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线上沙龙第二期之“新基建的机遇与挑战”成功举办

2020-04-24





2020 年 4 月 21 日下午 14:00,以“新基建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线上沙龙第二期准时召开。

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发起并主办,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旨在推动“新基建”高质量发展,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会议邀请了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朱岩教授,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王晓辉院长,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邢春晓院长,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智慧城市处副处长王威处长,以及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建造研究院院长李卫军院长等嘉宾进行分享。此外,本次会议还得到了腾讯直播、旗点商学院与柏链教育等直播平台的大力支持,在线观看直播人数达三万人。

本次沙龙由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王晓辉 主持,王院长首先对各位嘉宾以及参加本次线上沙龙的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欢迎,并对举办本次沙龙的意义和目的进行阐述,希望通过汇集各位专家的智慧,在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帮助企业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发展新机遇,共同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院长致辞


朱 岩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


朱岩院长首先对参会嘉宾以及参会者表示欢迎。在疫情期间,研究院针对社会发展热点和产业转型升级话题开展了系列线上沙龙,旨在汇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智慧与业界的朋友共同分享交流。

近日,国家加快推进“新基建”的举措在社会上引起高度关注。为此,研究院特筹备举办了本期“新基建的机遇与挑战”线上沙龙活动。朱岩院长表示,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典型特征。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作为国家新生产要素,也需要进行市场化配置。“新基建”工程旨在,帮助中国做好数据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基础性工作。新的基础设施是解决中国数字化转型基础性问题的保障。“新基建”的一个内涵是新的基础设施,通过搭建新平台,进行数据交换、保障数字经济交易中各项需求,成为支撑新的价值增长点;“新基建”的另一个内涵是老基建的“新内涵”,即需要赋予房地产、高速公路这样的老基建新的内涵,协助老基建与数字经济的方方面面进行整合。

此次疫情将会造成多大规模的经济影响暂时无从考量,但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毋庸置疑。朱岩院长提出,希望能通过“新基建”为社会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释放新的数字消费,通过消费带动经济,进而启动全球经济复苏。


嘉宾演讲


在嘉宾演讲环节中,首先由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王晓辉院长 做以 “新基建分析与展望” 为主题的发言。



新基建分析与展望

演讲嘉宾/王晓辉

2020 年,“新基建”一夜之间成为全行业关注和热议的焦点。王院长谈到,在 3 月 4 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王院长认为,当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供给侧和需求侧存在脱节现象。在经济周期、去产能、去杠杆和环保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国经济出现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结构性问题凸显。同时,中国经济正在加速进行数字化转型,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不断融合,需要相应的进行数字基础设施升级。

此次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和金融乃至全人类社会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在前所未有的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和国际环境之下,为了稳定和发展中国的经济,保持就业和社会的稳定,国家推出“新基建”,是应时之需。

王院长谈到,“新基建”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支持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与传统基建(主要指铁路、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等)不同,“新基建”具有鲜明的科技特征和科技导向,以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科技为支撑,旨在构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推动实现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在数字经济时代,“新基建”可以在投资的基础上刺激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支撑潜力巨大的数字消费市场。

“新基建”既是基础设施建设,又是新兴经济。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王院长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会。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采用,将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提高竞争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带来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方面的机会。“新基建”对经济结构转型起到推动作用,有助于数字经济形成和规模化,并指出,“新基建”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发展“新基建”的过程中,面临着技术、资金、体制、模式等方面的新挑战。“新基建”目前的推动主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而合理的结构应该是在政府引导下,市场+企业作为主体,国家主力+市场活力+企业动力。

最后,王院长对“新基建”发展提出了展望:新基建应理性、谨慎、有序、稳健地发展,避免出现盲目扩建、恶性竞争、标准混乱、产能过剩、严防骗补。同时,于国家层面上统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基于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机结合,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让市场和企业作为资源配置的主力。对于大型的“新基建”项目,应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在某些城市或区域进行先行先试验证,然后以点带线、以点带面地推广建设。毕竟,在最初的“新基建”项目中,大型的央企、国企将会是第一批建设者、受益者。而中小企业进入“新基建”领域的风险很高。王院长认为,没有核心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应审慎进入“新基建”产业,特别是创业型的企业。未来,5G、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等产业,将是竞争激烈、供给领先于需求的产业。最后,王院长提出了“积极研究、认真评估、审慎实施、需求优先”这十六字的“新基建”原则。



接下来,由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邢春晓做以“新基建赋能智慧经济和社会”为主题的发言。



新基建赋能智慧经济和社会

演讲嘉宾/邢春晓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邢院长介绍了,清华李国良团队制作的新冠肺炎实时地图、清华大学唐杰团队疫情知识图谱和地图 Aminer 以及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疫情图。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邢院长表示,在疫情的挑战下,新兴经济体和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基建”成为国家提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内容。具体而言,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 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和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新基础建设包含的八大领域包括:5G 基站建设、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区块链。从融合基础设施看,助推转型升级的作用日益凸显,智慧城市建设路径更加清晰,信息技术积极赋能城市精细化管理。“新基建”将赋予智慧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动能,构筑更完善的智慧社会体系。

