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3 日上午,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专题论坛——2024产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本次论坛由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组委会主办,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承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中心支持。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岩受邀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产业互联网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旨演讲,朱岩对数据要素驱动下的产业互联网发展模式进行剖析,提出发展产业互联网的难点和关键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并指明在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产业互联网建设逻辑。

△ 活动现场
朱岩首先从产业互联网的三个特点讲起,他认为产业互联网是以信用为核心、以激活数据要素为基本职能,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本目标。新质生产力对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需要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敢于变革商业模式,比如公交企业是否可以考虑不收公交费?通过公交车和公交路线沿线的店铺建立链接,盘活周边商业,让公交企业变成流量分配系统,而不单单是出行系统,通过导流进而获得每个商铺的回报,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入思考的问题。

△ 朱岩主旨演讲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首先需要在产业体系内而不单单是企业内部应用具有革命性突破的创新性技术;其次是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这可以带来新的价值增长点;此外,需要完成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具体到企业内部,需要把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进行优化组合跃升。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产业互联网提出的要求是网络化,但网络化的优势在产业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提出了两个主要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到 2025 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这一个格局的形成不单单需要技术的变革,更需要生产关系的变革,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需要构建“横向打通、纵向贯通”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样才能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能激活数据市场。中国在宏观生产关系布局上处于全球领先位置,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政务大数据平台等举措对激活数据要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具体到企业层面,大部分企业仍聚焦在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或数字化转型上,导致难以形成产业链、产业生态级别的横向打通和纵向贯通,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重点便是要重塑利益格局。第二个目标是“到 2035 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是中国数字化发展水平能够进入世界前列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中国可以不止在经济层面获得收益,在政务、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层面都可以创造价值,全面赋能社会发展,形成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数据要素驱动下的产业互联网发展模式中,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建立尤为重要,我国制定并实施了“数据二十条”来推进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和开发应用工作。“数据二十条”中涉及了确权授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治理等方面,目前尚未涉及到定价问题。数据的定价是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和数据治理方面的难题,如果以产业互联网思维建立场外交易为主、场内交易为辅的交易模式并以此对数据产品进行定价考量,可能会给数据的定价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今年一季度,我国共有 24 家上市公司披露数据资产入表,其中真正完成数据资产入表企业 19 家,虽然数据资产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数据资产管理是数据要素市场建立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能成为资产,但做好数据资产的管理是下一阶段企业提升价值的重要战略方向,应当得到高度关注。我国 2023 年 12 月 31 日颁布的《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内容体现了企业数据治理制度的基本内涵,可以作为企业提升数据资产管理能力的重要依据。
朱岩提出了数字经济的四因素模型,并重点对技术基础设施代表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设施代表的生产关系进行介绍。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目标应当是构建“数字生产服务+商业模式+数字金融服务”的数字化生态。
发展产业互联网的难点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未来产业互联网发展需要的生产关系应具备数据透明、全员可信、身份对等的三种特点,这也是打造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坚实基础。
朱岩将打造产业互联网的基础逻辑总结为“技术+制度+奖惩机制”的结合,基于此构建信用社会的新规则。产业互联网是数实融合的发展模式,实体空间中人群的行为特征是树状结构,数字空间中人群的行为特征是网状结构,人群变化后的商业模式可以带来多边市场效应,核心企业可以将产业生态内的合作伙伴以多种方式链接在一起,这也是产业互联网的魅力所在。
发言最后,朱岩表示,相信在各位专家学者、企业家朋友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能够打造出领先全球的产业互联网新生态,用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