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数字信用体系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
构建数字信用体系有助于茶产业在数字化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农村三级信用体系在推动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应用及其价值,针对中国茶产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附加值偏低、机械化程度有限等,提出了运用数字化手段构建“四农”发展框架的创新思路。本研究建议构建农村三级信用系统,旨在通过破除信用瓶颈、创立可信赖的数据管理机制,克服茶产业在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一步详细阐述实施这一体系的路径与策略,力求借助数字技术全面推动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质量,并增强市场竞争力。农村三级信用体系不仅能够强化茶产业的信任机制,还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获取金融服务的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从而助力茶产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
关键词:数字信用体系;农村三级信用体系;数据管理机制;茶产业;数字化转型;品牌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茶为国饮,可堪细品。我国名茶众多,孕育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积淀了深厚的茶产业基础。茶产业作为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我国茶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产业结构初级,产品附加值低;生产方式较为传统,机械化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产品形态初级,市场竞争力不高;缺乏多元化发展模式,制约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等[1-2]。
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以数字化为抓手重塑“四农”(即农产品、农民、农村、农业)发展路径,旨在通过数字技术应用,推动茶产业的全面转型与升级;设计农村三级信用体系,消除在茶产业种植、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因信用缺失而带来的制约;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茶产业可信的数据管理机制,探索解决茶产业在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中的困境和挑战,以期为未来茶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茶产业在数字化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国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茶叶是中国向世界传递美美与共理念的重要载体。作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种植国,茶产业成为我国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据调查,目前我国涉茶从业人员约 7000 万人,消费群体 4.9 亿人,全国现有 18 个省份以茶叶为主要经济作物,有效带动 337 个县域乡村振兴发展。
以数字赋能茶产业转型升级,是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福建安溪、浙江杭州、安徽黄山、四川蒙顶山等各重点产茶区已经陆续通过茶山确权、采集、分析卫星遥感数据、茶青交易数据、茶叶流通数据等内容,构建茶产业数字系统,以数字化驱动茶产业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由此可见,以数据赋能“串点成线、聚沙成塔”,是我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3]。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一直以来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4]。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农业正逐步由传统耕作方式向现代化模式迈进。探讨农业问题的文献层出不穷,其中有些着重探讨“三农”问题,有些深入研究土地集约化流转,还有些则关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合理布局。然而,这些讨论普遍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这一体系的缺失,无疑对农业的持续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制约。
本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对数字化技术赋能及农村数字信用体系在茶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及价值进行细致梳理,揭示其潜在的巨大价值和独特优势,从而规范产业发展路径,优化政府管理手段,为茶产业从业者和产业管理者提供具体、可行的操作指南,推动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品质化发展。
我国农业发展以小规模分散的家庭作坊为主,生产方式传统,粗放经营现象普遍,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经营组织较少,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产业规范化程度低,难以实现现代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在小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户作为主体,风险抵御能力差,在金融领域,缺乏可作为贷款抵押的有价值资产,传统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意向农户提供贷款,导致农户难以获得大额投资,进而影响产业规模扩大与技术升级,形成粗放经济的恶性循环[5]。
究其原因,农村信用体系的缺失是一大根源。由于缺乏对农户及农民有效的信用管理手段,无法对其种植、生产、加工、交易等行为有效监管,导致农户之间以及农户与市场之间难以形成稳定的信任机制,经济交往缺乏可靠的制度保障,从而阻碍了更广泛的经济活动和合作的发展,也限制了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和贸易机会,农户在参与更大范围市场竞争时处于不利位置。
