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邬雨珈(实习生) 仲夏 徐浩翔(实习生)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美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体现在 AI 等新技术与工具在应用层面的变革,更深入触及教育理念导向、文化传承延续及个体认知能力培养等深层次问题。为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需先梳理清当前美育面临的核心矛盾,在此基础上构建 “技术-文化-认知” 三维解构框架,为 AI 时代美育发展探索出一条清晰的应对思路,继续探究“如何在技术洪流中守护美的教育本质” 这一根本命题。
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深远且广泛,美育领域同样受其冲击,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是价值逻辑层面的认知分裂,这种分裂源于对技术效能的过度崇拜与对美育育人本质的坚守之间的矛盾。一方面,AI 工具的高效性使教育者与学习者在教学实践、育人活动中逐渐形成依赖——无论是中小学美术课堂中学生借助 AI 绘画工具完成作业,还是高校艺术设计课程里 AI 生成的设计方案愈来愈普遍,均呈现 “数字技艺强化” 的趋势,但其背后却是审美感知力的弱化。调查发现,长期依赖 AI 的学生对艺术作品中光影、色彩所蕴含的情感与细节敏感度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坚守美育本质的教育者担忧,美育原本培养学生感知力与创造力的 “观察-体验-创作”核心过程,会因AI跳过 “体验” 环节,被简化为 “数据输入-结果输出” 的机械流程。这种认知分裂,让美育实践陷入 “既需适应数字时代,又不能背离美育育人目标” 的两难境地。
其次,AI 技术普及加剧了文化主体的数字差异。当前人工智能训练数据主要来源于西方语系的网络与介质,这导致在主流 AI 艺术模型的训练数据中,西方古典艺术占比显著高于东方传统美学元素,并且对东方美学的提取多停留在符号表层,未能触及 “留白”、“意境” 等东方美学核心内涵。这种 AI 模型与算法的文化偏见,使非西方美学在数据训练与数字空间中被系统性过滤。反映在美育实践中,学生接触西方艺术的概率远高于本土传统艺术,AI 生成的中国风作品也常出现元素堆砌问题,难以传递真正的文化内核。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局限于符号层面,引发传统文化基因的数字化断层危机,使美育在文化传承层面面临 “文化殖民” 与 “主体性消解” 的双重风险。
最后,AI 生成内容带来的认知驯化效应,将导致学生审美批判能力的不断弱化。一方面,AI 的即时反馈机制让学生逐渐丧失深度思考的耐心——在艺术鉴赏中习惯直接依赖 AI 生成的解析内容,在创作中更关注 AI 给出的量化评分,而非作品的情感表达与创新价值;另一方面,算法推荐形成了信息茧房,会持续推送符合学生偏好的艺术内容,逐渐固化单一的审美标准,降低学生对非标准化艺术形式的包容度。这种从传统主体思辨到 AI 算法依赖的转变,削弱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艺术批评与创作中,常表现出原创性不足、批判性观点匮乏的问题,多停留在现象描述而缺乏深度思辨。
面对上述挑战,我们认为需要从 “技术-文化-认知” 三个维度构建其解构框架。在技术维度,明确 AI 的辅助定位,构建人机协同教学模态,让 AI 在技法学习、素材整合中发挥作用,同时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艺术创作的核心过程,避免技术替代;在文化维度,建立数字时代本土美学保护机制,推动 AI 模型纳入更多东方传统美学理论与经典作品,开发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活化课程,让数字技术成为激活传统而非简化传统的工具;在认知维度,搭建抵御算法异化的批判性思维和素养的教学机制,引导学生建立独立的审美价值坐标系,避免陷入算法依赖。
将 AI 技术应用于美育实践,并非颠覆美育的本质。美育的核心始终是通过审美实践和教育,激发个体感知美、创造美与传播美的能力和素养。传统美育中讲究技艺习得与情感体悟的共生关系,在 AI 时代仍需坚守。例如,在传统书画教育中,学生不仅要通过临摹练习笔法,更要体会作品背后的情感与哲学内涵。AI 虽能模拟笔墨效果、提供风格参考,但学生仍需通过亲身实践实现技法与精神的融合,否则会割裂美育中技与道的内在联系。
