发展。

在推进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的过程中,应该预留技术接口,进一步推进乡村信息化建设,使城乡数字化在统一技术标准下进行。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与数字乡村建设要建立在统一的技术底座上面。


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工农剪刀差”是导致目前数字乡村建设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

与城市的快速发展相比较而言,数字乡村建设明显滞后。改革开放 40 多年以来,我们坚持以农村支援城市的战略,这就导致了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城市享有优先权。这种二元制结构导致了城市对农村的剥削,农村发展失血,农村土地撂荒,教育资源匮乏,生活方式落后,农产品销售价格低,传统农业发展前景渺茫。这种落后局面与长期的“工农剪刀差”有莫大的关系。“工农剪刀差”导致农村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因此,数字乡村建设也就相对落后。

在广西乡村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农村电商、网上教育培训、物流配送这三个产业是乡村群众利用信息化网络化设备开展最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占比均仅为 25%~50% 之间,农村电商占比仅为 44.44%,网上教育培训占比仅为 47.09%,物流配送占比仅为 26.46%,都没有发挥主导作用。智慧种植,智慧养殖,农村数字金融,乡村数字旅游,这些产业的发展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生产和个体经营,占到乡村工作人员的总数的 57.7%,作为掌握乡村发展信息的主要主体,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也绝大多数没有与数字经济相关,由此可见,像广西这些中西部地区乡村数字经济产业化和乡村数产业数字化发展是相对落后的,乡村的数字经济仍然未得到充分发展,未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乡村信息化的基础建设水平相对落后

网络通信基础设施是建设数字乡村过程中最根本的技术条件需求。研究显示,截至 2022 年 6 月,我国城镇网民规模达 7.58 亿,占网民整体的 72.1%;农村网民规模达 2.93 亿,占网民整体的 27.9%;我国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在互联网普及率上差别很大,相差 27.1 个百分点(城市普及率为 82.9%,农村为 58.8%),城乡差距非常明显。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 41.2%,意味着很多农民还不是网民,不知网络为何物。这意味着我们在发展数字乡村提供信息网络服务方面,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

AC27


除此之外,移动网络的通信质量也不好,在农村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

(三)乡村治理体系的数字化水平普遍比较低

乡村的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经济实力比较差,在乡村治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和滞后性,财政对乡村支持能力不足是普遍现象。乡村的数字信息产业,相对布局较少,缺乏核心竞争力,科研环境和科研竞争力不强。部分落后地区甚至缺乏基础性的通信网络,更谈不上信息产业研发布局。乡村治理的数字化人才极其匮乏,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仍然是占绝大多数,数字化手段难以推广。村民对于新生事物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有限,数字网络在服务农村生产生活方面的便捷性、安全性和节约性仍然有待提高。

(四)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我国农业数字经济比重相对较低,我国农业数字经济在 2018 年占农业比重的 7.30%,林产品与鱼产品、农产品、畜产品的占比也不高,林产品占比为 12.5%,鱼产品占比为 9.5%,农产品和畜牧产品占比均不足 10%,分别为 7.4% 和 4.5%。2020 年,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 8.9%、21.0% 和 40.7%(资料来源:《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第一产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远低于第二、第三产业。从产业数字化招聘岗位来看,第一产业的数字经济就业岗位占比 0.1%,而第三产业高达 60.2%,第二产业 7.1%,第一产业数字经济就业岗位占比最低;薪资方面,第一产业 1976 元/月,第三产业薪资为 8200.7 元/月,第二产业 1256.7 元/月,第一产业薪酬水平也相对较低(资料来源:中国通信院)。由此可见,农村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明显滞后,而且结构不均衡,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明显。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业数字化水平相对较高,但是也存在着农业对 GDP 贡献比例较低的情况。中西部地区农业所占比重相对较高,但是数字化水平相对较低。

农业各品类数字经济比重图片

4541


三次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图片

2463


三次产业数字经济岗位薪酬水平

4AC6


(五)农民的数字化素养亟需提高

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工农剪刀差”的长期存在和城市经济发展对农村的吸血作用,导致乡村普遍出现空心村、养老村等现象,青壮年村民大部分外出打工,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村庄,他们普遍接受信息教育能力较差,加上老人和孩子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数字鸿沟”差距不断拉大。这是数字乡村建设过程当中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情况。

