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化赋能体育赛事与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
文/朱颖乐(实习生) 毛藇和(实习生) 徐鹏
体育赛事,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因其独特的互动性、参与感而备受瞩目。历经时代的变迁,体育赛事早已不是简单的竞技较量,更是精神和文化的传递。热情、激情、团结、勇敢等各种元素共同构筑了体育赛事的丰富文化内涵。在世界各地,从夏季到冬季,从室内到户外,各类体育赛事层出不穷,给观众带来了一场接一场的视觉盛宴。在城市旅游发展进程中,体育赛事一直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带动游客增长、促进旅游消费、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对城市旅游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技术进步,观众和参与者对体育赛事的需求日益成熟和多元化,对赛事的观赏性和参与度要求越来越高,对赛事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体育赛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体育组织如何通过提升赛事品质、优化观赛体验、拓展观众基础、有效开展营销、塑造品牌形象等不断提升竞争力,更好地与城市旅游融合保持其吸引力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我国作为体育强国,体育产业规模巨大,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依旧展现出了稳健的增长势头。体育产业规模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如图 1 所示,从 2018 年的 26579 亿元到 2022 年的 33008 亿元,增长幅度达到了 24.18%,充分证明了中国体育产业的韧性与潜力。2014 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即到 2025 年,我国要实现体育产业产值达到 5 万亿元的规模,体育赛事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未来的发展潜力显得尤为广阔。如表 1 所示,根据 2022 年全国体育产业状况统计分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在体育产业中总产量达到 388 亿元,增长速度达到了 11.7%,展现出体育赛事产业蓬勃的发展动力。体育赛事的迅猛发展,不仅为城市带来了旅游的繁荣,也为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体育赛事的高速发展推动其成为城市发展旅游、拉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 图1 2018—2022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
尽管我国体育赛事拥有不可小觑的发展前景,但是与其他体育赛事产业发展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一些关键领域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而言,在体育产业结构上,我国体育赛事在整体产业结构中仅占比 1.2%,相比之下,美国职业体育赛事则占到了 18.6%。这一数据对比说明我国体育产业仍然以传统的体育产品制造业为主,体育赛事等业态的驱动作用仍然有待提升。
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体育赛事与城市文旅业态融合在国内外都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的体育赛事与城市旅游融合发展呈现出积极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在体育赛事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体育赛事的组织建设、市场开发、筹备执行等关键环节的协同合作仍显不足。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在资源整合、政策制定、市场推广等方面存在协调难题。体育赛事在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常面临着“体育人不懂旅游,旅游人不懂体育”的难解困境。
体育旅游项目呈现出同质化现象,许多体育旅游目的地提供的活动和服务趋于雷同,如常见的马拉松、骑行、水上运动等,缺乏对地域特色和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与融合。目前体育赛事的产品也多以公共产品为导向,未能充分发掘体育旅游的内涵和价值,实现体育和旅游的深度交融。
体育赛事旅游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更偏重于赛事本身的举办,而忽视了赛事对城市旅游的赋能作用。赛事场馆资源未能充分转化为城市旅游资源,体育赛事和旅游对城市发展的双重驱动未能充分展现。
赛事供给方往往更加考虑政府、企业的需求,未能提供消费者喜闻乐见的赛事产品,忽视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市场反馈,体育赛事旅游产品在供需双方的沟通和对接上存在失衡[1]。
近年来,体育赛事在与城市文旅融合方面有很多创新探索。例如,“云跑·中国”通过搭建全景全息云端 3D 场景,成功地打造了线上马拉松赛事,展现了体育赛事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
“云跑·中国”是一个全国性的线上跑步赛事,通过数字化手段吸引了大量跑步爱好者参与。赛事组织者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赛事的组织和宣传,减少了传统线下宣传的时间和成本。利用云平台,赛事信息发布、报名流程、成绩记录等环节均能在线上高效完成,显著提升了赛事的组织效率和参与者的体验。
在供给方面,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创造在元宇宙中的跑步、骑行、步行、滑雪等多种类型的沉浸式线上体育运动场景,用户能够多视角、多角度、多人互动地沉浸在虚拟场景中,在元宇宙中实现体育活动的全新体验。
在需求方面,它将运动和真实场景相结合,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用户居家运动也能感受全国各地的壮丽风景,这种创新模式减少了天气、时间、地点等因素对用户运动积极性的不利影响,让运动变得更加轻松的同时,也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云跑·中国”独特的数字孪生运动场景开发了“非体育爱好者”的潜在用户市场,降低了路跑门槛,激活上班族等客群的运动热情。
在设施方面,赛事组织者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赛事的组织和宣传,减少了传统线下宣传的时间和成本。利用云平台,赛事信息、参赛报名、成绩记录等都可以在线上完成,极大提高了赛事的组织效率。
数字化技术为体育赛事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融合运用提高了体育赛事的组织和运营效率;VR、AR 等技术为虚拟体育赛事的实现创造条件;鹰眼技术实现多点位、实时动态影像捕捉,辅助赛事裁判判罚判分,提升赛事公平性[2];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平台给体育赛事组织提供了海量消费者数据,帮助体育组织精准把握市场动态和观众需求,为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数字化技术蓬勃发展下催生了数字治理,有效加强了产业部门内部沟通和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协同合作。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正推动着传统体育赛事组织模式的转型。通过数字化技术在体育赛事的筹备、运营、转播、形式等方面的全过程、全链条进行数据分析和实时监控,为赛事的合理规划、组织运营效率的提升以及观赛体验的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赛事规划方面,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赛事组织者可以更精准地进行资源配置。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深入分析,结合预测模型,组织者能对赛事需求进行合理预测,从而实现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赛事筹备方面,数字化技术如智能制造、物联网等,能够提升体育赛事的组织和运营效率。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的引入,使得赛事的筹备和执行变得更加高效。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赛事进度,及时作出应急反应,减少人为错误和延误。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实时监测运动员状态,对人员进行合理调度,降低运动员受伤的风险 。
