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王庆生:智慧城市的创新发展|产业学者观点

2021-09-28

前 言

智慧城市,是国家与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新一代信息化技术赋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是建设数字强国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      
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遵循国家发展战略与发展政策的指引,需要依托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发展基础与迭代演进的支撑,需要借鉴国际国内理论研究与实战经验,三者共同构成了从业企业与人员的认知领域,对未来城市智慧化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作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新型智慧城市认知域研究内容之三,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与特征出发,分析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客观需求,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创新驱动发展体系构成与重点要素,给出了城市创新中心载体构建运行的实战案例,可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设计、体系运行与落地运营的有益参考。      
本报告之引用数据与参考观点,均以脚注的方式说明了出处,在此对所涉及主体一并予以感谢!      

DD1A


智慧城市的创新发展

       

文/王庆生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学者、        

山西清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百年之大变局

开启创新驱动发展新时代


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自给自足型的“二元”发展初级阶段、资源消耗型的工业能力积累阶段、投资驱动型的支撑能力提升阶段,目前已进入创新驱动型的国家能力全面赶超阶段。
国家高度重视“创新驱动”“换道发展”的战略性布局。早在十二五开局,就明确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规划性安排;十三五规划,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首要位置,提出了“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工作目标;十四五开局,进一步提出了“开启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新征程”的要求 [1] ,在中央做出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制度性安排的基础上,各部门 [2] /各区域 [3] 陆续出台了符合行业/区域发展特点的发展政策,专业协作地方联动举国之力共建创新强国的新格局已经形成。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我国经济体量达到人均 GDP72000 元这个水平后,传统资源面临枯竭并将越来越昂贵,生态环境已到承载极限且治理成本巨大,需要新的驱动力量提升经济效率以保持持续性增长;另一方面,经过 70 年的持续发展,我国二三产业占比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能力普遍提升,与世界同步进入数字化革命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效率能级倍增效应,完全能满足我国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要求;第三方面,我们处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一个位置,无论从美苏竞争的历史来看,还是从美日竞争的历史来看,也容不得我们在过去的老路上按部就班地发展下去,必须用足用好全社会协同创新的国家力量,在发展数字经济的新赛道上实现快速超越。


新型智慧城市

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新体系


(一)强连接成就城市创新 2.0 新模式

传统城市的发展模式,由于对政府部门、企业主体、科研机构等城市活动参予主体的弱连接,特别是与城市居民连接的近乎割裂,只能停留在以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技术发展为导向的创新 1.0 时代。

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由于对城市活动各参予主体的强连接,使各主体诉求的充分表达、相互间知识的精准传递、参与方行为的高效协同成为可能,真正开启了社会广泛参予、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 2.0(Innovation 2.0)时代。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GB/T 3633-2018),在智慧城市发展的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明确提出,要体现新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要体现智慧城市与创新创业之间的有机结合,要将智慧城市作为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

城市创新 2.0 模式,以社会广泛参予为基础,以知识化数据、社会化共享、智慧化应用、体验化示范为核心关注点。典型的城市创新2.0模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式:

1、用户创新。通过智慧社区等模式,让用户参予城市公共服务产品的设计、生产、提供、决策全过程,通过用户 DIY,优化产品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2、开放创新。通过数据内容、数据标准、数据工具等的开放,促进城市数据的市场化、社会化应用,达到创新培育公共服务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品质的目的。

3、协同创新。通过打造城市创新中心,强化城市用户、服务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四方的互动、交流、协作,实现城市公共服务价值的重塑。

(二)构建智慧城市创新驱动新体系

13893

△ 图1 新型智慧城市创新驱动发展体系简图

新时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承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使命,必须坚定贯彻“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用足用好连接、收集、理解“3C”优势,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新体系(如图1推荐),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城市宜居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

要坚定一个目标,建设创新型城市,支撑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国家目标的实现。要深入领会习近平主席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构建科技协同创新与全民素质提升两大体系,统筹推进、互为促进。

要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构建起举国创新的坚实基础,支撑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理念,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最高宗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工作。

要聚焦提升青少年、劳动者、领导干部三大主体,提升全民科技文化素质;要聚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激活企业创新主体活力、汇集社会公众智慧,凝聚举国创新力量。

要以城市创新平台建设为统领,推动跨区域科技开放合作、构建全社会协同创新生态,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知识产权保护、金融科技支撑等支撑性工作。要创新科技管理体制,统合科技项目资源、打通产学研用场景,提高研发投入强度、提升成果研转效率。


