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金融科技的基本概念和全球发展概述
文/ 黄铮 徐鹏 于晓燕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
在全球农业现代化的广阔进程中,金融科技(Fintech)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推动农业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力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农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金融科技作为关键推动力,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创新的力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改变着农业金融服务的面貌,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智能化、高效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是对传统生产力定义的深刻超越与拓展。它不仅关注生产要素的简单投入与产出,更注重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优化升级以及风险管理能力的显著增强等多维度因素。农业金融科技的蓬勃兴起,为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通过先进的金融科技手段,农民和农业企业能够更加便捷、高效地获取所需资金,可以极大地缓解农业发展中常见的资金瓶颈问题。金融科技的应用还能显著提升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在风险管理方面,金融科技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农民和农业企业更好地识别、评估并应对各种潜在风险,从而有效提升其风险管理水平。有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金融科技正成为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的新引擎,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放眼全球,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业领域,信贷与风险管理都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生产面临着两大基本挑战:一是气候骤变所带来的重大风险,二是投资与利润实现之间存在的长期滞后效应[1]。这两大挑战相互交织,导致了资金供需层面的复杂问题。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预计到 2050 年,粮食需求将激增 60%。联合国预测届时全球人口将达到 97 亿,尽管生产所需的投入成本不断攀升,但可供消费的卡路里总量仍需相应增加 70%。而到 2030 年,全球供水需求将面临 40% 的短缺,同时能源、劳动力和营养成本的上升已对利润率构成了压力[1]。因此,当务之急是从不可持续的自给自足农业模式向商业化、环保的农业模式转变,以提升粮食产量并缓解农业系统面临的压力[1]。当前,技术驱动的金融服务格局正快速发展,数字金融服务的广泛普及有望成为推动农业产能增长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那些服务相对欠缺的地区。
农业金融科技(Agri-Fintech)是一个新兴领域,它运用金融科技的技术与手段,专门为农业及其相关产业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该领域融合了金融科技与农业产业的特点,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升农业金融服务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优化风险管理,并推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及销售等环节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
农业金融科技涵盖了以下几种核心技术及应用:
大数据技术在金融科技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据分析与处理方面。金融机构通过采集和分析海量非结构化数据,能够更精准地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消费行为以及市场趋势,从而为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在我国,大数据技术在信贷风险评估和金融营销领域的应用已经相对成熟,尤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例如,互联网金融平台如京东金融、蚂蚁集团、陆金所等都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提升用户体验和金融服务质量,并评估个人信用风险,实现个性化推荐和精准营销
[2]
。
人工智能技术借助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手段,实现了金融服务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我国已广泛应用人工智能于智能客服、智能投顾、风险控制等领域。例如,招商银行的
“
小招客服
”
、平安银行的
“
智慧银行
”
等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供
24
小时自动化客户服务;华夏基金的
“
智投
”
、招商银行的
“
摩羯智投
”
等智能投顾产品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客户的风险偏好和市场数据,自动生成并调整投资组合。众多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也利用人工智能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如平安银行、微众银行通过机器学习实时分析贷款申请者数据,大幅缩短审批时间,并降低人为误判风险
[3]
。
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账本机制,能够有效解决金融交易中的信任问题。我国近年来在区块链的研发和应用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特别是在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和数字货币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例如,中国银行在
2018
年推出了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系统,显著缩短了支付时间、提高结算效率。京东、阿里巴巴等公司已将区块链应用于供应链金融平台,通过区块链记录每个环节的交易数据,确保信息真实且不可篡改,从而降低融资风险、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4]
。
物联网技术通过智能设备的互联,实现对物理资产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在我国,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并为农产品溯源、农业保险和贷款提供了数据支持。例如,阿里巴巴的农产品溯源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控整个供应链,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中国平安集团等公司在农业保险领域探索基于物联网数据的精准保险,通过传感器数据开发定制的农业保险产品,降低农户保费和赔付风险
[5]
。
数字信用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个人或企业的非传统数据(如行为数据、社交数据、交易记录等)进行分析评估所建立的信用体系。数字信用的发展显著改善了农村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尤其在缺乏传统征信记录的情况下,它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可靠的信用评估依据,帮助农户和小微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等金融服务。这一技术在普惠金融和精准扶贫中作用突出,推动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与普及。例如,我国相关政策(如《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利用数字信用技术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使更多贫困地区的农户能够获得贷款、改善生产条件