在赛事转播方面,数字化技术如 VR、AR 等,可以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观赛体验。观众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体验到仿佛身临其境的赛事现场,增强观赛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杭州亚运会通过高清摄像机和 VR 相机等捕捉运动员不同角度的动作,使运动员的每个精彩瞬间都能被定格和 360 度回放,生成“子弹时间”特效,从而为观众提供多视角的观赛体验。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提升了观众的观赛满意度,也增强了赛事的吸引力。
在赛事体验形式方面,首先,通过数字平台和网络直播技术,观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观看赛事,同时实时参与投票、评论等互动环节;其次,通过 VR、AR 等技术实现元宇宙观赛,在虚拟空间中真实感受到现场赛事的氛围,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了更多的互动和参与机会。在美国棒球比赛中,MLB 虚拟球场功能创新性投入使用。球迷登陆后就能进入一个虚拟球场,完成导航、参与问答或者寻宝游戏、与其他人互动、观看赛事转播等操作,达到沉浸式观赛的效果。
在需求的创造方面,通过用户画像和行为分析,赛事组织者可以对消费者开展精准营销,从而将潜在市场需求转化为实际购买动机,进而实现商业价值的转化。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运营方可以向消费者推送相关的赛事信息,提高营销效果和用户参与度。贵州榕江“村超”在爆火之前就已经历过六次尝试,直到第七次才获得全网关注,其重要制胜武器是提出的“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3],鼓励大量村民化身“乡村主播”,通过直播带动了“村超”在网络上的讨论热度,有效拓宽了销售渠道。
在需求的发掘方面,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赛事组织者可以通过对用户搜索赛事的关键词、频率以及赛事衍生产品的购买记录等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识别和理解用户需求。
在需求的满足方面,利用数字化手段,赛事组织者可以对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例如,针对青少年群体,可以推出更具趣味性和互动性的赛事活动。北美职业冰球联盟(NHL)与 ESPN 电视台、迪士尼合作,通过 AI 合成、动作捕捉等新技术,将激烈的比赛转变为 3D 动画,让未成年观众喜爱的形象和体育产生联动。
在现代体育赛事领域,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正推动体育场馆向智能化转型。智慧场馆可以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场馆的安全状况和设施运行状态,提供更加安全和舒适的观赛环境。例如,美国赛事安检引入 Evolv Express 安检设备,使得赛事安检成本降低了 70%,而且检查速度比传统金属探测器快 10 倍,每个系统每小时可以高速筛查 3,600 人,大大提升了安检效率[4]。
利用智能穿戴设备和传感器,运动员和教练员可以实时监测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表现。这些数据可以用于训练和比赛的调整,提高运动员的表现和赛事的公平性。
通过建立智慧赛事平台,整合赛事信息、观众服务、数据分析等功能。通过该平台,观众可以轻松获取赛事信息、购买门票、参与互动等,从而提升了整体的观赛体验。新余市通过智慧体育大数据平台,汇集全市优质公共体育场馆、商业综合体、室内健身站点等体育消费场所信息,形成“体育健身一张图”,展示全市所有场馆信息、服务项目、收费标准、配套设施等情况,通过大数据平台的构建便利了居民获取体育信息的方式,大大提升居民体育活动参与度的同时也提升了场馆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率。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为体育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通过分析市场需求和资源配置,可以有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浙江省运用“浙里健身”收集体育场馆服务、体育赛事运营、体育健身休闲等海量数据,构建分析与展示的动态模型;梳理“体育产业大脑”一本账,打造可视化体育产业治理过程“一屏掌控”,推动体育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迈向现代化。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还促进了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通过跨界合作,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类信息数据的共享使得产业部门之间的需求得到有效对接。利用这种全渠道信息传播模式,以及实时监测项目进展的机制,能够使得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到项目的监督和管理中,从而提高了整个产业的透明度和参与度[5]。
数字化为体育赛事带来不同以往的高效信息传播和互动体验,不仅激发了城市旅游的新活力,更是显著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体育赛事数字化转型既为体育赛事高效转播创造条件,又为城市展现自身文化底蕴和城市形象提供了独特窗口。
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体育赛事的数字化转型将更加深入和广泛,为体育产业和城市旅游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价值。
[1]胡吉娟.全域旅游视域下我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发展的路径研究[C]//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陕西省学生体育协会.第二届陕西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十).云南师范大学体育院,2024:6.DOI:10.26914/c.cnkihy.2024.008924.
[2]邱金草,郑芳,陈鸯鸯.数字技术与我国职业体育的融合发展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21,43(02):34-38.
[3]欧文,张俊杰,王亮.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体育赛事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贵州“村BA”为例[C]//国际班迪联合会(FIB),国际体能协会(ISCA),中国班迪协会(CBF).2024年第二届国际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2024:5.DOI:10.26914/c.cnkihy.2024.000761.
[4]鲁志琴,戴俊.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体育产业数字治理体系构建逻辑与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4,43(02):110-116.
[5]吴彰忠,钟亚平,张立,等.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数字体育的使命与路向[J].体育科学,2023,43(06):3-12+20.DOI:10.16469/j.css.202306001.
编辑|裴雅璐(实习生)
审核|朱栩葶
责编|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