由于当前乡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数字素养普遍较低,年轻人虽然学习能力比较强,但是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挣钱,不在家乡,对于党和国家建设数字乡村的文件,当地村民缺少深入的理解和学习能力,不能转化为积极主动性,形成了一方面国家努力推动,一方面村民被动接受的尴尬局面。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很多落后地区对于数字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非常了解的人数不足 10%,甚至有 23.28% 的人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其他人基本上是听说过,但具体内容不了解。这部分人占总数的 67.72%。由此可见,数字乡村政策在基层的贯彻和落实具有一定难度。

(六)农业产业数字化水平比较低

我国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水平相对较低,这主要表现在:1、农业产业生产环节数字化水平较低。滴水灌溉、无人机植保等数字化、信息化种植技术应用不够广泛,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农业生产和资源利用较为粗犷,智能化数字化的灌溉施肥等技术应用不够广泛,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生产端的数字化体系未搭建,管理水平不高,从品种开发、田间管理再到商品化定型各环节输出种植、采摘、加工、追溯、物流等流程标准,都需要通过数字化及全程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搭建“产供销配”一体化的高效供应链服务体系,构建出串联全产业链的“农业产业互联网”,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2、农业产品的销售环境数字化水平比较低。从农户到消费者的环节太多,中间商加价过高,损害消费者利益;农产品销售渠道仍以菜市场等线下为主,线上渗透率低。


建设数字乡村的模式探讨

(一)“坚持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最主要原则

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必须从当地的城乡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区域治理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有序科学全面的做好城乡的发展规划,强化城乡一体设计,超前谋划,科学谋划,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村庄和产业布局,不断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在城乡土地规划方面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规划的精准性、预测性,体现城乡规划的融合趋势,为城乡发展的用地需求提供保障,为有需求的乡村提供规划所需要的人才,尽可能的体现乡村规划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要结合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有条件的地区对城乡发展的机制创新政策,解放思想,对城乡松绑减负。要打破二元制城乡结构所导致的很多的不平等,如户口公共服务,供给医疗保障,基础教育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不公平。在建设数字乡村的过程当中,二元制城乡结构的改革也必须同步进行。

2021 年,全国近 30 个省市已经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鉴于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建设已经先于数字乡村开始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应该始终遵循城乡一体化的原则,为数字乡村建设预留技术接口,在信息技术上要保证城乡互联互通,达到统一的效率和效果。数字乡村建设要和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在统一的技术底座基础之上,这样才不造成技术资源浪费,有利于推进城乡数字建设一体化。

(二)加快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

要在城乡数字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快推进一体化建设。要加强城乡交通运输信息化水平建设,使城市与乡村在物理空间的连接和交通信息管理方面实现无缝对接,节约城市与乡村交通流动的时间成本,提升交通管理和运输效率。除此之外,还应该在智慧水利,智慧广电,智能电网,智慧物流,智慧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以全面改善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促进乡村更好更快的融入城市,建成城乡统一联合体。不断提升网络通信基础设施覆盖率,力争实现全国行政村网络覆盖率100%的目标,为广大基层群众真正享受城乡信息一体化的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供给所带来的便利,拓展综合信息服务和智慧化广电应用,使其成为服务数字乡村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和政府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平台。

乡村基础设施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经济基础设施是乡村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农村的数字化信用体制、数据市场、数据资产等是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要有序推动农村数字化信用机制建设,建设农村数据交易市场,打造农村数据资产。

(三)以数字化手段推动“三农”问题的系统化解决

第一,加快农民教育数字化建设,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乡村教育能否实现现代化是制约全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也是制约国家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以信息化为支撑,发挥信息技术对优质教育资源传播的优势,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带动乡村教育现代化,不断提升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在这个过程当中,既要重视乡村教学资源的硬件建设,加快现代化教学设备在乡村教学中的应用,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又要重视软件建设,不断改造和提升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升教师队伍的数字化素养,整合教育资源,搭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统一的教育平台,打通城乡之间在教育资源共享上的障碍,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乡村教育的最前沿。