茶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的一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除面临传统产业的一系列问题外,还有其自身产业发展的独特性。
第一是茶叶质量与安全问题。茶叶作为一种食用品,农残问题备受关注。种植过程中不当或过量使用农药会导致茶叶中的有害物质残留,严重影响茶叶的品质和安全[6],不仅损害当地茶叶的市场信誉,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还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带来隐患,同时也是我国茶叶出口面临的最主要挑战。
第二是生产方式制约与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从种植到加工环节,茶叶生产对劳动力的依赖度高,受限于小规模农户的经营模式,普遍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难以实现规模化与机械化生产,以至于生产效率低且成本较高[7]。同时,目前茶产业体系多集中于成品茶生产与销售,一年一采、一年两采较为普遍,茶叶全株利用率不高,造成资源利用不足、经济效益低。
第三是产业链条延伸的问题。上下游产业链条的不完善和信息不畅构成了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在整个产业链条上,除成品茶生产外,基础加工设备创新生产、茶叶仓储、分销、金融保险及茶文旅等产业服务尚未完全建立,上下游产业链条不够完善、信息传递不畅,导致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市场反应迟缓等问题[8],茶叶产品无法与消费者进行有效连接,影响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第四是产品同质化与品牌建设滞后的问题。
目前许多茶叶产品在品质、口味和包装上缺乏明显的差异化,导致品牌在市场上通过价格战和传统营销手段争夺消费者,这不仅降低了整个行业的利润率,还限制了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发展空间[9]。与全球市场上的领先品牌相比,中国茶叶品牌在国际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上仍有较大差距。许多品牌在市场定位和消费者沟通上存在不足,未能有效利用数字化营销和创新手段来吸引和保留顾客。此外,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尚未充分用于品牌建设,缺乏形成独特品牌识别的元素。
一系列问题的背后隐藏的重要原因正是农村信用体系的欠缺。传统监管手段与监管力度不足,急需以信用体系为抓手,结合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以“无形的手”实现对茶农种植生产行为的有效管理,并通过与金融系统链接,解决茶叶发展中面临的资金问题。
数字化时代,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对于农业领域来说,基于数据要素对农产品、农民、农业、农村进行重新定义,意味着数字乡村道路的重塑[10]。
从农产品的角度来看,传统上农产品仅被视为物质产品,如今则可以被重新定义为“物质产品+数据产品”。以茶叶为例,其种植、施肥、灌溉等全过程均可通过数字技术量化记录,形成数据产品。这些数据既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又帮助农民优化种植、提升产量与品质[11],同时为科研和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农产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物质属性上,更体现在其所包含的数据价值上。这种“物质产品+数据产品”的双重属性,预示着农产品在数字时代的新定位和新发展方向。
从农民的角度来看,在数字时代,农民不仅是生产劳动者,更是数据的创造者。农民在种植和管理农作物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如土壤质量、气候条件、种植方法、施肥和灌溉记录、病虫害防治情况等[12]。然而,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许多农民可能并不了解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是如何创造数据的,甚至不知道这些数据对他们自身和整个农业产业的重要性。利用茶产业数据管理平台,农民能够便捷地记录和查看生产数据,并用这些数据作为信用评估的依据,让农民成为一个可信的信用主体。通过这种方式,农民实现了从传统生产劳动者向现代数据创造者的转变。
从农业的角度来说,数字时代的农业是一种将集约化、数字化和平台化相结合的产业[13]。集约化意味着农业要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注重规模生产、机械化作业和科学管理,通过提高土地和资源的利用效率来实现更高的产出和效益。数字化则抓住了数据要素市场的机遇,传统的农业市场要转变为农产品与数据要素相结合的市场,在这一新的市场环境中,数据要素成为推动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提升的关键驱动力。平台化是适应市场需求的手段,通过建立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将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联动,也有助于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从农村的角度来看,数字时代农村的定义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实体农田概念,逐渐向数字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14]。一方面,通过物联网、卫星遥感和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农村的实体空间逐渐成为一个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进行高效管理和利用的空间。另一方面,数字空间的孪生农村是在虚拟世界中创建一个与农村物理空间对应的数字模型,实时反映农村的实际情况并进行模拟预测,助力智能化管理和科学决策,优化资源整合,以数据要素推动农村全方位发展。
总的来说,数字化转型对“四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改变了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式,也促进了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农业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同时也增强了农民的能力和福祉。
