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空间赋能城市未来产业社区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城市更新是对城市存量空间进行优化改造的过程,其中城市产业空间的调整和升级是一个关键方面。
城市产业空间作为城市生产活动的集中地,在我国从早期的科技孵化器,到当前各种产业创新创业载体,一直是城市产业集聚和创新的主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产业空间承载的行业类型不断更迭,服务的功能需求日趋多元,不断孕育出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同时,城市更新的需求反过来也持续推动我国城市产业创新空间新形态的出现。
从 1987 年我国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诞生到现在,在城市创新产业空间方面,出现了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器、创业大街等多种形态。这些形态为我国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日益完善的支持引导。截至 2021 年底,全国共有众创空间 9026 家、科技企业孵化器 6227 家、加速器 880 余家以及国家高新区 173 家。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科技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不断融合,加快传统孵化器的产业化、生态化、数智化转型,布局建设适应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产业孵化平台成为大势所趋,创新产业空间成为城市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
纵观 40 年发展,我国城市创新产业空间发展的典型形态有:科技孵化器、科技产业园、创业大街等,近年的产业社区也逐渐成为城市创新产业布局的重要形态。
20 世纪 80 年代初,全国思想空前活跃,国家要求科技人员走出高墙深院去开展科技创新。1987 年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武汉东湖创业服务中心诞生,开启了我国科创孵化的新历史。这一阶段的创业孵化,开发主体更多以“二房东”的形式存在,通过为企业提供物理办公空间的方式获得收益,并不过多参与、协助企业创业发展。这一阶段的开发主体更像是“局外人”,作为我国创业孵化的基础阶段,为后续的服务深化奠定了基础。
1992 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推动科技产业园快速发展。在我国沿海地区新的一轮对外开放浪潮下,外资的引入使得产业园区资金要素的缺口逐渐缩小,技术引进成为园区成长发展的重点。科技产业园区以吸引技术密集型、创新型产业为主导,集中进行高技术、新技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新兴产业区域,其主要功能有孵化创业、研发创新、产业生产、总部经济、居住等,对应于主要功能科技园区内存在孵化器、研发中心、标准厂房、总部基地、公寓等多种物业形态。
随着全国创新创业的不断深化,2015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大力支持创新创业活动,一大批创业孵化器、创业大街兴起,并集聚了一批有想法、有技术的年轻创业者。
中关村创业大街是我国第一条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特色大街。街区全长 220 米,建筑面积 4.5 万平方米。中关村创业大街于 2014 年 6 月 12 日正式开街,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旨在构建全球创新创业生态圈,着力建设以产业创新和全球创新为特征的全球创新创业高地。在发展过程中,中关村创业大街逐渐形成了“科创空间+科创服务+科创生态”的发展格局,从科创街区出发,将业务延伸至科创服务和科创生态领域。当前,中关村创业大街正分阶段实现服务数字化,不断更新完善其服务产品和服务流程。
产业社区将成为我国城市产业聚集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形态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城市产业的集聚更注重以人为本的生产和生活的平衡,产业社区应运而生。产业社区是以产业发展为基础,配置有产业人群生活的各类居住、服务、休闲等设施,产业要素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集聚区的新型概念。
产业社区与产业园区的区别在于改变了传统产业园区把生产功能作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功能的发展方式,关注了产业形成的空间形态和产业人群的空间需求,体现了城市文化的人本导向,是未来城市产业空间发展的模式。
产业社区具有“产业”和“社区”的双重属性,产业聚集了大量就业人才,是社区形成的基础,而社区强化了创新人才的吸引力,通过搭建产业主体和就业人才的社群平台,打造生态、舒适的生活环境。
近年来,产业社区作为产城布局的创新空间模式,已成为探索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的新方向。各地针对产业社区发展也纷纷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例如《成都市产业功能区产业社区高品质公共服务标准配置指南(2020年版)》提出,把产业社区建设作为变革城市发展方式和市民生活方式的重要抓手,从 5 类 42 个项目明确产业社区建设指引;《洛阳市科技产业社区建设标准及支持政策》提出,对通过试点挂牌的科技产业社区,可以享受相关的政策补贴;《南京市关于促进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的实施方案(2021)》提出,到“十四五”末,规划工业用地规模控制在 300 平方公里,形成“产业园区-产业社区-零星工业地块”三级体系[1]。2021 年杭州市滨江区成立了浙江首个产业社区——物联网产业社区,首次尝试在“产业”和“社区”二者之间探索融合发展之路,构建了一个集产业服务、人才工作、生活、休闲等于一体的社会治理共同体[2]。
可以预见,在城市产业空间不断演进的过程中,追求产业创新发展和经济增长是最基本诉求,但是随着城市大型化的发展,产业空间亟需打破以往自上而下全域粗放式单一化的空间组织方式,从而推进精细化管理和利用。协调日益庞大的人和企业主体的“生产+生活”需求,需要优化更新空间,解决当前城市产业空间普遍存在的企业布局模式单调、从业者归属感不足、配套服务及设施分布不均等问题。
