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首页
关于我们
院长寄语
院情介绍
组织架构
管理团队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热点要闻
专家观点
合作交流
研究动态
数字产业观察
产业研究
研究队伍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高峰论坛
产业委员会(原顾问委员会)年度会议
数字经济系列沙龙
数字空间系列沙龙
20人论坛
其它
合作伙伴
捐赠单位
人才培养
数据资产管理高级研修班
加入我们
全职招聘
实习生招聘
站内搜索
热点要闻
专家观点
合作交流
研究动态
数字产业观察
< 返回列表
《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提出鼓励各单位设立首席数据官
2022-11-28
11 月 25 日上午,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2023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针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三要素”,即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和信息技术,条例规定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等的建设要求,规定了数据汇聚、利用、开放、交易等规则。针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两条路”,即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条例规定了数字产业化的技术、产业方向和企业发展目标,列举了数字化转型提升的产业领域及推动措施,还专章规定了具有北京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并对强化数字安全、弥合“信息鸿沟”等进行了制度设计。
关键词:开放共享
建立统一管理的公共数据目录
条例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底座,对“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两大支撑要素进行了明确的制度设计。
完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息闸门”开放。条例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规定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上发力,对传统的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投资建设。
为解决数字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信息烟囱”“数据孤岛”等问题,条例提出,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探索建立数据要素收益分配机制,推动数据要素有效流动。回应“数据共享”需求,条例设计了统一管理的“公共数据目录”和共享机制,推动公共数据和相关业务系统互联互通。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
最大限度鼓励创新活动开展
如何提升数字产业质量和规模,如何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条例逐一进行了制度设计。
在数字产业化方面,条例回应“两区”建设要求,突出强调“建设数字产业园区”,规定,支持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和创新基地,推动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推动数字产业向园区聚集,培育数字产业集群。同时,抓住机遇、抢占“蓝海”,条例鼓励数字经济业态创新,支持远程办公等在线服务和产品的优化升级,鼓励个人利用电子商务、社交软件等新型平台就业创业,培育推广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公交、无人配送机器人等新业态,支持互联网医院发展,鼓励提供在线问诊、远程会诊、机器人手术、智慧药房等新型医疗服务。
产业数字化方面,条例突出推动国企、中小企业、工业、金融、商贸、农业和有关内容数字化,鼓励相关部门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链条化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如建设智能工厂、丰富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推动老字号数字化推广、开发智慧博物馆智慧体育馆等。
此外,“智慧城市建设”独立成章是条例的一大特色。围绕优政、惠民、兴业、安全的目标,条例提出推进数字政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各级决策“一网慧治”等建设,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安全保障
完善困难群体的数字化服务保障措施
数字时代,机遇与风险并存。条例严格规范数字经济监管,完善困难群体的数字化服务保障措施。
安全是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数据处理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公序良俗和科技伦理,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以及他人的合法权益。特别强调,平台企业不得利用数据、算法、流量、市场、资本优势,排除或者限制其他平台和应用独立运行,不得损害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不得对消费者实施不公平的差别待遇和选择限制。
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处理他人个人信息。开展数据处理活动,应当建立数据治理和合规运营制度,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鼓励各单位设立首席数据官。
原标题:《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促进型”立法护航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速智慧城市建设
来源|
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
编辑|段文秀
审核、责编|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