[6]
。
农业金融科技作为金融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正悄然在全球范围内引领农业变革。从数字化信贷、区块链、物联网到农业保险,农业金融科技为农业生产和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解决方案。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跨产业合作的深化,农业金融科技将在未来继续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并为应对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提供重要支持。
数字化信贷的萌生与发展,背后驱动力源自金融包容性的需求以及农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一方面,数字化信贷填补了传统银行未覆盖的小农户和中小农业企业的融资需求。这些主体通常缺乏信用记录和抵押品,难以获得传统信贷服务。数字化信贷通过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更加精准地评估农户信用风险,从而扩大信贷覆盖面,提升金融包容性。另一方面,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如智慧农业、物联网设备和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数据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这些数据为数字化信贷的风险评估和贷款审批提供了坚实基础,有助于精准确定贷款额度和还款能力。
在农业金融科技领域,数字化信贷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呈现出差异性。
在发达国家,数字化信贷主要服务于精细农业和农业科技公司。例如,美国的 The Climate Corporation 是一家农业科技公司,通过其数字化平台为农民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涵盖天气预报、土壤健康管理、精准农业建议等服务。该公司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不仅帮助农民提高产量,还基于农场数据为农户提供个性化的数字信贷解决方案。这种模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较为常见,服务对象多为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实力的农场和农业企业。又如澳大利亚的 AgriDigital,公司专注于数字农业供应链解决方案,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和追踪农产品交易,确保透明度和可信度。此外,AgriDigital 还为农业企业提供数字化信贷服务,使农户能够基于其生产数据和供应链记录快速获得贷款。这种服务模式在澳大利亚的农业科技公司中也较普遍,主要面向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生产者。
在发展中国家,数字化信贷技术侧重解决小农户的融资难题。肯尼亚的 M-Shwari 是肯尼亚商业银行(KCB)与电信巨头 Safaricom 合作推出的移动银行服务。该服务依托广受欢迎的移动支付平台 M-Pesa,旨在为没有传统银行账户的小农户提供数字信贷。用户通过手机即可申请小额贷款,商业银行收到贷款发放申请后可基于该用户的 M-Pesa 交易历史和手机使用模式等数据进行综合评估。M-Shwari 的推广极大提升了肯尼亚小农户的金融包容性,使他们能够更便捷地获得农业生产所需的资金支持。印度的 CropIn 是一家领先的农业科技公司,提供基于云计算的农场管理方案。通过实时监控作物生长和精准产量预测,CropIn 帮助农户做出更明智的生产决策。同时,该公司利用这些数据为农户提供数字信贷服务并评估信用风险。印度众多小农户经常面临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风险,CropIn 因此与银行和金融机构合作,结合农业保险,为农户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支持方案。这些举措帮助农户在困难时期维持生产,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案例是孟加拉国的 bKash——孟加拉国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bKash 近年来与格莱珉银行合作,推出面向小农户的数字信贷服务,并结合农业保险产品,帮助农户应对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例如,当洪水或台风等灾害发生时,bKash 的信贷和保险服务能够及时为农户提供金融支持,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减少经济损失。
区块链技术通过智能合约和分布式账本,显著增强了农业供应链的透明度和效率,有效减少中间环节并降低交易成本。尤其在农业保险方面,区块链提供了自动化和即时赔付的解决方案。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小农户而言尤为重要,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目前,这一技术应用正在从试点逐步走向更广泛的普及,预计将对全球农业金融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一些农业金融科技公司侧重于利用区块链记录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帮助农民建立数字身份和信用评分,以改善融资条件。澳大利亚的 AgriDigital 就是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农产品供应链平台,最初在小麦行业应用。该平台利用区块链记录每批小麦从农场到最终买家的全过程信息。农民可以在平台上创建数字身份,并记录所有交易历史,从而建立个人信用评分。这样的信用记录对农民极为宝贵,因为这有助于他们在未来融资时获得更优惠的贷款条件。
也有一些公司侧重于运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提高农业供应链的透明度和效率,自动化管理买卖合同、贷款发放等流程。德国的 Etherisc Crop Insurance 是一个基于区块链的作物保险平台,使用智能合约为农民提供作物保险。当特定气象条件(如干旱或洪涝)被触发时,智能合约会自动执行保险赔付。这种自动化过程减少了农民申请理赔的复杂性和时间,并降低了保险公司处理赔案的成本。该平台已在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试点,帮助小农户应对自然灾害风险。澳大利亚的 AgriChain 则利用智能合约管理和自动执行买卖合同、贷款发放以及供应链中的其他协议。当农产品达到约定的质量标准并通过检测后,智能合约将自动触发支付流程。这不仅降低了人为错误或纠纷发生的风险,也加速了交易流程,为买卖双方提供了安全透明的市场环境[7]。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本文重点探讨物联网在农业金融科技领域的应用。一方面,物联网结合智能合约和区块链技术,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自动执行农业金融交易。例如,当物联网设备监测到作物达到特定生长条件或遇到极端天气事件时,智能合约可以自动触发贷款发放或保险赔付,减少人工干预,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透明度。另一方面,物联网通过传感器、无人机和智能设备实时收集农业生产数据,如作物生长状态、土壤湿度、气候条件等,为农业金融服务(如贷款和保险)提供精准的风险评估依据。金融机构利用这些数据,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农民的信用风险和保险需求,从而开发出更精准的农业金融产品。例如,根据实时数据动态调整贷款利率、保险费率,甚至贷款额度和保险覆盖范围,使金融产品更贴合农民的实际需求,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8]。