城市创新中心

迈入创新型智慧城市新赛道


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要求政府思维,从专业分治为出发点的管制逻辑,向协同治理为出发点的服务思维转变。在创新驱动领域,应以“智慧城市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如图2推荐),体系性地解决定职能定目标、搭平台做通道、找定位指方向、准撮合优奖补、树示范助提升广等城市创新的服务性工作。

4434D
△ 图2 智慧城市创新中心建设简图
(一)定职能定目标

智慧城市创新中心,是市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组织落实部门,在市级创新驱动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下,统领性地开展搭平台做通道、找定位指方向、准撮合优奖补、树示范助提升广等城市创新的服务性工作。

智慧城市创新中心,以建设创新型城市示范市、标杆市为目标,是社会公益性为主市场化运作为辅的差额事业。综合应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手段,带动智慧城市业务模式创新、融资方式创新、运营模式创新。履行全域创新力量整合等生态体系建设职责,开展研用协同等市场化工作。

(二)搭平台做通道

智慧城市创新中心,作为智慧城市创新 2.0 的落地载体,应兼具平台与通道两大生态功能。

作为平台。应虚实结合、体系先行,承当起统领市域创业创新力量的责任。物理空间方面,应注重数字化基础与网络化连接设施建设,具备“智创城”等小微创新主体的承载能力;虚拟空间方面,应注重与域外创新机构、域内服务企业的连接,对接企业需求用好外脑外智。应特别注重平台的公共服务综合能力建设。

作为通道。应广泛对接、高效匹配,承当起需求发现、需求匹配、成果提升等组织协调职责。包括,政府政策资源的导入通道,社会创新资源的整合通道,企业创新需求的梳理通道,内外科技力量的匹配渠道,成果提升与应用转化输出渠道。应特别注重通道的信息采集、汇聚、分析与应用能力建设。

(三)找定位指方向

智慧城市创新中心的工作开展,一定要对标城市发展短中远需求,用好用足专家学者内外脑资源,客观分析城市资源禀赋支撑能力,科学定位发展领域、准确研判发展方向,切忌好高骛远、盲目模仿。

创新定位方面。应对标城市总体定位找长远目标,对标优势、接替、未来三大产业战略布局定创新领域;应对标创新全要素需求,摸清域内资源凝练创新核心,引进域外资源补上要素短板。应高度重视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贯彻上位规划、做实本位规划、指导实施方案。

发展方向方面。要深入分析优势、接替、未来三大产业发展难点赌点,用好科技咨询社会外脑力量,采用立项揭榜与自主申报相结合的方式,滚动征集发布系列科技创新项目目录,为全社会协同创新指明项目方向。应特别注重本地特色的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特别注重全民数字科技素质提升与本地数字化转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设立科技专项、持续推动落地。

(四)优撮合准奖补

智慧城市创新中心,作为一个网罗各方的平台与通道体系,工作重点之一是研用撮合,工作抓手之一是奖补激励。两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旨在打通应用场景、集成创新雏型、加快现场验证、输出创新成果,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研用创新生态。

研用撮合方面。用户侧要准确掌握市域企业和社会科技创新需求,研发侧要逐步建立与市域定位和方向高度匹配的科技力量生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建立有效机制、丰富居间手段,建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实验中试、试点示范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生态,将二者统一纳入创新平台体系,实施精准对接,提供全周期跟踪服务。

奖补激励方面。要探索建设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建的科技奖补支持资金池,成立资金提供方+第三方专家的绩效评估小组,对项目科技成果水平与经济社会效益实施综合评价,分别用户主体、科研主体、骨干人员,实施精准奖补,有效调动全社会联合创新热情。

(五)树示范助提升

智慧城市创新中心,要以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为突破点,一方面做好联合创新成果的用户侧落地应用工作,另一方面做好联合创新成果的科技侧品质提升工作,让适用成果获得示范应用,让高水平成果获得业界认同。

落地应用方面。要强化用户侧企业落地应用主体责任,明确实验、中试、试运行等用户侧条件需求,清晰载入项目计划与研发合同。要科学识别关键节点合理设定项目里程碑,发挥好创新中心的公正权威作用,实施居间监督;发挥好创新中心的资源整合能力,补上企业短板强化企业弱项。

成果提升方面。要组织专业力量、实施科学指导,帮助研用主体提炼创新要素、凝练创新成果;要整合市域渠道、打通上级通道,畅通科技成果申报渠道。要发挥好创新中心的窗口门户作用,向社会公开推荐高质量项目、高水平成果、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国发〔2021〕9号)

[2] 交通运输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意见》(交科技发〔2021〕80号)、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规〔2021〕1051号)等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农业农村部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高质量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农规发〔2021〕11号)


编辑、图片|段文秀  
审核、责编|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