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产业互联网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
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目前,我国产业互联网发展还存在较多问题难点,数字时代亟需加快培育产业互联网新质生产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空前,建设数字中国成为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 年)》数据显示,数字中国赋能效应更加凸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10% 左右;平台经济的作用不断增强,商务部重点监测平台交易额全年增幅达到 30%。《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 年)》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 53.9 万亿元。党中央提出的加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举措,为我国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增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等做出新的部署。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将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平台经济是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对促进创新创业、推动产业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度调整。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主要的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实现价值增长,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随着消费互联网发展逐渐进入成熟阶段以及持续的消费升级,数字经济正在从以流量为核心的消费互联网向以信用为核心的产业互联网提档升级,发展产业互联网正成为中国数字经济的关键抓手,以信用为基础的产业互联网将成为我国发展数字经济的主战场,也是我国整合全球产业链的重要机会。
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是新型基础设施中融合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需求侧看,消费互联网已经全面重塑了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创造了很多新的消费内容和消费模式,既充分满足了个人消费体验,也助推了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和流通,涌现了阿里、腾讯、京东、拼多多等一批世界知名互联网企业。需求侧的发展正在不断推动产业供给侧改革,目前我国产业互联网发展还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难点:
一是我国产业布局有待优化、机制有待健全。我国部分关键产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分布过于集中,一些地区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匹配不足,地区间产业同质化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仍然突出。同时,市场化多元化流通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资源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生态保护地和受益地之间流通机制不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缺乏有效途径,产业转移、园区共建等跨区域合作缺乏有效机制。
二是“重生产轻流通、重制造轻服务”。我国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重生产轻流通、重制造轻服务”,“软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实现大范围的供需匹配,需要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打破区域间产品和要素流动的藩篱;部分区域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跨区域通道规划建设缺乏统筹,对外辐射大通道仍不健全;产业信用体系不健全,需加快建设重要产品追溯体系,降低流通环节中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三是实体空间和市场相对完善,数字空间和市场亟需发展。数字时代需要兼顾实体和数字两个空间和两个市场。我国是目前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但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还没有实现较好融合,数实融合需要实体产业与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深度融合,用数字思维引领实体产业的创新发展,分三个层次打造数字基础设施、数据开发与交易平台、各实体产业优化与创新模式,进而将数字技术融入到各实体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当中。目前我国数据资源化、资产化和资本化还存在较多疑虑和困惑,“数实融合”与“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是当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两大课题。
四是消费互联网领先,产业互联网发展滞后。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消费领域较强,产业领域滞后;货物贸易领先,服务贸易落后。”我国产业升级已经滞后于消费升级,低端去产能、去库存及中高端降成本、补短板是目前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产业互联网主要面向行业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不仅需要数字技术推动,还涉及产业生态中的价值链重塑以及大量的组织变革;但目前产业交易信息不对称、流通通道不畅、产品资产不可控现象较为普遍,产业信用体系缺失,市场资源没有精准配置,缺乏生产服务性产业。
产业互联网是数字时代的新质生产力,以交易订单为纽带,以业务链重构为基础,以供应商固化为核心,以数据连接为载体,以供需链连接为导向,以资金保障为动力,以价值链增长为目标,通过交易的精准匹配助推市场价格发现、灵活定价和产销平衡,引导生产性服务提高产品经济价值,优化产业链的资源配置,交易链、业务链、供应链、数据链、供需链、资金链和价值链“七链”协同形成交易、物流、金融和数据四者之间的交互,以“连接、协同、融合、共商、共赢、赋能”为原则,创新“交易+物流+金融+数据”的产业互联网新模式,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数据开发与交易平台、物流生产性服务等产业基础设施,搭建基于实际业务交易的全链路、全流程、全覆盖的闭环数据场景,打造产业交易信用体系,优化并制定产业标准规范,实现区域产业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步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数字时代,加快培育产业互联网新质生产力将有力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搭建或引入交易平台实现跨区域供需精准匹配,发展生产性服务产业实现价值增长。