传统农业保险常因成本高、风评复杂而难以覆盖小农户。然而,随着农业保险科技的进步,这一现状正在改变。农业保险科技的核心在于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风险评估的精准性。现代农业保险越来越依赖大数据、物联网(IoT)、卫星成像和人工智能(AI)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定制化保险产品的兴起。通过精准农业技术和实时数据分析,保险公司能够为不同类型的农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保险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根据作物类型、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进行调整,并可动态调整保费和赔付额度,以更好地满足农民的具体需求。
例如,Climate Corporation(隶属拜耳)的“FieldView”平台利用 AI 技术和精准农业数据,开发了个性化的农业保险解决方案。该平台整合了卫星图像、天气数据、土壤湿度传感器等物联网数据,帮助农民实时监控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基于这些数据,保险公司可以动态调整保险方案,包括保险费率和赔付额度,以适应不同作物和气候条件下农民的需求。FieldView 的保险产品还能根据农民所在地的具体生产条件进行定制,如针对特定风险类型(干旱、洪涝或作物病害)投保。通过 AI 技术,系统可预测未来气象条件并据此调整保险条款,确保农民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获得及时、精准的赔付[9]。
又例如,Farmers Edge 公司利用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帮助农民定制保险产品。其提供的数字农业平台集成了天气预报、遥感影像和农田传感器数据,使农民能够实时监控作物生长状况,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保险方案。如果天气预报显示即将发生极端气象事件,农民可以及时调整保险覆盖范围,更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风险[10]。
从数字化信贷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捷资金支持,到智能保险为农业生产筑牢风险防线;从区块链溯源技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可追溯,到物联网感知设备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监测与智能调控,一项项前沿科技手段正全方位、深层次地融入农业的各个环节,如同为农业注入了鲜活的“科技血液”,深度嵌入农业的每一个“细胞”,全力构建起一个更加智能、高效且具备强大抗风险能力的新型农业体系。可以预见,未来的农业将超越传统模式,不再局限于“会种地”的层面,而是向着“懂科技、善经营、能管理”的现代化方向大步迈进。而金融科技,无疑将成为这场农业深刻变革中不可或缺的“强力加速器”,推动农业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笔者发表于《农业展望》(2025年第2期)的文章《金融科技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路径研究》,并根据公众号传播语境作适当改写
参考文献
[1] Gihan Hyde. Fintech and its impact o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JJJ. Fintech Futures (North American Edition), September 2022: https://www.fintechfutures.com/2022/09/fintech-and-its-impact-on-the-agricultural-sector/.
[2] Md. Johir Rayhan, S. M. Masudur Rahman, Abdullah Al Mamun, et al. FinTech solution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value chains: A perspective from smallholder farmersJJJ. Business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15 April 2024: https://doi.org/10.1002/bsd2.358.
[3] Sanjay Chaudharya. Agri-tech: experiential learning from the Agri-tech growth leadersJJ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14 Jul 2022: 1524–1537. https://doi.org/10.1080/09537325.2022.2100755.
[4] Sreekanth Reddy Pothula. The Role of Finance in Navigating Agriculture through Agri-FinTechJJJ. TechRxiv, November 28, 2022: DOI: 10.36227/techrxiv.21588774.v1.
[5] Peipei Zhao, Wei Zhang, Wencong Cai, et al. The impact of digital finance use on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practices adoption among smallholder farmers: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JJ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January 2022: https://doi.org/10.1007/s11356-022-18939-z.
[6] A. Sharma, A. Mohan and A. Johri. Impact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Fin-Tech) on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Agrarian Economy: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CCC. 2024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CICT), Sonepat, India, 2024, pp. 249-252. doi: 10.1109/CCICT62777.2024.00049.
[7] Abhay Kabra, Apurva, Bharati Jadhav. Fintech and BeyondJJJ. Distance Education and e-Learning, January 2023: 222-228.
[8] 习近平. 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6.
[9] 魏后凯.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学JJJ. 中国农村经济, 2023(7):2-20.
[10] 王璐,杨汝岱,吴比. 中国农户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JJ. 管理世界, 2020(12):77-93.
[11] 黄季焜. 依靠技术创新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JJJ. 中国经济报告, 2023(5):19.
[12] 陈锡文. 当前农业农村的若干重要问题JJJ. 中国农村经济, 2023(8):2-17.
[13] 张海鹏,王智晨. 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现实基础及提升路径JJ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28-38.
[14] 黄群慧,盛方富. 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JJJ. 改革, 2024(3).
[15] 贾康,郭起瑞.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JJ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63(4):1-13.
[16] 蒋永穆,乔张媛. 新质生产力:逻辑、内涵及路径JJJ. 社会科学研究, 2024(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