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冠疫情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在线教育探索热潮,中国率先进入到全国性的、全体系的在线教学实践中去,并在全国范围有效地保障了较高水平的在线教学质量。如何把“受迫性创新”转化成“抗疫红利”,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院校着眼长远,在八个方面积极探索,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举措,使得全国师生的努力和创新能够凝结成一系列教育教学新模式,使得中国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在拥抱新技术革命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型升级上,体现出先发优势并引领全球的教育变革。
关键词:抗疫红利、在线教育、制度化、常态化、教育变革
作 者:杨斌,清华经管学院管理学教授、清华经管学院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
新冠疫情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在线教育探索热潮,其中,中国率先进入到全国性的、全体系的在线教学实践中去,并较为平稳地保证了正常的课程教学秩序,以及研究生招生复试和学位论文答辩等重要环节,得到广泛认可。这么大规模的在线化迁移,虽然有应急权宜的被动成分,但是在线与线下教学的融合,即使疫情缓解后也应有所体现甚至得到更大发展。但是,这一点,是否在教育界引起了足够的共识,以及是否能够由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加以落实,其实是有疑虑的、不确定的。在五月份多数地区疫情缓解后的返校复学工作中,常常见到的就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态势,院校、教师,也包括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及时进行在线教育教学的总结、升华、进化,这是让人觉得痛惜并可以改进的情况。
如果说,在传统的线下以教室环境为主的教学能够正常进行时,慕课等在线教育创新,轰轰烈烈过,也有过低落,总给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故意”,那么,2020 年疫情爆发带来的校园封闭、社交隔离恰好构成“而今识尽愁滋味”,在线教学从探索性的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受迫性创新”让教师们在“干中学”,接受了一次全方位、全覆盖的在线教学培训,学生们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课一代,一些概念被重新定义,比如出勤率、报到注册、在校生、全日制、蹭课旁听、课上发言、课上走思等。
研究生复试这次采用线上方式并有效地保证了身份认证与安全保密,许多非全日制的考生甚至能够选择考试时间、感受到对他们的正常工作的尊重,更大范围的老师参加到了复试工作中去,问的问题也更加细致全面;学位论文答辩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研究是否得到认可,也是在更大范围内研究成果和过程得到公开并接受学术诚信的检验,更有利于让学生把三到四年的专精、深入、前沿的创新研究向更多同行请教、传播,有利于创新链条的加速和学术共同体的知识共享,避免了过去小范围几个人“闭门”进行论文答辩的一些缺点。
不管是教学,还是答辩与面试,教育主管部门在统筹全国一盘棋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做了相应的政策、规定上的灵活变通,及时有效地激励和保障了院校和师生的参与,收获了全国范围较高水平的在线教学质量,值得特别表扬。但这仍不能算是一种“抗疫红利”[1],除非我们在疫情缓解但仍会常态化防疫的今天,能够制度化、常态化这些进展和成果,能够把师生付出的努力、教育主管部门的相机政策正常化、正规化、正式化,将那些教学过程的宝贵素材转化为线上慕课或未来课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教师的信息技术规范要求提高到疫情中的水平,将已经模糊了的线上线下概念进一步各取所长、有机融合,从“雪中送炭”到“家常便饭”。那么,围绕这些目标我们的高校应该做什么,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院校应该鼓励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