邢院长指出,当前数据资源共享程度低、质量不高、不流畅,数据价值未能有效的发挥利用等现象。同时,在技术创新、大数据处理对开源技术和相关生态系统的影响力偏弱。

我国大数据发展具有强劲的应用市场优势。由于,目前关于数据所有权、隐私权等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也尚未建立起兼顾安全与发展的数据开放管理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大数据人才队伍也十分短缺,难以切实满足发展的需要。

疫情期间,腾讯联合各方推出的防疫健康码覆盖的核心接口日调用量超过 10 亿。在线网课支撑全国超过 1 亿学生远程学习。这些都离不开云计算的底层技术支撑。面对前所未有的网络流量洪峰、激增的在线需求,急需补齐短板,前瞻性的布局数字基础建设,发挥好新型基础建设设施的基础支撑工作。接下来,有必要制定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关键急需的标准,出台相关产业数字化转型政策,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通过新型基础设施的覆盖、产业数字化的深度,推动产业升级,释放生产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型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石。各行各业涌现出新的模式经验泰和新成果。其中,产业互联网是“新基建”最重要的应用之一,通过数字技术助力产业升级,成为各行各业最贴身的数字化助手,助推传统产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

“新基建”的落地将推动产业互联网驶入发展快车道。随着产业互联网向各行各业纵深发展,我国应该加快行业数字化进程,形成新的产品服务生产体系和商业模式。



最后,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智慧城市处副处长王威, 做以 “疫情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为主题的发言。


疫情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演讲嘉宾/王威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全国所有城市都受到了影响。智慧城市在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王处长认为,智慧城市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运用,将疫情防控信息实现数字化、可视化,推动疫情下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智慧化,以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优化。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战“疫”中,今年 2 月 11 日杭州市在全国率先上线疫情防控重要的电子身份健康信号“健康码”,就是城市大脑的重要系统。“健康码”实施“绿码、红码、黄码”三色动态管理,绿码者凭码通行,红码、黄码者需按规定隔离并健康打卡,满足条件后转为绿码。“健康码”在全国陆续推广并互通互认。到 3 月中旬,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健康码”基本实现互认和“一码通行”,这对于防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智慧城市是一个大生态系统概念,杭州城市大脑包括公共交通、城市管理、卫生健康、基层治理等 11 大系统 48 个应用场景,日均协同数据 1.2 亿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智慧城市在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安防、智慧交通等领域的疫情防控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防止疫情蔓延,很多小区施行了封闭式管理措施:包括通过科技手段,在小区出入口核验进出人员身份信息,快速、有效、准确甄别身份;通过人脸识别算法和热成像智能测温技术,推出了“AI 智慧防疫解决方案”,实现对人员体温、口罩佩戴人员身份等多个方面的识别和管理,并能将实时信息统一展现及存档。

王处长指出,目前智慧城市在跨区域协同、数字鸿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后期通过利用各种信息将城市的系统和服务打通、集成,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疫情下,智慧城市起到了枢纽作用,将实体城市和数字城市连接在一起。老百姓从生活在实体城市,转变为面对虚拟网络城市,智慧城市为老百姓提供各方面的服务。疫情后期,应当着重解决智慧城市关于区域协同发展和信息互联互通的问题。

王处长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是“新基建”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疫情过后,各地会加快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为民众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带来更便捷的服务。



最后,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建造研究院院长李卫军, 做以 “新基建赋能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为主题的发言。


新基建赋能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演讲嘉宾/李卫军

企业是代表市场配置资源的组织,其竞争的本质是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竞争。李院长认为,新基建是产业转型的重要支撑,在新基建的背景下,建筑企业应当回归商业本质,借助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自身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李院长提到,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企业通过管理协调提升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市场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土地、设备、材料、数据等资源。“在数据+算法定义的世界中,以数据的自动流动化解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构建企业新型竞争优势。” 企业以 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支撑,实现管理创新、精益生产能力、生态服务能力、实时响应能力这四项能力提升,从而实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

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数字化转型阶段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着重以技术服务于管理升级,通过数字化、自动化工具提高效率;第二个阶段,着重以智能化、数据化+算法提高决策效率,通过数据业务化,驱动管理创新。

最后,李院长表示,通过软件和数据打造的数字化的生产线, 以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助力,将建筑行业提升到现代工业级精细化水平,在建筑行业内建立开放协同的资源共享生态。



至此,“清 华大学互联产业研究院线上沙龙”之“新基建 的机遇与挑战”完成所有议程,会议圆满结束。

直播回放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回放直播视频。


下期预告


下期活动的主题为智慧城市治理与社区服务,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