空间经济学家 Duranton 和 Puga 在城市产业集聚微观因素中总结了人、企业/产业、空间三者之间的匹配机制。产业社区以人为核心更好地保持了城市产业空间中生产和生活的平衡,促进人、产业和空间三者更加融合、高效的匹配。产业社区将成为我国城市产业聚集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形态。
进入数字时代,城市数字空间将是数字技术、城市社会关系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成为人类社会聚集的新空间形态,这也将为城市产业空间在人、企业/产业和空间三者的匹配机制带来新变化。
网络正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并不断聚集形成虚拟社会(Virtual Society)。虚拟社会中的人如同生活在同一座现实城市中一样,却以一种不同于传统城市生活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易、学习和成长,并在虚拟社会中形成新的文化、新的共同价值、新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这不仅带来新的生活方式,还带来工作方式的变革,从而催生出新的岗位需求和自由职业,比如数字技术人才和数字服务人才等。另一方面,机器人、虚拟人、数字人等也将成为城市的“新市民”,同样在城市数字空间里生活和工作。
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需要兼顾实体和数字两个市场,在实体市场上延续并创造新的实体消费,同时辅以在数字层面释放大量的数字消费,这种类型的企业我们把它称为社区型企业。社区型企业能够把分布于不同城市中的员工、合作伙伴、消费者等用数字社区的方式整合起来,并用社区的组织方式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产品、服务链接在一起[3]。
网络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渗透产生了数字空间,并推动人群不断聚集到数字空间。城市数字空间的内涵是人类在网络虚拟空间聚集、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是基于下一代数字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引导土地、资本、科技、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向线上集聚,构建和生产出的全新的城市生产、生活的公共空间。在这种新空间中,以数据要素驱动并形成新的数字生产力的有效配置,从而创造出大量的数字化新业态与新场景,并持续优化数字化生产关系,进而形成空间的再生产。这种空间的再生产带来了新的价值体系,一方面推动城市构建新型的社会网络,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数字化治理的新模式,极大地激发了群体智能,引领城市未来产业发展[4]。
人、产业、空间在数字时代的新变化,将带来三者匹配机制的变革,并推动城市产业高质量的集聚。
数字空间开创城市产业集聚的“数实融合”新阶段。
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更加复杂的创新生态、更加深刻的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城市产业布局要打开思路向数字空间拓展,推动数实融合,发挥下一代互联网群体智能优势,从人才、产业、服务全方位联动,强化资源共享与互联,注重环境与城市形象提升,积极应用数字技术及数字化新手段,打造新型产业空间体系。
传统城市产业空间的发展逻辑以拓展新场地、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为目的,聚焦于物理空间开发,用于发展城市商业、金融、文化、工厂、学校、居住等功能。数字空间的发展以数据要素为核心驱动,建立创意确权、场景驱动及数据要素流动的体系,通过存储、宽带、算力、算法及安全等保障机制,建立数字空间,数实融合将推动城市产业空间革命性重构,助推企业从生产要素到发展空间再到价值资产发生变革,吸引全球人才在城市开放创新生态中汇集,共同推动城市的未来产业发展。
数字空间为城市产业带来知识涌现和价值赋能。
数字空间是一个无物理边界的空间,也是一个开放创新的体系,打破了城市实体空间中地域、学科等的限制,让更大范围的人才有参与创新的自主性。城市数字空间的居民数量可能远远大于实体空间中的居民数,而这些“临时”居民通过贡献他们的智慧为城市创造大量新价值,比如他们可以成为城市的数字旅游者、当地企业的数字雇员、政府的数字顾问、研发机构的数字参与者等等。丰富多样的人才也为数字空间带来了知识的大量集聚,这种知识的集聚带来群体智能,并推动新知识的不断涌现。
数字空间和实体空间的紧密融合,将为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创建全新、增值、高效的新发展领域。数字空间是实体空间的映射,而在数字空间所产生的财富将反哺实体空间,为实体经济降本增效、创造新价值。同时数字空间会产生新的数字需求,并推动企业去开发新的数字产品和数字服务,这也将带来了更多的价值涌现。
在城市进入数实融合发展阶段,产业社区的建设也迎来新的发展。首先,数字人才将与传统园区运营团队融合创新,不仅为传统园区运营带来社区服务的新模式,也会推动数字要素驱动下园区内产业生态的优化升级。其次,轻资产的数字化运营将激活园区内土地等重资产的活力,跨区域跨领域的数字化运营能够形成数字空间的产业聚集新生态,发展出新的数字产业集群。最后,数字科技支撑的产业社区服务,将在城市更新、产业招商和人才吸引方面为城市空间发展带来新逻辑,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城市发展的新思路。
城市数字空间与实体空间的融合赋能产业社区的发展,不仅会孵化出产业的创新模式和社区服务新业态,也会带来产业集群的重构,并最终为城市发展带来新价值。
[1] 王师贤.东滩智库. 产业社区成为园区更新发展的重要模式[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3336443159968746&wfr=spider&for=pc
[2] 滨江区人民政府网站. 物联网产业社区,迎来“新成员”[EB/OL].http://www.hhtz.gov.cn/art/2021/7/13/art_1229439024_59029157.html
[3] 黄奇帆,朱岩,邵平.数字经济:内涵与路径[M],中信出版社,2022
[4] 朱岩,徐鹏.城市数字空间发展研究报告(2022)[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