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金融科技在小微企业信贷中的应用发展研究报告》连载之三: 金融科技在小微企业信贷市场应用服务简析

2020-04-26





站在市场角度看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破解,供需双方都有突破空间,需求方小微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管理的规范性,注重企业信息的留存和归集,有意识地建立和积累企业信用;而作为主要供给方的银行,则需要加强对小微企业风险识别和信用评价的能力,构建小微企业信贷服务的盈利能力,实现小微企业信贷服务的市场化和常态化,才有利于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可持续发展,而非特定时期的贷款活动。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小微信贷市场的综合应用,在提升小微信贷服务效率、降低小微信贷成本等方面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金融科技应用于小企业信贷的意义

(1)小微企业融资难突破点在于供给侧

对于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破局,供给侧的革新突破尤为关键。长期以来银行在信贷决策过程中习惯依赖抵押和担保,到目前为止对于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的风险识别和信用评价,银行普遍还未完成能力构建,所以当失去了抵押和担保的风控手段和工具后,银行的贷款意愿会大打折扣。面对这一现状,中国银保监会于 2019 年 2 月 25 日公布的《中国银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有关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发﹝2019﹞8号)第十一条中,特别指出“商业银行要坚持审核第一还款来源,减轻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合理提高信用贷款比重。”这预示着,银行业在信贷过程中的风控逻辑和风控手段的革新,以及对企业第一还款来源识别和评价的能力建设势在必行。

(2)助力构建以第一还款来源为基础的企业信用和评价体系

以第一还款来源为基础的企业信用和风险评价体系还处在探索阶段,但金融科技可发挥其大数据分析和建模的优势。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企业经营信息开展筛选分析和价值挖掘,对小微企业勾勒经营画像,为信贷风险评估提供依据,增强银行及其他信贷服务机构对小微企业的风险识别和经营信用评价能力,对小微企业的金融信用做到心里有数,增加贷款意愿。

(3)科技降本增效有望带来金融规模效应

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风控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的综合应用,一方面大幅提升服务小微企业的效率,一方面大幅降低小微企业服务边际成本,同时也极大地防控了人为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批量化贷款的实现,使得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已实现成本可覆盖和盈利能力,激发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服务规模的动力,加速推动小微企业信贷形成规模效应,更大范围内推动金融机构贷款意愿。此外,由于服务成本的大幅下降,对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也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小微企业信贷中金融科技应用现状概况

金融科技与银行信贷业务融合程度,可按照“线上”业务的便捷化智能化程度判断。通过对 114 家银行线上小微企业信贷情况的调研,“线上”信贷业务与金融科技融合程度大致可分以下层次:

△ 图1 线上”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与金融科技融合程度层次

初级和中级:金融科技与小微企业信贷融合程度较低,属于银行信贷流程的优化操作。小微企业申请贷款“少跑一次”,即小微企业在填写贷款申请信息时不用亲自来往银行,只需在手机银行上操作,实质上并不能改善小微企业贷款难的局面,没有真正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高级和最高级:金融科技与小微企业信贷融合程度较高,线上审批即“秒批”,线上审批线上放款即“秒批秒贷”,均为应用金融科技对银行传统信贷人工流程的创新。这一创新代表银行已经完成外部数据源引入,以构建小微企业信用画像,依据企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小微企业的数据评价体系和智能化风控模型。其中,最高级“秒批秒贷”属于在放款流程也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同步解决了融资难题中的融资慢问题,小微企业体验感更好。

金融科技应用于小微企业信贷的前提,是有足够的可以对企业第一还款来源进行信用评价的经营数据,且呈现集中、高频、即时的特点。在现实情况中,有两大类数据源可以作为全部或重点反映企业经营特征的数据源体系(图2)。

△ 图2 反映企业经营特征的数据源体系

第一类是税务数据,自 2015 年国税总局和原银监会签署战略协议开展“银税互动”项目,税务数据开始在金融信贷领域发挥风险识别和经营情况评价的作用。

第二类是互联网交易平台内的交易数据,如淘宝、京东等平台上商户的线上销售数据。由于这两类经营数据在数据成因、适用主体和使用规范上的不同,分别发展构建出两类风格特点不同的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科技应用场景。

相对而言,税务数据的应用覆盖范围则更大,基本可覆盖所有的市场主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互联网平台交易数据则局限于参与平台交易的市场主体,当前互联网平台大多面向消费者,所以平台以消费品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

(1)以税务数据为核心的应用模式

税务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职能部门,是国家财政收入支出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随着国家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税务数据环境已逐见成效。税务数据拥有数据覆盖面广和数据类别多元等强金融属性,一方面所有参与市场经济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都需要定期依法缴纳税款;另一方面税务数据包括企业登记信息、纳税信息、纳税信用评价、税务违法违章等多元种类。

税务数据中有大量可以反映企业第一还款来源的直接信息。中国现行税种共计 18 种。按照纳税人、课税对象或纳税环节方面来分类,与企业经营直接相关包括 5 种,其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经营情况的直接反映。此外,税务数据具有高频更新特点,增值税按月申报缴纳,相关数据可按月更新;企业所得税按季申报,相关数据可按季更新。

