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区块链技术在音乐领域也从确权环节开始实践,目前还未对音乐产业构成影响。但是借鉴区块链思维,进行产业化、平台化、多元化的运作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就在于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其涉足才刚刚开始。
根据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发布的《2018全球音乐报告》显示,2017 年,全球录制音乐市场同比增长 8.1%,行业总收入达到 173 亿美元。其中,流媒体收入同比增长 41.1%,首次成为最大收入来源。根据国家版权局发布的《2017中国网络版权产业发展报告》,2016 年,中国网络音乐产业行业规模突破 150 亿元,相比 2006 年增加了 10 倍。目前,国内数字音乐市场已基本形成了腾讯系音乐(酷狗、QQ音乐、酷我音乐)、网易云音乐、阿里系音乐(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太合音乐(收购百度音乐)等几大平台的格局。
在野蛮生长的互联网发展早期,免费音乐资源随处可见。目前,中国音乐产业在从唱片向网络的转化和过渡过程中,一方面,用户习惯于免费听,平台习惯于免费试用,我国的网络音乐市场一度缺乏版权导向;另一方面,音乐行业的产业链本身很复杂,衍生出许多中介机构,导致资金流动复杂,大幅减少了版权所有者的收入。
2015 年 7 月,国家版权局发布《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并通过“剑网”行动等专项整治措施,对数字音乐等盗版多发领域进行重点监管。同时,国家版权局提出音乐平台避免采购独家版权后,腾讯、网易、阿里相继达成互授协议,目前相互转授权的音乐作品达到各自版权数量的 99% 以上。而各音乐流媒体平台仍保留约 1% 的差异化独家版权作品。数字音乐走向全面正版化。
虽然法律允许被侵权的创作者享有赔偿的权利,但他们未能防止版权违规行为的发生。主要因为:首先,创作者必须发现自身的版权遭到侵犯,没有侵权的检测工具,很难全面了解情况,其次,即使确认了侵权行为,面对海量播放量和消费量,要向司法机构提供侵权证据并要证明其所造成的损害程度,也需要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法律程序。最后,发生的赔偿是否能够支付律师费用还要两说。对于音乐产业而言,版权剽窃并不是困扰其发展的唯一问题。
随着流媒体和在线音乐变得越来越普遍,个人创作者越发难以确保他们的工作能够获得合理的报酬。音乐产业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版税流转问题,音乐创作者很可能同意与音乐发行商分享版税,而音乐唱片公司、渠道商、分发商以及在线流媒体平台也会从中分得一杯羹,而原创作者所获得的报酬往往只是很小的部分。太合音乐集团副总裁刘鑫说到:“在中国音乐的版权收益分配不合理,给在线音乐平台大约贡献了 30% 流量的巨头公司获得了音乐市场版权收益的 70%。生产了优质原创音乐内容贡献了七成的流量中小内容生产者却只拿到了音乐市场版权收益的三成。这显然不利于中小内容生产者的积极性,且一些大的音乐平台能够分配给新原创音乐的资源很少。正是这种不健康的模式,导致了目前本土原创音乐并未得到很好的认可和发展;导致了很多音乐公司不愿意做原创。”
中国数字音乐平台为了扩大付费用户规模,缩小平台版权购买费用和盈利之间的巨大数据,互联网音乐平台将业务范围拓展到产业链上游,构建在线演艺、数字专辑、音乐综艺、音乐发行等泛娱乐音乐生态,力图从多个环节引导用户付费,开发了使用中国的产品和模式创新。以太合音乐为例,太合音乐集团自 2015 年以来,通过投资收购的形式获取音乐的产业资源,目前,旗下拥有太合麦田、海蝶音乐、大石版权、亚神音乐、兵马司唱片等众多音乐厂牌及千千音乐、秀动网、Owhat、Lava 熔岩音乐等音乐交互服务平台,贯穿音乐产业上下游,且与众多知名艺人达成深度合作,通过自有+代理的方式建构海量版权曲库,为全球用户提供全方位、高品质、多层次、跨平台的音乐内容、服务和体验。
太合音乐目前已经开发出 DMH 数字音乐分发平台,该平台提供“内容 DIY 管理、国际 ISRC 编码申领、线上发行推广、版税收益结算、音乐数据分析、付费用户运营”等版权管理分发服务,既可以解决曲库标准不统一、分发形式不规范等行业痛点,又可以提高内容推送的产业效率,并与内容资产结合创造出更大的商业价值。
系统通过后台部署的系统,可以开放给合作伙伴,从音乐的源头嵌入 ISRC 编码,可以对歌曲的播放量和播放渠道、用户特征和习惯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实现精准的分账。能够维护原创者的权益,解决平台不透明的问题。还可以通过运用音乐大数据来帮助音乐人、合作伙伴进行流量分析、用户行为分析、精准定向营销和音乐企划制作。该系统得以开发一方面得益于太和音乐多年的行业沉淀和音乐行业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得益于太合音乐业作为上下游的平台体系,深谙“企划、制作、宣传、发行”的体系化运作方式,通过大数据分析为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形成相互助力提供了技术手段。
从 2017 年试运营到现在,DMH 平台已有 16 万个厂牌,169 万张入库专辑,1345 万首入库歌曲上架,总使用次数超 100 亿。合作伙伴包括了像短视频平台抖音、来自运营商的咪咕音乐、吉利汽车及江淮汽车的车载播放等。
区块链技术在音乐领域的应用也从确权环节开始实践,目前还未对音乐产业构成影响。但是借鉴区块链思维,进行产业化、平台化、多元运作的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全球最大音乐流媒体平台 Spotify 和腾讯已经达成合作,来共同践行和加深此方面的合作理念。作为全球最大音乐流媒体平台 Spotify,截止 2017 年 6 月,在全球范围活跃用户已达 1.4 亿,其中付费用户高达 7000 万,也是 Spotify 主要收入来源。由于其购买音乐版权的成本费用仍然十分高昂,Spotify 尚未扭亏为盈。相对而言,中国用户付费比例较低,全球音乐平台的付费用户占比总用户通常有 20%-30%。但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仍然实现了盈利,核心原因在于,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实现了多元化的营收模式,而不是仅仅依赖付费会员。在传统的模式下,都是将传统唱片的商业模式搬到互联网上,尽管加入了在线收听、会员付费、个性化推荐、用户订阅,收费广告等内容,但各大数字音乐平台本质还是在做音乐分发。
腾讯的尝试在于以听为切入口,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新的娱乐和生活方式。最知名的当属数字专辑模式,看上去是内容付费形式的创新,实质是音乐发行模式的变革,在音乐人、唱片公司、平台和用户间形成了共赢,比如给鹿晗等知名音乐人发行的数字专辑销量都可达到千万级,此外,腾讯音乐娱乐集团还有在线 K歌、演艺直播、线下演唱会等诸多商业模式,这些模式,值得 Spotify 变现模式单一的平台借鉴。而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就在于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在视听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区块链技术的涉足才刚刚开始。
如有购买装订版白皮书《区块链技术在版权领域应用白皮书(2019)》需求,请联系高彩霞老师,联系方式:gaocx@sem.tsinghua.edu.cn。
高彩霞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研究员,MBA,具有ISO27001(信息安全)主任审核员资质。曾参与编写《区块链:重塑经济与世界》(中信出版社),《互联网金融与小微金融竞争力报告(2015)》(中国财政出版社)等书籍。曾负责报告包括《区块链技术在版权领域的应用(2019)》《区块链技术应用白皮书(2018)》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块链、数字经济及金融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