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原创性的贡献,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习近平经济思想
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2023年9月“新质生产力”提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作了一系列的阐释,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习近平经济思想,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从理念到一系列内涵、方式方法都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形成了非常完善的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2022 年 7 月出版的《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总结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十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使得习近平经济思想更加完整、系统和丰富,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科技引领的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有三个催生条件
首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仍然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根本性任务。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根本的理论基石。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进步决定性且又最活跃、最革命性的要素力量。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是为什么如此重视新质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很重要的一个体现就是中国人均 GDP 不断跨越。由原来改革开放初 200 美元,到现在 12000 多美元,基本上进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我国也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用一句话来概括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就是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也就是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就高度重视工业化,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就提出来要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工业化放在首位,工业化就是第一阶段的现代化。与改革开放同步进入工业化进程起步阶段的那些国家相比,如印度,改革开放初印度比我国人均 GDP 还高,现在不管是人均还是总量,我国都是印度的 5 倍以上。非洲当时人均程度更高,现在印度和非洲都只有人均 GDP2000 美元的水平。如果把工业化划分为五个阶段,我国在这个基础上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同时我国进一步提出到 2035 年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同步,可见实现新型工业化就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工业化就是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当然,尽管我国目前经济总量已经成为第二,但如果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那么高质量发展也根本无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都无从谈起,这是基本的时代背景。
其次,新质生产力的“新质”,就是紧紧把握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加持赋能生产力三要素这个基本的理念、基本的特征。
为什么要提出新质生产力?为什么前面加一个“新质”?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看到了科技革命新的特征、新的浪潮,对生产力带来新的变化,对生产力质的提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就是生产力学说,与马克思以前的生产力概念相比就是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开了。马克思曾经指出生产力也包括科学,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所以生产力组成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就是科学技术。科技可以渗透到生产力三要素当中,加持三要素,使得三要素的性能进一步提升。
习近平经济思想中一直把科技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断反复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讲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我们研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候也在看,标志是以通用目的技术为引领的科技群体突破,主导技术群体的确立。当时讲新一轮科技革命讲的是“大智移物云”,就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后来加上区块链、元宇宙。这里面涉及的数据、算力、算法,就是人工智能的基本要素。人工智能的突起,就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巨大发展,使得以算力、算法为支撑的人工智能真正的爆发。其实人工智能提了很多年了,而且有不同的路径,一开始模拟人脑规律,还有靠数据迭代,现在看来数据迭代这个路径使得人工智能进一步往前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就是靠大数据和算法,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中间是黑箱,里面可能有多个步骤,输入、输出数据算法在里面是怎么迭代的,连设计的人都不知道,生成式人工智能自己生成出一系列不存在的东西,这是人类社会自然界从来没有的,跟以前不一样。所以现在很多人认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奇点很快就会到来,有人说最早 2026 年,有人说 2029 年,现在看来有些已经出现了苗头。人工智能的爆发体现了一个乘法效应,即生产力是科学技术乘上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科学技术产生乘法效应,由此加持所有产业、所有领域,使得工作关系、生活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讲新质生产力核心首先是科技的迅猛发展所催生的,这是今天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最后,产业的升级迭代是新质生产力提出的一个催生条件。
生产力的基本载体和基本承载结构就是产业,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就是要有引领性产业带着整个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如日本的雁阵理论就是通过主导产业、引领产业带着产业一轮一轮的升级。现在主导产业引领作用不断加强,而且迭代的速度、时间不断地缩短,原来电报、电话、汽车几十年才能成为普及性的产品,现在微信、智能手机一两年就成为了大众性产品,迭代速度极快。那么如何用新技术、颠覆性技术催生未来产业、战略新兴产业,这也是新质生产力特别强调的。产业经济学的核心就是产业组织。当前,产业组织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原来的宏观、微观经济学方法无法容纳、无法解释。在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以盈利为基础、盈利为核心的基础是不会改变的,只是盈利的模式更加复杂,盈利的链条更加曲折,新的要素组合更加复杂。这一系列结果都是科技催生的。
另外,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其背后也有中美博弈的问题,如果还按照原来设定的传统路线按部就班进行迭代升级,很难保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必须由新的颠覆性技术催生新的产业、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得整个产业结构发生迅速迭代,其中的逻辑性非常清楚,而且非常完善。
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已经得到了大量阐释,但仍有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进一步改革。
改革的方向就是市场经济的取向。现在有两句话: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也就是应该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条件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其核心就是市场经济发挥决定性作用条件下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是改革的方向。究其原因,新质生产力背后的催生要素按照传统的方法是没有办法去解决或者爆发形成的,科技迭代速度越来越快,靠部署规划已无法解决。现在的科技是需要涌现,催生过程和原来完全不一样,必须具备很好的市场经济基础,保持竞争的活力,才能在竞争中出现科技繁荣的景象,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二是进一步激发人的创造力。
劳动者永远是生产力三要素中的核心,起决定性作用。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基础设施、基础技术硬件来说都能实现。但其核心是人,核心的问题是人的创造力。中国是世界人力资源第一大国,如何激发人的能动性、发挥人的主动创造性,这是中国面临最大的问题。
三是坚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科技创新专门从原来的经济框架下拿出来,体现了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其核心是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国家创新体系中战略性科技力量、新型举国体制、国家实验室等的一系列布局,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在科技前沿上能够有更大的突破和更大的引领,是实现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紧迫议题。
四是要落实到产业层面。
新兴技术、颠覆性技术催生新的产业,如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也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什么一直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因为它们的引领作用、扩散能力非常强。在1996年的《1996—205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中我们就提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选择问题,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引领作用、经济拉动作用、扩散性进行了充分阐述。现在随着科技创新速度加快,主导产业的作用会越来越强。
五是坚持进一步开放。
封闭是没有意义的,当前“卡脖子”所带来的问题正在爆发,而且问题会越来越严峻。例如,将试卷交给 ChatGPT 去做,其得分远远高于学生的水平,同样的试卷交给国内大模型去做却得分很低。虽然国内应用场景最多、数据最全,但数据集不一样,用中文来问和用英文来问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训练出来的规则也不一样,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大。这个风险非常大。因此,如何跟上科技创新的潮流、引领前沿开放,非常棘手且具有挑战性,如何破解仍是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
引用本文:吕薇,金碚,李平,王蕴,任保平,张辉,盛朝迅,李开孟.以新促质,蓄势赋能——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形成机理及实现进路[J].技术经济,2024,43(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