茶叶作为农产品的典型代表,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实现从种植到销售全过程的数据化[15]。茶叶种植过程中,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气象等环境数据,记录施肥、灌溉等操作细节,形成完整的数据链条。茶农通过数据管理平台,可以记录和查看茶叶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生产决策,不仅可以提高茶叶种植的技术精准度,优化生产过程,还能提升茶叶的品质和产量。这些数据基于区块链技术,消费者可以追溯茶叶的生产全过程,增强对产品的信任。此外,这些数据也可以用于茶农的信用评估,帮助茶农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支持[16]。
茶产业作为农业的一部分,也需要走集约化、数字化和平台化的发展道路。通过建立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将茶叶的种植、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并聚拢政策服务、金融服务、人才服务、产销对接等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服务体系。
数字时代的茶园,不仅是茶叶种植的载体,还可以是一个数字化的管理空间。通过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对茶园的生产环境和资源利用情况可以实时监测和优化管理。同时,利用虚拟技术创建数字孪生茶园,实时反映茶树的生长情况,还可以通过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让消费者体验虚拟的茶园参观和品茶教学。
通过数字化赋能,茶农和茶企的种植、生产、销售数据将被实时采集和分析,成为其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全面评估茶农和茶企的生产能力和信用状况,为其产品提供良好的信用背书,从而提升产品的市场溢价。信用数据还可以辅助茶农和茶企获得更精准的金融服务,例如更具针对性的贷款、保险等金融产品。这种基于数据的信用评估,不仅保障了茶农、茶企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大大促进了茶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工农剪刀差”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数字技术有助于构建更贴近于农民、农村、农业的新型信用体系。通过信用体系,可以将数字经济和数字农业以及数字技术所能带来的价值提升引入到农村,为乡村振兴建设带来真正的实惠[17]。
农村的信用同城市的信用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信用的构建、信用记录的可获得性、信用评估的方式以及信用的使用范围等方面。在城市,人们更有可能拥有银行账户和信用卡,也更频繁地参与到信贷活动中。因此,信用记录更为完整,银行和信用机构可以轻松获取这些信息,通过算法和数据分析形成个人的信用评分。同样,信用使用范围也比较广泛,包括住房贷款、汽车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这些信用产品均受到严格的法律和政策监管。而农村农民本身财产及生产模式的特性,仅支持查询农民银行贷款与违约情况,这就难以约束农民的种植生产行为,也制约了其获取更多金融服务。因此,建立更适合农村特点的信用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这一体系主要体现在 3 个层面:
第一,茶农是构成信用数据的基本单元,其信用值作为量化指标,精准地反映农民在种植、生产以及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中所展现出的诚信程度[18]。
第二,农户是信用数据应用的基本单位,其信用值是基于所有家庭成员农民的信用表现,可通过一定的加权机制综合计算得出。
第三,合作社对内管理和提升农民信用,对外以信用为强支撑扩大融资、引进新技术,应对市场风险。通过完善合作社信用体系,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将得到大幅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杠杆作用得以发挥,有效避免“工农剪刀差”问题。
为提升农民对数字化的接纳程度,增强其对数字信用的认知和接受度,需制定一系列有效的能力培养策略。
第一是农村三级信用记录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布局,收集和分析茶农种植、生产、经营的行为数据并利用数据清洗和整合技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从而构建一个全面、客观的信用评估基础。同时通过简化信用评估流程,开发农民友好的数字化使用工具,使其获取金融及其他服务的过程更简洁、更透明,从而提高其使用效率。
第二是信用的教育和宣传。利用多样化平台(如社交媒体、视频网站、数字平台等)开展信用教育,展示成功的案例和故事,特别是那些通过采用数字工具和建立良好信用记录而获得更多支持与服务的案例,激发大众参与热情与积极性。
第三是信用激励机制的建立。实施信用奖励计划,对那些积极参与并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农民提供更多支持,如更低的贷款利率、更高的贷款额度、更丰富的培训机会、更多的宣传推广契机等,通过多方面的正面激励,鼓励更多农民关注和提高自己的信用积分。
第四是监管和支持政策制定。为配套信用体系落地,地方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与管理办法,保护农民的信用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同时提供政策支持,如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提供适合农民的数字化产品和信用服务。
农村三级信用体系的建设不仅仅依靠技术手段如数据采集、清洗和大数据算法模型,更关键的是需要政府的全面政策支持和严格的规则约束。通过综合性的政策支持,确保信用体系从信用建立、使用到信用记录维护的全过程有效运行,并能够真正服务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
在此过程中,政府的首要任务是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可以直接投资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如改善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接入和移动网络覆盖,增设摄像头,为数据采集和信用服务的提供创造基础条件;为采用数字技术和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农户和企业等提供补贴、减税、贴息贷款等优惠。在法律框架和规则制定方面,政府有责任牵头制定严格的数据隐私保护管理办法,保障农民个人数据不被滥用,建立数据使用者的合法性、限制性和透明度准则;制定一系列以分配公共资源为核心抓手的信用应用规则,通过奖励信用良好的农户、农民、合作社,促进公共资源的更高效、合理利用;制定信用修复和申诉机制,为农民提供合理的信用修复途径和申诉渠道,确保信用评估的公正性和可纠错性;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监督信用体系的实施,确保各规章制度得到严格遵守,并探索各数据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