税务数据应用于小微企业信贷具备政策依据。2015 年 7 月,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国银保监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启“银税互动”;2017 年 5 月,国家税务总局与中国银保监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推动“银税互动”工作的通知》(税总发〔2017〕56号),将纳税信用信息由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名单拓展至纳税信用A-D级企业名单、注册地址、经营地址、联系方式、法定代表人信息,同时鼓励税务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建立专线、搭建系统平台等方式实现数据直连,将银税信息互动由“线下”搬到“线上”;2018 年 11 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实施进一步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税总发〔2018〕174号),鼓励银行依托纳税信用创新信贷产品,深化税务、银行信息互通,缓解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目前以税务数据为支撑的小微企业信贷,从产品方面已经完成了科技创新,部分银行推出了线上银税互动信贷产品,可实现“秒批”或“秒批秒贷”。经调研,截至 2018 年 12 月底,千亿资产规模以上 114 家银行里(包括国有、股份制、城商、农商和民营银行)中的 89 家银行,陆续推出 97 个银税互动信贷产品。表明以税务数据为支撑的银行小微企业信贷决策在实践中已获得了广泛的行业认可。其中,97 个银税互动信贷产品中,利用大数据风控技术实现的“秒批”或“秒批秒贷”产品占比 10%,未来金融科技在银税互动的融合发展空间客观。(如图3、4)。

△ 图3 有银税互动信贷产品银行规模占比情况(左)

△ 图4 各类银税互动信贷产品规模占比情况(右)

(2)以交易数据为核心的应用模式

网商交易数据主要来源于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上形成的购销数据,包括网上商铺的交易流水数据和消费者的消费数据。商铺的在线交易流水能够反映其日常经营情况,作为信贷风控的评价依据。国内主要电商平台通过获得金融业务资质开展中小微信贷业务,都是围绕本平台交易数据,例如阿里小贷、京东贷等产品,服务对象为各网商生态圈内的存量客群,网商生态圈内的企业。

以阿里巴巴小微信贷为例,阿里巴巴作为国内互联网巨头,线上线下拥有众多商户积累,旗下蚂蚁金服为阿里巴巴生态圈内的小微企业提供各类贷款服务。

从 2010 年开始,蚂蚁金服旗下阿里小额贷款公司,为阿里系多个平台上的商户提供小额信用贷款,以帮助平台商户周转资金。2015 年 6 月,蚂蚁金服将此类业务逐渐转向旗下网商银行的纯线上信用贷款“网商贷”,借贷资金来源于小贷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的联合放贷、同业存款等形式,客群以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的线上商户及口碑服务等线下码商为主,信用依据是以商户在使用电商平台交易、线下扫码支付等进行交易结算时留存的交易数据。

网商银行小微金融事业部总监易洪涛在 2018 年某论坛上曾介绍,网商银行的大数据风控管理框架建立在阿里系交易流(淘宝、天猫)、资金流(支付宝)、物流(菜鸟)的交易网络上。此种模式将淘宝、天猫上的交易数据转化成平台商户的信用数据,为平台商户解决资金周转的问题。根据网商银行官网数据披露,截至 2018 年 6 月,网商银行已累计为 1042 万家小微企业提供贷款,为个人经营者提供了近 1.88 万亿元信贷资金。


结语

金融科技应用于小微企业信贷的前提,是有足够的可以对企业第一还款来源进行信用评价的经营数据,且呈现集中、高频、即时的特点。税务数据和互联网交易平台交易数据,是两大类可反映企业经营特征的数据源体系。这两类经营数据在数据成因、适用主体和使用规范上有所不同,发展构建出两类各有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科技应用场景。

金融科技应用于小微企业信贷的现实意义在于,一方面大幅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效率,另一方面大幅降低小微企业服务边际成本,防控人为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金融科技在大数据分析、信用建模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可以有效帮助金融机构进行小微企业信用评价和构建相应的风控体系,从而提高金融机构给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意愿。


白皮书预购须知


张菁菁
《金融科技在小微企业信贷中的应用发展研究报告》
如有购买装订版白皮书《金融科技在小微企业信贷中的应用发展研究报告(2019)》需求,请联系张菁菁老师,联系方式:zhangjj6@sem.tsinghua.edu.cn。


张菁菁

金融硕士,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持有PMP项目管理专业资格认证。曾任职于央企总部、知名国际咨询公司,拥有丰富的海外工作经验。主要从事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医疗康养、产业规划等领域的研究。参与编写《金融科技产业白皮书》、《金融科技在小微企业信贷中的应用发展研究报告》、《保险科技洞察报告》、《互联网+商业健康险白皮书》、《信息化在央企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等。项目经历涉及数字化转型、产业规划、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海外业务战略规划、管控体系、融资租赁、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等。

王一沙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品研发主管,小微企业金融专家团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