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转型研究》专刊是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与《数据》杂志社合作推出的一本
季刊
,本专刊旨在成为全国极具专业性和前瞻性的产业转型指导刊物,广泛探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理论与实践联动发展。本专刊由清华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主席黄奇帆担任专刊编委会主席,由清华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副主席何建坤、白重恩、孔丹、傅成玉、樊代明、姚振华担任专刊编委会副主席,由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岩担任专刊编委会主任。
本公众号会对《产业转型研究》专刊中所收录文章进行持续报道,以下文章为陈绍祥同志发表于《产业转型研究》专刊 2020 年第 7 期。特此分享,以飨读者。
新时代的哲学思考与呼唤
文/陈绍祥
互联网出现以后,人类发展进入崭新的纪元。互联网、5G 不仅是一种创新的通信技术,更提供了一种革命性的体系和方式,深刻影响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过去几十年发生的变化和变化速度前所未有,而且各种变化还在加速当中,更剧烈的变化隐约还在前面。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有创新的系统思想理论来帮助政府、企事业以及个人思考和发展。本文只就两个战略问题进行探讨。
这是一个以什么为本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科技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科学问题。
常见在论坛或媒体上有这样的提法,说大数据比土地、钢铁、石油更值钱。这样的说法正确吗?我们先来看看事实。
西方发达国家过去工业化发展的时期,没有现在的互联网 IT 技术、大数据,却能强国富民。然而,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和应用,教育水平的提高,精英人才的增多,知识、资本的积累,金融业的高度发达,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广大普通老百姓如今变得更富足、更幸福了吗?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技术、资本、人才都相对缺乏,也没有互联网,但依然快速发展起来。现在中国电子商务被认为世界第一, 但并没有全面提升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水平(还有 6 亿人口人均月收入在 1000 元以下)。中国一方
面具有巨大的生产能力, 另一方面广大普通老百姓购买能力严重不足,还有巨大的基本需求不能满足。问题出在何方?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幸福生活就是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基本不愁吃、住、穿、行、医、学、玩。幸福财富首先就是有足够的负担得起的生活用品、消费品和公共服务,这是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整体财富价值。生活资料是要靠生产制造出来,所以实体经济是产生财富价值的主要源泉。这里讲的实业,不仅包括农业、生产制造业、物流业,也包括为人直接服务的产业,如医疗卫生、教育等。
生产制造“低端” 的“理论” 是错误的,不能单纯用“微笑曲线”来分析中国经济的发展问题,这个“理论”只从数据现象看问题、得结论,是“点”的思维,没有从经济体系的高度系统深入地研究。实体经济创造的价值被很多不合理或看似合理甚至“先进”的运转方式“吃”掉了。
实体经济强,中国才强!不管什么技术、方法模式,不管它们如何先进,都是为了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为民生服务,这就要求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围绕发展实体经济中心 ( 和国防 ) 而展开,以解决实体经济问题为导向,为广大普通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特色就是其价值观不同于资本主义,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需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现在还有很大一部分老百姓处于相对贫困,工业、农业现代化水平还不高。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政府的挑战还在于如何解决老百姓的就业,提高工人农民的工资收入水平。工人的工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成本,但对于国家来说就是收入和财富,就是减少国家负担,就是拉动经济运转的动力(从这个角度看,每个企业利润最大化,不代表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中国的实体经济是中国的本钱,是中国的优势。
中国的实体经济需要升级,核心要思考的是如何借助大数据、信息、互联网、平台以及各种 IT 技术,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更好地解决西方工业化过去很难解决的经济和社会的问题,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真正实在的幸福生活。
所以,大数据以及 IT 技术只是工具,不是目的,不是最终的财富,工具能解决什么问题才是关键。发展真正的信息产业、信息经济,需要跳出围绕信息技术、概念、场景设想的思维,研究经济和社会的本质问题(亦主要矛盾,而非表象的片面的),研究实体经济和整体经济的本质关系问题,研究实体经济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实体经济与环境要
素以及服务业(包括 IT、技术、交通基础设施、人文、政府政策、金融等)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相互关系和矛盾冲突,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今天的互联网和各种 IT 技术解决问题,以建立一套创新的系统理论原理,以指导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以“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 · 斯密为代表的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已经不合时宜了,因为今天的经济社会环境,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与 300 年前亚当 · 斯密所能看到的和体会到的世界,简直是天壤之别!存在决定意识嘛!
