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赵易凡 罗培 关瑞玲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能源发展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而应对这些挑战的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在新能源谱系中,氢能以其资源丰富、绿色高效、应用广泛等独特优势,被确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尽管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助力氢能产业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充分,氢能产业尚未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发展,相关政策体系也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基于此,本文将分析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形势及面临的主要挑战,并结合数字化发展新机遇给出三条建议,以期为推动氢能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思路和方法。
作为能源消费大国,中国正积极应对能源转型的挑战,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氢能发展,涵盖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推广等,旨在为其快速发展提供保障。然而,尽管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氢能产业仍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发展。综合研判,我国目前氢能产业未能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发展,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标准体系不够健全,管理部门尚未明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其中,燃料电池技术相关标准基本健全,但氢能技术标准存在较多薄弱环节。例如,我国氢气制取碳排放标准、车载储氢瓶组标准、液氢民用标准、氢安全等方面的标准仍然薄弱,氢气品质及储运技术标准较少。同时,我国可再生能源制氢、工业用绿氢等领域发展较快,但相关技术工艺、装置设备及生产运营等环节标准亟须完善。此外,我国氢能产业管理部门尚不明确,工作推进机制尚未形成,氢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安全、标准、项目核准、加氢站审批等问题难以实现根本性突破。截至 2024 年 6 月底,我国加氢站建设进度滞后,实际建成仅 426 座,远低于规划的至 2025 年建成约 1000 座的目标。
[1]
这一滞后不仅影响了氢能基础设施的完善,还导致用能企业面临缺少廉价氢源等一系列问题。
第二,氢能技术领域仍然存在瓶颈,产业链数据未打通,工程化验证数据不足。
目前,氢能技术迭代较慢,基础材料及核心部件尚未实现完全国产化,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工程化验证不足。在氢能产业链关键材料产业化进程中,工程化验证是连接研发与实际应用的关键环节,它在测试技术的同时,还能确保技术在实际工况下的可行性,优化了产品设计,助力行业标准制定,并降低市场风险。然而,当前氢能产业链在上下游缺少工程化验证数据,验证体系也不够完善,这是由于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很多新技术、新材料尚未经过充分的工程化验证。
[2]
为加速技术进步与成本降低,必须构建畅通的数据反馈机制,确保上游研发数据能够高效传递至下游,同时下游测试数据也能及时反馈给上游。若此循环不畅,技术迭代将受阻,研发成本亦难以有效降低。
第三,经济性是影响氢能产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成本高导致的产品经济性不足对氢能技术商业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约为 20 到 40 元每千克,高出化工能源 2 到 4 倍,加氢站车用氢气售价 30 到 80 元每千克,相比其他燃料缺乏竞争力。
[3]
尽管燃料电池生产成本已大幅下降,但与传统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相比,当前燃料电池汽车售价依然偏高,主因是质子交换膜、碳纸、催化剂等国产化不足,对外依存度高。同时,加氢站建设审批难、投入运营的燃料电池汽车数量少也导致加氢站建设成本高,进一步拉升了运营及加注成本。
在数字化机遇中探索实践路径,面向数字空间与实体空间,打造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集群
数字化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优化决策和实时监控能力,为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有助于解决氢能产业在制、储、运、加、用等各个环节面临的问题。
(一)数字化与氢能产业深度融合,为大规模部署提供解决方案
要充分发挥氢能和数字化融合的潜力,需打破数据孤岛,实现跨部门和行业的合作。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愈发成熟,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优化氢气的生产、储存和分配流程,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同时,数字化管理手段可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的发电不稳定性问题,确保绿色氢气的稳定供应,并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在监控和维护方面,数字化技术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数字孪生方案模拟生产过程,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安全问题,提高氢气生产过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最后,在应用环节,构建氢能数据产业平台,通过实时监控、数据分析,以及智能化运营和管理手段,支持碳资产管理并促进产业生态的构建。
(二)面向实体与数字空间,打造氢能产业集群
氢能产业发展,需面向实体和数字两个空间,打造氢能产业集群,推进建圈强链,整合产业链资源。实体空间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等物质基础和应用场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及全链条产业发展;数字空间则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跨界融合和确保氢能供应稳定。
氢能产业集群化发展能够显著降低成本,促进技术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优化资源利用,享受政策支持,加快市场应用推广,并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是推动氢能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路径。利用数字产业集群的共享资源、协同创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优势,为集群内外的企业和机构创造产业联动效应,从而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深度融合,推动集群内企业向产业高端迈进。
第一,数据驱动,搭建数据平台,引领产业发展
建设氢能大数据平台,牢抓产业链数据。氢能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聚焦于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应用,通过实时监控,精准识别产业链各环节中的潜在安全隐患,并通过智能化管理手段及时应对。
在制氢环节,平台应实时进行生产安全监控,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与安全,同时精确跟踪氢能产量,为生产调度提供有力支持;在运输环节,平台通过跟踪车辆运输状态及氢燃料剩余量,保障运输安全并优化运输路径。在加氢站管理端,平台应实时监控加氢站的运营情况及氢气储备量,实现智能化监管和氢源的科学调配;在车辆管理端,平台能够实时定位燃料电池车辆,提升车辆运营效率和安全性。氢能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通过对氢能源制储运加用全链的安全监管,为氢能产业的稳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了氢能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第二,坚持科技引领,建立科技创新中心
设立科技创新中心,汇聚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资源,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合力。以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为目标,建成围绕氢能源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高端化工装备制造在内的氢能全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化、规模化效应,进而推动区域效益最大化。在打造全产业链过程中,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做到产业链条完善,集约化程度高,专业分工明确,夯实产业集群发展的根基,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大力支持自主研发和应用,针对关键技术瓶颈,实施精准突破。加强氢能产业科研平台建设,聚焦电解水制氢、氢气纯化、检测、加油加气站改造等关键环节,开展深入的技术研发。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创建科技创新中心,重点攻克加氢站压力升级、燃料电池电源管理、热电联供系统能量管理、高压储氢材料研发及制造、液态储氢技术等核心技术和装备,确保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坚守创新策源、技术先行的原则,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企业的创新潜能。集中优势资源,攻坚克难,力求在氢能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结合。同时,积极整合各类科技创新资源,构建“软硬结合、以龙头企业创新为平台、新型技术和示范孵化为支撑”的综合性创新体系,为氢能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第三,完善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打造试点案例,助力产业可持续发展
建议结合地方产业优势,充分利用地方科技创新资源,明确以“风光氢储用”一体化为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氢能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方面的引领作用,通过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加速氢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依托氢能产业园,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氢能应用试点案例,确保安全高效、绿色低碳,从而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国加氢站建设新趋势:建大站!1吨以上的加氢站已有4成[EB/OL]. 2024-07-05[2024-07-08]. https://news.bjx.com.cn/html/20240705/1387191.shtml.
[2]林典驰. 氢能多路径降本“破局”产业化难题 上下游缺少工程化验证数据待解[EB/OL]. 2024-06-06[2024-07-10]. 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406063098115484.html.
[3]任大明. 氢能产业迎来发展热潮,如何规模化应用仍待解[EB/OL]. 2024-07-08[2024-07-0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4015129638600160&wfr=spider&for=pc.
责编|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