展望未来,随着数字中国、数字乡村战略持续推进,茶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将持续深入。数字信用体系的建设不仅是出于农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促进产业变革、适应未来趋势的必然选择。数字信用体系融合农户种植生产行为、市场行为、社会参与行为等的信用评级标准,相较于以往只依赖实体资产来评判其信用的方式更为准确与客观,更能符合我国农民的客观情况。对于政府监管部门来说,提供了一套更智能、更准确、更便捷的监管工具,能够及时、有效发现滥用化肥农药等危害农业安全的行为,也为更公平、更有效的政府公共资源与服务供给提供了方向。对于农户来说,为金融赋能提供了更多可能,这一体系使传统没有足够抵押物的农户,能够凭借自己的经营成果及诚信数据,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更有助于产业规模扩大。对于消费者来说,信用体系的建立代表了更安全的农产品供给与农业信任。可以说,数字信用体系不仅仅是一套金融工具、监管工具、治理工具,它更是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的可信桥梁,为农业的稳步发展和食品安全做出不小的贡献。
[1]朱岩,田金强,刘宝平,等.数字农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
[2]黄奇帆,朱岩,邵平.数字经济:内涵与路径[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
[3]李国英.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的底层逻辑及推进策略[J].区域经济评论,2022:86-93.
[4]尹倩,蒋辉.物联网技术在生物育种中的应用探析[J].分子植物育种,2023:5565-5568.
[5]王峰.泰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0.
[6]陈枫,孙传恒,邢斌,等.农业元宇宙:关键技术,应用情景,挑战与展望[J].智慧农业(中英文),2022,4(4):
126-137.
[7]杨文艺.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用面临的困境[J].农村实用技术,2023(12):36-37.
[8]Robinson J,Park D S,Blumenstock J E.The Impact of Digital Credit in Developing Economies:A Review of Recent Evidence[J].Berkeley,CA,USA, 2022.
[9]Yangyang Zheng,Jianhong Lou,Linfeng Mei,et al.Research on Digital Credit Behavior of Farmers'Cooperatives:A Grounded Theory Analysis Based on the"6C"Family[J].Agriculture,2023.
[10]Grashuis,J.Better performance aft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The case of US farmer cooperatives[J].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2023,83:498-510.
[11]Kumar A,Sharma S,Mahdavi M.Machine learning (ML) technologies for digital credit scoring in rural finance:A literature review[J].Risks,2021(9): 192.
[12]Bazarbash M,Beaton K.Filling the Gap:Digital Credit and Financial Inclusion[J].IMF Working Papers,2020, 20(150).DOI:10.5089/9781513552477.001.
[13]Johnen C,Mußhoff O.Digital credit and the gender gap in financial inclusion:Empirical evidence from Keny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23,35: 272-295.
[14]Yu G,Xiang H.Rural E-commerce development and farmers’ digital credit behavior:Evidence from 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J].PLOS ONE,2021, 16.DOI:10.1371/journal.pone.0258162.
[15]Su L,Peng Y,Kong R,et al.Impact of e-commerce adoption on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digital financial market: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J].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2021,16:1434-1457.
[16]Sarfo Y,Musshoff O,Weber R.Farmers’ awareness of digital credit:Does financial literacy matter?[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23(1): 1-19.
[17]Sarfo Y,Musshoff O,Weber R, et al.Farmers’ preference for digital credit: Does the delivery channel matter?[J].Q Open,2023(3):qoad007.
[18]Mahmood I,Xia C,Yaseen M R,et al.Impact of e-credit on the efficiency of small rice farmers in Punjab,Pakistan[J].Pakist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2022,59:93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