这里有必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个看似不以为然的问题,“我们真正理解西方的工业化了吗?” 西方工业化走了 300 年,在很多方面不是白走的。可以想见,他们工业化的过程是很不平坦的,肯定是一个不断遇到新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试错的过程。
这样一个磨练改进的过程,不仅是工艺技术知识的积累,更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包括哲学)和方法论,乃至于文化。
中国工业化的速度很快,但我们很多东西是“拿来用”,学到的基本上是有形的(如技术、产品),其背后无形的思想方法论并没有完全了解和把握,甚至没有这样的意识。
这种急于求成的实用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和范式(所以炒作就很有市场),导致经济缺乏基础理论思想支撑和延升发展。
以西方国家工业化的工业工程学(Industrial Engineering)为例,它研究由人、物料、信息、设备、工艺、技术、知识、能源、供应商、客户等所集成的复杂系统的设计、优化、改进、实施和统筹运营,它需要应用数学、运营管理学、物理学、机械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当然现在还需要 IT。美国大学设立这个课程已经近 120 年了,如今美国还有 132 所大学设立工业工程学位课程。日本不仅认真吸纳了欧美工业化思想和方法论的精髓,还揉进了自己的精益文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精益生产制造体系和方法、Taguchi 设计思想和技术。
所以,工业化也同时是一个建立各种相配套和相适应的基础思想理论、科学体系与文化并不断优化的过程。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当互联网 IT 技术应用到企业和供应链管理时,西方企业又在原来成熟的运作管理流程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广泛的公司全范围的流程再
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 运动。西方的工业化到本世纪初,已基本实现了“点优化”和“链优化”。中国现在还处于“点优化”的摸索过程中。中国很需要工业工程专业并愿意到生产第一线的优秀人才!
互联网最大的革命性功能就是能够把传统经济各种分散独立的经济要素、行业、企业、经济活动、供应链上各个相关环节的运作过程和消费过程“串起 来”,有机集成,形成“链”,形成“网”,整体优化资源配置,统筹运营,协同运转,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率和效益。这是一个“链优化”和“网优化”的过程。
必须强调,互联网信息只是工具,必须要重塑实体经济结构和运作体系才有可能最大化地解放其生产力。这好比,最近南方多城又现“踏浪看海、逢雨必涝”的现象,这不能仅靠城市信息化、智慧化就能解决(只能改善),必须要对原来的物理排水系统进行重新整体规划 ( 不至于自扫门前水 ),系统改造甚至再造,再嵌入智能信息系统,还要与污染控制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维护系统等(新加坡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集成一体化运作。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是需要理论原理指导的。
笔者研究网络经济逾二十年,十多年前就根据所得出的网络经济理论提出了这样一个推论 :当互联网横空出世后,人类经济社会将沿着 “点—线—链—面—网” 螺旋上升的过程发展。
全球化仍然是发展大趋势!当然,这样的过程不是直线的,甚至有时会有暂时的倒退,因为这个过程将充满了矛盾和博弈,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人类的每次重大变革发展都是要打破原来的平衡,那就要打破原来的利益分配方式。“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历史发展大潮流的。中国正在沿着这样的“理论路径”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这个理论出发,中国的体制有巨大优势的,而美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基本上是 200 多年前设计的,现在已开始过时了,在很多方面已经开始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美国也要进行改革!
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和深远的。这里只从组织形态方面做一个形象的描述。互联网给传统经济会带来分解反应(或裂变)和化合反应(聚变)。传统的经济场,由于时空的限制,经济要素聚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五脏俱全的“点”(企业或组织)。互联网(包括 5G)提供了(需要经过系统的基础建设)一个运作平台,让这些点集分解(更专业化分工、更社会化),再根据需要与其他要素组合集成(项目业务单元)。这种动态的裂变和聚变过程将产生巨大的能量。由此可以推断, 世界未来的二三十年,各种政治势力、经济势力、文化势力、军事势力将不断重组重塑。在这样的又一个历史关键时期,经过过去百年坚韧不拔的奋斗努力,今天的中国, 其实体经济的体量、巨大的市场、四通八达(包括一路一带)的基础设施、国家整合资源的能力、聪明勤劳的人民、强大的国防,一定能够战胜任何挑战,抓住机遇,迎来一个更光明的世界!