必须优化城乡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把关系到农业农村发展的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等宝贵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传递到农民手中,使农民掌握现代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培养新型数字农民,进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农民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主体,忽略了他们的主体地位,数字乡村建设必然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因此加快对本土本地农民的培训,不断提升农民的数字化素养,强化农民素质技能培训,消灭城乡“数字鸿沟”,才有可能使数字乡村建设真正落地并取得实效。

第二,推动农村治理数字化,建设民主文明新乡村。打造数字化乡村党支部村委会,实施农村党建信息示范工程,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的应用,加快网上政务服务进程,互联网加公共法律服务进村,推进党务财务村务网上公开,构建数字乡村治理体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网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推行科技治理、法治治理、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纠正等科学的管理模式;建设数字化综合治理平台,整合乡村资源,把农业扶贫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相应信息,全部统筹整合起来,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精准高效和客观民主;加强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人才培育,提升农民在相关领域的专业技能;通过各种途径引进乡村数字化建设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服务;通过国家的政策推动高素质高水平大学生下乡转化为数字化人才,为乡村振兴服务。

第三,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农村与城市最大的差异性就是生态环境的不同,城市是钢筋水泥,农村是山青水绿。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是提升农村居住环境质量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最有可能吸引城市资金和人才倒流到农村的关键因素,因此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不仅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需要,也是改变“工农剪刀差”,改变农村失血状态,改变城市对农村虹吸效应的最大变量。“十四五”期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时期,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提高环境保护效率,提高环境保护质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利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对土壤、水源等关键的环境要素进行保护监测,利用卫星技术监测空气质量;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进行实时监测,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数据、无人机、高清视频监控等技术,开展过程管控、水质监控和设施运营状态评估;对村容村貌进行监测管理,对农村地区房屋、道路、河道、特色景观等公共生活空间进行监测,为消除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等影响村庄环境现象,保持乡村面貌整洁提供管理依据;加快农村生态保护数字化建设进度,将山水、林田、湖草、沙漠等重点区域进行信息化监测,加大对环境的监测保护力度;充分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建立综合监测平台,全面监测分析农村生态环境,以便更好地修复和保护农村生态,提高环境质量。

第四,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手段,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实现产业升级。建设农业大脑,加快数字技术在现代农业方面的创新应用。围绕建、产、供、销、人才、金融服务各领域打造智慧基地、智慧供应、智慧生产、智慧营销、智慧人才和智慧金融业务场景服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手段,竖向打通农作物生产各个环节,实现温、光、水、气、肥合理化配置,优化选种、生产管理、采收、加工各环节管理,横向打通生产、物流、销售、金融等环节,指导现代农业生产。

加大物联网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打造智慧农场。随着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类、质量、数量要求不断提升,农产品供应链需要承担的角色越来越多元,其不仅需要保障农产品的基本供应要求,还要满足现在市场对于供应链企业的物流效率、交易管控、食品安全监管、品类细分、冷链保障、储存加工和交易服务的需求。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满足消费者以上需求,加强对供应链的管控和溯源,推动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升级。

加快农产品流通方式的数字化。数字化的农产品流通方式,能帮助各参与主体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匹配更多的土地资源,新技术带来精准种养殖,提升农产品产出率,使土地的规模化效益提升。其次,能够链接更高层次的劳动力要素。自动化、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在提升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让与之匹配的劳动参与者或合作伙伴区别于传统农业行业,也相应具备更高的知识、专业、技术素养,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中坚力量。

农业产业数字化的过程中,要始终把企业放在主导地位,把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的主力军,在推进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智慧化管理的过程中,推动农业产业的数字化。缺乏龙头企业的地区,要立足于产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农业企业,使之成为农业发展的领军组织。

三农问题数字化解决模型

E4CA

第五,三农问题的数字化解决模式可以构成一个闭环生态。以数字化治理为中心,建设民主文明的乡风,推动农民参与村务党务等事情的治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是核心和关键,也是建设现代化乡村最根本的问题。现代化的治理模式如果能够高效地运行,把农民组织起来,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升级,就能够改变个体农户规模小、种植养殖缺乏规划、经济效益差等局面,而且通过教育与培训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村民进行培训,提高村民的数字知识素养,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使之转变为诚实守信、民主文明、创新有为的新型农民;村级党委在治理过程中发挥关键的领导作用,不仅要把村级事务管理好,把村民教育好,把农业规划好,还要把大家生活的环境治理好、保护好,把乡村建设成为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美丽宜居的现代化乡村。所以,党的基层组织在现代治理中应该发挥关键的作用,处于核心地位,数字化手段将会助力基层党组织,有效地把村民组织起来,提升大家的参与感和治理的效率,从而促进三农问题的全面系统有效地得到解决。

