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2021数博会报道|朱岩:产业数字金融的概念与应用

2021-05-28

5 月 26 日上午,2021 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简称“2021数博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开幕。2021 数博会由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围绕“数据创造价值创新驱动未来”大会主题,以“数智变物致新”为年度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办会模式,开展“一会、一展、一发布、大赛及系列活动”。  


据了解,为期三天的会议,共举办26场高端对话及论坛,海内外官员、专家、学者、知名企业代表等围绕“数据安全”“5G驱动数智化转型”“人工智能”“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场景大数据”“大数据助力乡村振兴”“区块链”等话题进行对话交流。  



 图为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发表主题演讲  

 
5 月 26 日下午,2021 数博会金融数字化转型论坛成功举办。论坛由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组委会主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电金信软件公司、易鲸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协办,齐聚金融行业目光,共同探讨助力金融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分享行业的最佳实践。本次论坛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谭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陆志鹏分别发表致辞。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朱岩应邀出席 2021 数博会开幕式,并在金融数字化转型论坛发表题为《产业数字金融的概念与应用》的主题演讲,从产业角度分析如何应用数字技术进行金融秩序的创新。  
以下为朱岩教授的主要演讲内容:  


金融的数字化转型有两个方面,一是原有金融体系的数字化转型,二是围绕数字化进行的金融创新。现有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模式都已存续了较长时间,采用的基本范式没有过太大的变化。虽然数字技术为风控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但基本上仍沿袭着原有的风控模型。风控模型能否跟上数字化趋势,尤其是面向中小企业的产业变化打造金融服务模式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事情。

“十四五”规划纲要针对金融秩序创新提出了四个加快发展的方向:一是加快关键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二是运用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赋能,三是打造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数字新生态,四是出台一批保护数据要素的各项法律法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对金融业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加大数据运用创新手段。现在,国内的金融服务模式在不断创新,金融系统也向实体经济做出让利。但是,在国家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将 30% 的贷款发放给中小微企业的情况下,中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即使有政策支撑,中央放出来的“活水”仍流不到干涸的“秧苗”中去,这说明不是我们金融行业从业者不够努力,而是“管道”没有铺到“秧苗”中,放再多水也无济于事。商业银行为了保生存、控风险,只能想尽办法来应付政策,这不是精准帮扶,也不是惠及中小企业的数字金融。实际上,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的是发展金融数字创新,培育数字生态,让银行和传统产业同时存在于同一生态当中。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曾讲到,金融机构要用好 ABCED,占据主动优势,ABCDE 可以用在原来的风控模型上,也可以用来创造新领域、新秩序。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提出,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数字化,金融机构的数字化发力点应该继续在 C 端消费金融红海当中竞争,还是继续夯实原有的风控体系,还是应该找寻新的市场,新的市场又在哪里。我认为,从国家整体战略角度来看,金融行业的下一步发展应聚焦在金融产业领域的全面数字化。当前社会正处于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全面过渡的阶段。消费互联网的核心是流量,而服务于流量的金融产物出现了多种问题,如 P2P。现在 P2P 被全面禁止,不是因为 P2P 有害,而是它超出了现有的金融体系监控能力范围,我们只能将它暂时停止。反观消费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平台经济的反垄断,还是平台企业上市计划的叫停,某种程度上都说明了消费互联网在过去二十年为我们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展现了金融领域中急需解决的诸多问题。而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是信用,它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这一创新只能靠中国自己来创造,需要我们的金融行业从业者们敢于突破大脑里原有的条条框框,将消费金融服务模式转变为产业金融服务模式,关注 B 端产业金融服务需求大、满足率低和对实体产业贡献较大的特点,这是未来十年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领域之一,也是目前金融机构最大的一片蓝海。

通过普华永道的《产融2025:共生共赢,从容应变》研究报告可以看出,从体量上来看,2025 年中国境内企业的融资需求会超过 100 万亿。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从满足度角度来看,现在制造业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满足度小于 58%,满足度明显较低;从社会价值角度来看,中小民营企业的日常经营融资需求未满足率大于 7 成。所以,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空间极其巨大。这一问题不能归罪于银行,而是因为我们原有的以主体信用为核心的金融服务模式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估,数字时代高速流转的中小微企业无法提供信用凭证,想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就需要解决产业金融服务里面的三个痛点:1.产业链错综复杂,看不清楚;2.底层资产不透明,无法穿透,3.不信任,企业主体信用度不高。面对这三个痛点,我们应当运用数字科技将金融服务模式升级为产业数字金融。产业数字金融的基本概念由清华大学和聚量集团在 2020 年联合推出,运用多方可信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对数字金融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解决它的碎片化、不真实等问题,把物理世界中的行为影射到虚拟世界中去,通过虚拟世界的算法分析得出物理世界中企业的不可信行为,从而判定是否可以给企业放款。目前,这一想法已经基本成型,基于我们已经拥有的良好网络基础、IT 基础,建立更加完善的影射关系。消费互联网金融可以称之为数据 1.0 时代的数据化模式,它存在单一纬度、传输过程容易被篡改等问题,而产业数字金融可以称之为数据 2.0 时代,万物互联,多维数据,从多个角度判断真实性,用区块链加密,防止篡改,降低时延,用物联网实时采集,保证来源的可信性,同时创造大量应用场景。

国家发改委和中央网信办在 2020 年 4 月 7 日印发的文件当中已经说明了产业数字金融实现的基本路径,即“上云用数赋智”。从企业上云的角度来看,很多中小微企业不愿上云,他们认为这种行为会损失他们的部分利益。所以,我们要让中小企业主真正认识到,上云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贷款问题和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使中小企业争先上云。从产业链模式的角度来看,我国有大量的传统产业链存在极其明显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需要通过技术变革+金融变革改变这种现象,让良币驱逐劣币,培育数字化生态。从金融服务模式的角度来看,对金融企业、金融行业的要求也不应只是传统的存贷业务,而是要围绕传统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和生产服务创新打造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关于新的金融服务模式构建,我们在山东的一家药品流通企业做出了尝试。

这家企业的评级是 RA 级,负债率为 90%,资产基本全部抵押,在疫情期间还出现了资金断裂的情况,很难进行直接融资。这家企业的 12 亿应收款的单据质量相当不完备,通过算法进行分析之后发现,真正符合数据资产化的只有不到 10%。所以,我们通过提升企业的数据资产质量,也就是让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经过一个月的改造,使 40% 的单据能够符合数据资产化要求,并将这部分单据做成 TABS,在市场上得到了强烈的回应。因为,在产业数字金融的框架下,每一张单据都可以做到实时审核,市场给予的反应就会完全不同。很快,在我们的帮助下,这家企业解决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关于产业数字金融模式的具体操作方式,研究团队已向国家相关部门进行汇报并得到了各层领导的大力支持。2020 年 11 月 26 日,中国科协、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聚均科技等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产业数字金融技术应用实验室”。实验室主要聚焦为金融场景提供数字科技赋能的技术方案,致力于探索技术+金融创新推进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方案。它是一个实验平台,也是一个公益平台,我们期待有更多有识之士根据自己的应用场景加入到产业数字金融技术应用实验室当中,也祝愿各个企业能够创新数字金融的管理体系,服务实体经济降本增效。



供稿|院长办公室

编辑|段文秀

审核、责编|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