一是要系统梳理区域重点产业资源,通过搭建或引入交易平台开展生产服务型贸易,实现区域优质资源与下游客户刚需之间的精准匹配。二是通过交易的精准匹配助推市场价格发现、灵活定价和产销平衡,为供给端和需求端建立一个完整的连接。三是通过深度加工和精选匹配提高性价比,挖掘和提升原材料或产品本身的价值,引导生产性服务提高产品经济价值,寻找并确立以生产服务性产业(加工、运输、仓储、新能源、商贸等产业)为新增长点。四是供给端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要满足需求端的要求,需求端要准确地反映对产品或服务的诉求,真正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包括产品指标、运抵时间、稳定交付等,在该链条中要始终保持货物属性和诉求的不变性,线上要准确反映供需匹配,线下要保证按需交付。
建立产业链各环节要素的有效连接,搭建基于真实业务交易的全链路、全流程、全覆盖的闭环系统和数据场景。
一是要深度解析区域产业流通现状及痛点,基于真实业务交易需要,优化重构“多式联运+生产性服务”新业务流程,优化调整业务流程要素之间的作业环节,形成“集结+加工+仓储+运输+分拨+配送”基本业务链条。二是在重构业务流程的过程中,确定各环节相对应的服务提供商,并明确上下游供应商之间的连接关系,进一步确定责任主体和服务的一致性,通过建立上下游供应商之间的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条,搭建一个基于实际业务交易的全链路、全流程、全覆盖的闭环系统。三是以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为支点,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从海量数据中采集各要素的关联数据,通过归类、分析和筛选形成高质量数据,将沉淀的数据变成有价值的数据,通过算法形成高价值数据辅助运营决策,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建立数据典型应用场景,探索IPFS+区块链架构下的新型数据确权、定价和交易。
“七链”协同融合实现资产穿透和交易验真,打造产业交易信用体系。
一是要通过物流供应链体系的重塑,把零散碎片的物流资源进行有效的连接,并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的链条,相互之间通过契约和作业指令进行传导,保证作业的连续性、协同性、可控性和安全性。二是借助物联网布点、企业系统无缝直连、第三方交易平台数据自动采集等多维手段,通过一个整体的有效交互和数据之间的闭环传导,利用时空定位、跟踪溯源、轨迹可视、交叉校验的方法,形成对实体货物全数字化、透明化和可视化的有效控制,在数量、品质、种类、时间、装运、到达、交付等方面实现全程可控,解决实体货物在流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实现资产穿透和交易验真,为实体货物权属的转移、价值的交换提供可信的依据。三是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驱动期现货交易、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等数据全流程上链,建立产业交易信用体系,在“主体信用+交易信用”的保证下,完成金融机构的风控管理流程,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了金融机构对产业互联网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看不穿、看不透、不信任的问题。四是开展以账单、仓单、运单为核心的“区块链+产业金融”创新,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资金的结算支付,为产业链上的各要素各环节主体提供精准有效的金融赋能和资金支持。
“七链”协同融合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一是要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提高产品经济价值,优化产业链的资源配置,寻找并确立以生产服务性产业(加工、运输、仓储、新能源、商贸等产业)为新增长点,盘活存量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产品价值,引入重点实验室开展深加工产品精准供给,盘活园区、公路、仓储、加工存量资源,大力发展深加工、贸易、信创、新能源和后市场等产业,延伸产业链实现价值增长。二是从供给端到需求端,提供集结、加工、仓储、装卸、运输、分拨、配送、金融、贸易和数字化等一体化生产服务型物流服务,发展生产服务型产业集群,培育生产服务型龙头物流企业。三是确立集约化、规模化的原材料或产品集聚模式,形成规模化的储量,为满足物流集中发运需求、运输能力的充分利用和货流组织提供有力的货源保障。四是集合物流产业各要素,融合各物流业态,搭建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落地“公转铁”措施,鼓励发展新能源车运输替代,构建以物流枢纽为核心,三级配送网络为渠道,铁、公、水、空、邮相互关联的、彼此协同的立体综合物流体系。五是打造产业交易信用体系,实现资产穿透和交易验真,有效降低产业交易风险,降低产业链上的各要素各环节主体的金融成本。六是对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和匹配,降低整个链条的综合成本,提升整体价值链的价值水平。
数字经济时代,加快发展产业互联网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数字技术推动,还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做好顶层设计,搭建或引入交易平台发展生产服务型贸易,引导生产性服务提高产品经济价值,优化重构业务流程,搭建基于实际业务交易的全链路、全流程、全覆盖的闭环系统和数据场景,创新“交易+物流+金融+数据”商业模式,实现区域从单一资源输出型向生产服务型的转变,打造“产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做优做强做大区域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集结周边资源大力发展生产服务性物流产业,连接其他国家物流枢纽,推动区域产业之间的协同、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价值的增长,实现步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助力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新华社. 2022-12-16.
[2].新华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EB/OL]. 2023-02-27.
[3].新华社.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 2024-07-21.
[4].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EB/OL]. 2023-05-23.
[5].贝壳财经. 邬贺铨:发展数字经济,需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 [EB/OL]. 2021-08-05.
[6].黄奇帆,朱岩,邵平. 数字经济:内涵与路径书[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22.
[7].金壮龙. 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 人民日报[N]. 2024-05-20.
[8].黄奇帆. 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 [M].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