(四)农业企业数字化是推动数字化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农业企业是农业产业数字化过程中的主体,是农业产业数字化资金的主要投入者、数字化农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和销售者。农业产业数字化离不开农业企业的参与,农业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如何,直接制约着农业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水平。因此,农业企业的数字化是农业产业数字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是农业产业数字化的前提条件,相伴而生,是必须要同时得以解决的问题。不可能一方面农业产业数字化水平很高,而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却数字化水平很低,这样的农业产业数字化是样子工程,最终必然将制约农业产业数字化的实际发展水平和运行效果。因此,要从龙头企业入手,把它们作为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的主要力量和主体,调动它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数字化培训和教育,提升管理者的数字化水平与素养,并通过企业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经营管理的数字化水平,使其真正感受到数字化的便利、高效与科学,使之真正自发地参与到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去。对于中小企业,可以龙头企业为主,组建农业产业互联网,为中小企业的生产销售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和其他方面的便利,为本地区农业发展提供助力。数字乡村建设离不开农业产业数字化,而农业产业数字化离不开农业企业数字化,农业企业数字化是推动数字化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从三者的关系来说,应该是先解决农业企业的数字化,然后是推进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最终才能建成数字乡村。农业企业的数字化和农业产业数字化可以同时推进,但是从逻辑顺序上来说,农业企业的数字化应该是先于农业产业数字化。

三者逻辑关系图

45AA

(五)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也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总目标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总共 20 个字,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这 20 字总要求推进。“产业兴旺”是指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培育新的产业、新的业态和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使其更加繁荣;“生态宜居”是指通过对乡村的治理发展绿色经济,治理环境污染,改变村庄脏乱差的局面,建设优美和谐,适合居住的生态环境;“治理有效”是要求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使农村更加和谐稳定;“生活富裕”是指农民的生活物质条件更加丰富,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乡村文明”是指在以上要求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村民们的邻里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稳定,风气更加文明。这 20 字总要求,代表了我党在新时代对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总体指导方针,为三农问题在新时代的系统解决指明了方向和工作重点。这 20 字方针对于指导数字乡村建设同样适用。数字乡村最终的发展目标,就是乡村振兴。所以,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也就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总目标,只有全面实现了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才能证明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成功。

数字乡村建设总模型

B839


结语

数字乡村建设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然举措。要坚持城乡一体化总原则,消灭数字鸿沟,从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乡村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水平开始,不断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不断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数字化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环境生态保护的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企业的数字化水平,构成了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数字乡村建设的总目标就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数字乡村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以数字化手段系统地解决三农问题,这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8年09月26日,新华社发布。

[3] 国务院,《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人民日报,2019年5月第1版。

[4] 习近平,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5] 习近平,2018年9月21日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讲话。

[6] 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9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

[7] 黄新整,《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广西数字乡村建设问题研究》,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6月

[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9] 徐勇,城乡一体化视域中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思维———评《从行政推动到内源发展:中国农业农村的再出发》[J].中国行政管理,2014(10):120.

[10] 张来武.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中国软科学,2015(04):6.

[11] 高建华等.基于ANP-TOPSIS的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测度研究[J].经济经纬,2016(01):42-47.

[12] 罗春龙、薛春祥、路宁.基于“数字城市”视角的“数字乡村”探析———以云南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45-47.

[13] 肖志恒,广东建设高度信息化的“数字乡村”[J].中国农村技,2012(10):36-37.

[14] 魏后凯.“三化”融合加快推进智慧乡村建设[J].农村工作通讯,2019,06:22.

[15] 常倩、李瑾.乡村振兴背景下智慧乡村的实践与评价[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3):11-21.

[16] 习近平.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人民日报,2017-12-10(1).


[17] 习近平.致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贺信.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2018 11 07.

 

编辑|段文秀

审核、责编|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