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邬贺铨:智能体在6G有广泛应用前景

2025-07-08


编者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 6G 技术纳入未来产业培育核心框架,7 月 3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发表了题为“以 AI 为引擎探 6G 创新路”的主旨演讲。邬贺铨指出,当前全球 6G 产业正式开启技术标准化研究,而 AI(人工智能)技术也在加速落地,“6G+AI”将成为行业创新热点。面向未来,6G 展现出很大的创新空间,但应注意的是,产业链要从研发开始就重视生态发展。

undefined

邬贺铨院士发表主旨演讲

PART

01

6G就是“六边形战士”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是一部承前启后的演进史。从 1G 采用蜂窝技术实现移动性,到 2G 引入多址技术实现数字化;从 3G 实现 IP 化,到 4G 开启宽带化,再到 5G 走向云化,以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特性支撑起丰富的应用场景。每一代技术的突破都为下一代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指明了演进方向。

邬贺铨指出,6G 业务在继承 5G 网络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一方面,要支持传统通信业务,另一方面,引入了新的业务形态,如 AIaaS(AI as a Service,AI 即服务)。AIaaS 归纳起来有 4 种形态:智能内生的网络服务、通感算一体化服务、沉浸式 XR 智能服务、行业定制化 AI 模型服务。这些服务通过互操作协议支持智能体间的协同,其中模型的上下文协议等互操作协议尤为重要,其能够规范大模型对外部数据源与工具的访问方式,增强网络获取数据执行任务的能力。此外,AIaaS 还需要传统云服务能力在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三个层面的支持,以实现智能能力的提供、扩展和注入。

PART

02

从智能体(Agent)到智能体互联网(Internet of Agent)

智能体是面向特定场景在大模型训练下生成的。它具有独特的能力,可独立于大模型执行特定任务,能够接受自然语言命令,并与场景互动且具有初步思维链,能将大模型的知识转换为感悟,进而拆分任务,具备记忆、规划、调用工具和执行行动的能力。邬贺铨解释道,大模型更多是一种助理,需要人提问才作答,而智能体经过训练后,针对特定场景可依据给定目标自行分解任务,成为一种代理。

邬贺铨指出,在 6G 应用中,智能体有着广泛的前景,例如,在人与机器人的互动场景中,智能体可赋能机器人,使其成为具身智能的代表。并且,未来真正发挥作用的将是多个智能体之间的群智协作,全息通信、脑机接口、虚拟现实等沉浸式交互应用更依赖智能体协作来实现。

AI 时代,作为数字基础设施的核心网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数据基础设施,包括计算(如超算)以及数据流通的多种形式,如算力枢纽的互联调度中心、可信数据空间、数据交易平台等,以此来支撑智能体。在网络改造方面,对于算间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算力枢纽内算力中心之间的互联,距离通常在几十公里范畴,需要将运营商间的骨干直联点下沉以降低时延;另一类是跨算力枢纽的广域互联,例如中国东部和西部之间上千公里的连接,需要按照确定性无损和零中断的要求改造现有传输网,引入 RDMA/R0CE 交换机和光数直联干线系统及波长交换全光网WSON,以适应 AI 终端、智能体间协作通信和入算网的需要。

回顾移动通信发展历程,调制、编码、多址复用等无线关键技术不断优化。从 1G 的调频、无信号编码、频分多址,到 2G 增加时分多址、改进调制方式,再到 3G 采用 CDMA 技术、扩展频谱、结合多种多址方式、使用高阶调制和编码技术,以及 4G 在调制、编码和多址复用方面的进一步改进,5G 在提升频谱效率等方面的努力,每一代都在挖掘技术潜力。到了 6G,面对传统技术改进空间有限的情况,需借助 AI 技术联合优化波形生成和信道编码。

PART

03

AI时代,网络根基体系化升级迫在眉睫

AI 大模型、算力网络等新技术加速演进,对信息通信连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邬贺铨表示,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现在互联网流量的增量里大概有一半是因为 AI 带来的。AI 时代,催生了新的数字资源标识需求和应用场景,域名系统(DNS)作为资源管理工具的能力也被拓展。

在过去,网络设施在最底层,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资源管理只有网络端口的互联网协议地址(IP 地址)。

在数据基础设施阶段,云平台每个虚拟机或服务器都可以分配一个或多个公网和私有 IP 地址;算力设施、数据流通利用设施等,需要可访问、可发现,即使是最小算力单元也会对应一个 IP、一个端口,这也是 DNS 要管到的地方。

邬贺铨介绍,AI 时代的 DNS 面临新挑战,如物联网设备爆发,每秒万亿级 DNS 查询冲击着解析能力;AI 训练任务依赖 DNS 快速定位分布式算力节点,高并发场景下传统 DNS 的延迟显著增加;IPv6 地址池需动态分配高频刷新,DNS 记录更新频率提升 10 倍以上,给动态 IP 资源管理带来压力。同时,DNS 的安全性也可能受到智能化攻击,例如分布式阻断服务(DDoS)、精准钓鱼攻击等。

同时,AI 又将给 DNS 带来新的发展:安全防护能力增强,通过 AI 能够实时分析 DNS 流量,识别攻击特征,提前预警和阻断攻击;基于深度学习,更加精准识别钓鱼网站,以及结合威胁情报,识别一些动态变化的域名算法,提前阻断恶意软件。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DNS 也赋能 AI,也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很好的基础。在算力感知的解析上,DNS 可以为 AI 训练和推理所需的大规模分布式计算资源提供高效服务发现和负载均衡;通过动态资源标记,扩展 DNS 记录类型,实现 AI 任务精准调度。在智能路由决策上,基于 AI 算法分析服务器状态,实时负载均衡,自动分配、动态调整、秒级切换,保障 AI 服务连续性。在安全增强协议上,保护性 DNS 可阻断 AI 生成的恶意域名访问;DNS 监测能发现 AI 自动化攻击中的异常模式,如大规模域名注册行为等。

邬贺铨表示,AI 和 DNS 是相辅相成的:AI for DNS 可以增强安全防护、优化解析效果和改进服务性能;DNS for AI 可以发挥 DNS 助力算力感知、智能路由决策和增强 AI 安全的作用。

6G 时代,终端将发生显著变革。模型精简后落到终端,使终端具有低成本、低时延、高隐私、个性化等优势,同时终端配备传感器,具备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能够实现更精准的周边环境感知、目标检测和便捷的人机对话。这将带动终端的换代以及用户业务能力的升级,服务新型信息服务业,重构应用生态。

终端形态将更加多样化,除手机外,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将成为终端的外协延伸,解放双手,扩展服务应用能力。终端将融合通感、定位等多种能力,实现多个终端之间的协调以及有线与无线接入的融合。

在网络管理方面,终端能够监控多个外围网络的干扰情况并通过优化功率避免干扰。终端的交互方式也将更加多元化,不仅有触摸屏,还包括自然语言、手势、眼神等。终端的问答模式不再局限于单一模态,内容生成从预制走向定制,通讯连接模式更加多样化,包括终端到终端、点到多点等,实现多归属、多切片、多接口等。最终实现人机物兼容、云边端协同、通感算融合、天空地互联。

内容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编辑|段文秀
审核|朱栩葶
责编|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