平台(Platform),是当下很时髦的术语,也是一个很有忽悠力的魔棒。关于平台的价值、商业和盈利模式、功能、组织模式、运作机制、风险管控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很长时间探索,更需要创新理论原理指导。但不管发生什么变化,平台离不开实体经济,否则平台就是无源之水。下面只对平台的国家战略问题做一点探讨。
我们先来对阿里巴巴平台做点“另类”思考。严格意义上讲,阿里巴巴的淘宝网、天猫还只是提供了一个买卖市场线上的虚拟场所,取代了很多传统的线下商店,但这只是电子贸易,还算不上电子商务,尽管阿里巴巴围绕买卖交易也提供了一些相应的服务。电商和电贸是有本质区别的。
可以说,中国的电子商务还刚刚开始,电商最强的还是美国和西方发达经济体。从网络经济的角度,阿里巴巴还是“点”的模式,业务主要围绕在整个供应链的末端:B2C 交易。阿里巴巴的伟大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那现在中国生产公司的生意是更容易做了,还是更难了?为什么会出现巨大的反差?其实背后是“点”和“网”的差异以及“点”和“网”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比如,“双 11 ”促销活动,阿里巴巴玩得很开心,消费者也很开心,但对实体经济整体的良性循环产生巨大的冲击(牛鞭效应)和破坏。当然,阿里巴巴平台是有很大优势和可能打造成一个真正伟大的平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壮大, 但这需要阿里巴巴做革命性的改革。
平台的体量可以用四个维度来描述 :长度、宽度、广度和深度。另外,平台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和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还须再加一个维度 :高度。
长度是指包含的供应链上下游环节的数目(纵向度),宽度是指在同一个产业链环节的客户数(横向度),广度是所覆盖的不同行业数,深度是深入到实体经济(包括人民的生活)的程度。平台体量=长度 x 宽度 x 广度 x 深度。体量也代表了平台系统的复杂程度,体量越大,垄断性越强,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和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大,平台主体就要站得越高,国家的监督和管理就需要越强。
这里需要对平台的垄断性做一个讨论。网络平台具有一个很厉害的网络锁定效应,当一个点(企业或个人)全部融入一张网平台,那这个点几乎很难逃脱,平台亦可称为“虚拟黑洞”。如果一个企业与外界的交流全部用某平台信息系统,就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直接说话(公司内部运营也必须信息化,比如用 ERP 系统),那
这个企业每天的运营就离不开这个平台系统,企业间的互动都需要平台系统的连接和翻译。由于不同系统的技术标准和运作机制不一样,企业从一个系统转到另一个系统,不仅企业原来的客户、供应商没有办法跟这个企业交流,很痛苦,这个企业的系统与另外一个平台系统也不可能立刻融合,整个企业陷入停顿。这好比,我们今天如果不用微信,就慢慢没有朋友了。甚至有时,企业的客户、供应商、服务商是由平台系统导流的,优次先后的选择是由平台(内、外部规则)决定。企业的生死大权就掌握在平台手里!如果平台没有高度,平台可以用这种无形的“白色恐怖”来剥削,企业有苦难言,那平台真是变成独角猛兽!(这倒是金融资本市场看重的)
要知道平台经济将对整个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很可能到时已经没有其他选择或选择极其有限。比如,现在电子贸易平台的出现,让线下的很多商店死亡。如果线下的渠道基本上消失了,有限的几个电贸平台就会心照不宣地形成寡头垄断。到那个时候,政府也因为担心改革将对整个经济体系带来巨大冲击而骑虎难下。
另外, 体量越大平台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就越高。平台系统就是一张神经网,一旦不工作,所有依赖其运转的企业都停止运作。
所以,体量大的平台(包括云),一般不能完全掌控在私有企业手里,更不能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一旦被别人“网”走了,想抢回来就极其困难,即便有可能的话。好比现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已经把所有计算机连成一张网,大家每时每刻都在用,即使你有能力做更好的操作系统,几乎都没法取代。
当互联网出现以后,人和企业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台的运作机制了!没有真正的自由,去中心化只是表象说辞、一厢情愿。现在人类社会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如果平台的控制者是天使,人类就会更平等、更公平、更繁荣 ;相反,如果平台的控制者是魔鬼,自私自利,那人类就会走向黑暗,直到下一次革命。故此,大平台必须是全民的、社会的和公益的,所以,这必须是国家行为。中国政府需要从现在起就要认真思考研究打造国家经济平台!笔者十几年前就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共产党 + 互联网”。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宗旨,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不知美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里要特别强调“虚拟国土主权” 的概念,(大)平台就是国家虚拟国土疆域,如果国家不高度重视和捍卫(大)平台的控制权,虚拟国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外国企业用各种创新投资幌子蚕食侵占。千万要当心!
政府打造国家经济平台的必要性,除为了国家经济安全外,还有很多方面
中国正在推进国家经济体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和打造,可以从思考如何打造国家经济平台入手。需要全面地了解和分析现状,再根据创新的理论原理和一些国家基本原则/方针/目标做顶层设计,逐步打造实施。
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要靠平台系统实现。这就是要把政府政策、规章制度、标准规范、机制(包括特殊情形)嵌入到平台系统运作流程当中去,这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动态及时的调整。
必须要强调的是,很多工作是线下的国家性的体系再塑,比如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很重要!)、基础设施(尤其是海陆空一体化的建设)、城市规划、人才结构调整优化、安全体系的构建、灾难预防及紧急救援、国际化布局……
另外, 除国家经济平台的总体设计和打造外,国家可以授权专业团队或公司根据国家总体方针、原则、标准、规范,研究、设计、打造和运营产行业平台以及国际商贸平台。这样实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公私合营,新式计划经济 ( 有别于传统计划经济 ) 和市场经济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各位读者如有购买《产业转型研究》专刊需要,可联系以下老师:
朱老师:
邮箱地址:zhuxt6@sem.tsinghua.edu
段老师:
邮箱地址:duanwx@sem.tsinghua.edu.cn
内容来源|《产业转型研究》专刊 2020 年第 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