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首页
关于我们
院长寄语
院情介绍
组织架构
管理团队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热点要闻
专家观点
合作交流
研究动态
数字产业观察
产业研究
研究队伍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高峰论坛
产业委员会(原顾问委员会)年度会议
数字经济系列沙龙
数字空间系列沙龙
20人论坛
其它
合作伙伴
捐赠单位
人才培养
数据资产管理高级研修班
加入我们
全职招聘
实习生招聘
站内搜索
热点要闻
专家观点
合作交流
研究动态
数字产业观察
< 返回列表
筑牢乡村振兴的数字底座,专家解读《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
2022-02-14
编者按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中国的发力期。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国家乡村振兴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对数字乡村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为使社会各界更好理解《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中央网信办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行动计划》各项重点任务进行研究解读,共同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迈向新台阶。
党的十九大作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在推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重要作用。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 10 部门联合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开展数字基础设施升级行动,对优化升级信息基础设施,补齐乡村网络发展短板,加速乡村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等作出了工作部署。
一、理解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概念和重要作用
数字乡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三农”发展的集中体现。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发展的关键支撑和重要保障,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乡村网络基础设施。
4G/5G 移动网络、光纤网络、卫星等网络基础设施承载信息流、数据流在城乡间的高效流通,为“三农”转型发展提供数字底座。通信网络为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采集提供高速、精确、及时和广泛的传输通道,是农业物联网的基础承载平台。利用通信网络,农业物联网可实现传感数据的传输、存储、查询、分析、挖掘,为广域海量物联网节点感知数据提供存储和计算的云平台,可将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农业生产过程,从而实现精准农业、智慧农业。
二是乡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
乡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是指位于农村地区,向农村居民提供政务、生产、生活等领域便捷化智慧化信息服务的各类村级服务站点和设施,如村级政务服务代办站(点)、益农信息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等。数字乡村不是只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要线上线下结合发展,这些站点和设施就是线上和线下的重要结合点,承载着业务代办、培训、咨询、揽收、发货等多种面对面的服务功能,发挥着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作用。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关系到农业新业态能否深入发展,关系到各类公共服务能否顺畅提供,与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三是乡村公路、物流、水利、电网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
融合基础设施是传统基础设施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转型升级而形成的新基础设施形态,包括了两大类:一类是智能化传统基础设施形态,仍以提供原来功能为主,围绕数据处理提供新的功能和服务,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另一类是数字世界的传统基础设施新形态,例如数字孪生体等。乡村智慧公路、智慧物流、智慧水利、智慧电网等融合基础设施,承载着绝大部分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活动,为智慧农业生产、农村电商、数字化生活等数字乡村关键应用场景提供基础,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把握我国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乡村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信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随着“宽带中国”战略深入实施和电信普遍服务试点的逐步深入,我国农村宽带网络覆盖率快速提升,乡村广播电视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截至 2021 年 11 月,现有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打通了农村接入数字经济时代的“信息大动脉”。农村光纤平均下载速率超过 100Mbps,农村和偏远地区通信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截至 2021 年 6 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接近 3 亿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 59.2%。
乡村信息服务站点广泛布局,服务功能和范围不断拓展。
“互联网+政务服务”向村镇一级延伸,各地加快建设村级政务服务站,提供高频服务事项的村级初审和代办,农村居民足不出村即可办理社保、公积金、优抚、就业创业、医疗保障、法律服务、帮困服务等涉农事务。益农信息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等基层服务站点加快普及,为农村居民提供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等服务内容。截至 2021 年 11 月底,全国共建成运营益农信息社 46.7 万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 14.8 万个。
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启动实施,新技术新应用不断丰富。
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逐步应用于乡村公路、物流、电网、水利等领域,乡村融合基础设施初具雏形。全国农村公路基础属性和电子地图数据库建设完成,多地试点探索农村公路建、管、养、运管理信息化建设。乡村智慧物流设施更加完善,农村冷链物流设施逐步建立,乡村无人机投递示范区建设广泛开展。全国水利一张图正式发布,水利信息基础设施能力不断提档升级。
总体来看,我国乡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数字鸿沟”大幅缩小,但仍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
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东中西部的网络覆盖水平和服务质量还有差距,偏远地区、自然村存在覆盖盲点,服务应用质量有待提升。
二是
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缺乏统筹。全国范围内发展不均衡,一些省份的村级服务站点还不健全,另一些省份已经存在信息服务站点重复建设的问题。一些站点和设施的功能不够完善,用户使用的活跃度有待提升,设施设备的利用率不高。
三是
乡村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进展缓慢,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潜能尚未充分释放。
三、深入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优化升级
为了破解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夯实数字乡村建设的数字底座,未来几年应聚焦以下几个方面积极落实《行动计划》部署。
一是有序推进农村地区的“双千兆”建设。
《行动计划》提出“逐步推动 5G 和千兆光纤网络向有条件、有需求的乡村延伸”。农村地区要坚持网络适用原则,不能一味追求高速率、高带宽,应从农业农村产业的实际业务需求出发建设网络基础设施。目前除了无人农场等试验性场景外,真正需要低时延、高带宽的情况还不多,大部分农业生产场景需要的是物美价廉的通信网络。因此,应倡导在不同的地区综合采用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接入方式,优先解决偏远地区和自然村的网络覆盖问题。
二是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农村地区网络建设成本高、业务量小、维护难度大。要深化行业内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集约建设,持续开展铁塔、杆路、管道及配套设施的共建共享,有效降低电信运营企业的网络建设成本和运营压力。扩大共建共享范围,推动路灯杆、公共监控杆、电力塔等社会公共资源的开放共享,提升跨行业共建共享水平,充分保障农村通信站址资源需求,保障农村通信网络的持续服务能力。
三是加大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和资源整合力度。
要有序推进农村各类信息服务站点的整合共建,推广“多站合一、一站多用”模式,让老百姓享受到“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的服务体验。要全面梳理当前农村地区各类站点资源的站址、人员、系统、功能的现状,分析站点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农村居民获取服务便捷、高效为出发点,对各类信息服务站的站址、人员、系统、功能进行统筹整合,对于一些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的站点进行整合撤并。另一方面,要打通已有分散建设的涉农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让涉农数据能够统一归集、全面整合、相互印证、深度应用,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充分释放数据红利。
四是“急用先行”实施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
农村地区的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宜采用循序渐进方式,前期应把重点放在公路、物流、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升级上,为智慧农村公路、电子商务和智慧环保等应用场景打好数字化基础。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升级还需要注意集约建设,加强数据资源的互通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和形成新的数据孤岛。
五是保障数字基础设施安全可靠。
将安全发展贯穿于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过程,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确保基础设施安全稳定运行。加强农村偏远基站、光纤网络线路的巡检维护,保证网络可用性,在发生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时要确保网络畅通。强化数字基础设施的安保工作,打击盗窃破坏电信和广播电视设施的违法行为。落实好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制度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确保网络安全。
文章来源|“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
(ID:cacweixin)
编辑|段文秀
审核、责编|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