当前美育还面临 “AI 工具使用扩张对人文精神的冲击”。例如,部分 AI 教学工具的量化评估体系,将艺术创作纳入数据优化逻辑——从绘画的色彩饱和度到音乐的节奏稳定性,均以 “参数符合度” 等量化数据衡量作品优劣。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的创作重心从表达情感与理念转向调整参数以获取高分,将逐渐磨平艺术创作的人文属性。
因此,AI 技术与工具的应用,需始终围绕美育育人核心——守护并创新传承人文精神与美学情感。例如,用 AI 解析传统书画作品时,可链接文字博物馆的甲骨文数字资源,让学习者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字的渊源及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美学以天人合一哲学为根基,形成技道相生的育人体系,在 AI 时代这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传统书画教育中的骨法用笔,不仅是技法规范,更蕴含通过笔触感知生命节奏与处世哲学的认知方式,将 AI 技术与东方美学智慧相结合,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数字活化。例如,在数字水墨课程中,借助 AI 模拟宣纸晕染与墨色层次,让学生在数位板上体验笔断意连的技法;同时,通过 AI 对比学生作品与经典名作的差异,引导学生理解技法背后的情感内涵,使传统美育中的技与道在数字环境中得以延续。
与此同步,西方经典艺术教育模式也会在 AI 技术加持下获得新发展。比如,基于包豪斯 “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实现艺术与技术统一” 的理念,通过 AI 与美育的有机融合,使西方经典艺术得以持续发扬。例如,可采用 AI 工具梳理中小学各学科资源中的美育素材与内容,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图像识别、知识图谱构建等技术,从海量素材中高效提取、分类、重组审美要素,形成结构化资源库,并将其深度融入教学内容与实施过程,构建出 “AI+美育” 的新型教育模式。
这种 AI 应用模式,不仅能提升传统文化传承效能,还能催生新型数字化美育作品。比如,采用了 VR/AR、数字沉浸体验的作品,就深受当代年轻人喜欢,很好契合了新时代的数字文化需求。例如,利用 VR 技术还原敦煌莫高窟等文旅场景,让学生通过虚拟互动感受壁画的色彩与文化内涵,还可以借助 AI 识别其中的艺术元素并解析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这种数字化美育场景,使 AI 技术成为连接传统与年轻人的桥梁,实现文化的有效代际传递。
AI 时代美育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培养学生以 “审美判断力、文化理解力、技术批判力” 为内核的批判性素养,以抵御 AI 算法异化。
审美判断力的培养,需引导学生通过对比 AI 与人类艺术作品的差异,建立独立价值坐标系。例如,分析 AI 生成的《向日葵》与梵高原作在情感表达上的区别,让学生理解 “美不仅是视觉和谐,更包含情感与个性”,避免被 AI 的量化标准绑架。
文化理解力的培养,需超越符号表层、深入解码文明基因,在传统艺术教学中,不仅借助 AI 生成文化符号,更要解析符号背后的文化逻辑。例如,讲解京剧脸谱色彩的象征意义,让学生真正理解戏剧的文化内涵。
技术批判力的培养,需引导学生通过讨论 AI 艺术的版权争议、算法偏见等问题,认清 AI 的边界与风险,让学生意识到技术并非中立,需保持理性审视态度。
AI 时代的美育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认知革命。这场革命的核心并非工具简单的升级与迭代,而是人类在技术广泛应用中对精神主体性的坚守。我们需警惕将艺术与素养培养降维为数据优化,抵制算法对文化基因的隐性殖民,反对技术理性对感性生命的简化。在此过程中,美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培养 “技术无法企及的认知维度和情感激发”,在数据洪流中保持审美判断的清醒,在 AI 即时反馈中延续沉思默想的传统,在标准化输出中孕育富有创造力的个性表达。
展望未来,美育需实现技术与人文的共生,让学生既能熟练运用 AI 工具激活传统、创新表达,又能深刻理解美与文化的本质,保持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
唯有如此,美育才能在 AI 时代真正守护人的精神成长,为数字文明培养出兼具技术素养、审美能力与文化自觉的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