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人-文化-数据”的时空共生体,
探索文旅数实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文/ 栾晓曦
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揭示,体验(Erleben)是主体确认自我存在的根本途径。文旅体验是一次生命存在的主体确认。在数字经济时代,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正面临三种主要问题:第一,文旅体验主体困于“选择过载”,碎片化信息冲刷下文化体验深度消解,传统旅游 APP 的标准化推荐无法唤醒个体存在的意义感;第二,博物馆、景区等文旅产业经营主体拥有大量文化数据资产却陷入“门票经济”陷阱,未将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数据资产;第三,文旅产业生态由于缺乏可信流通交易环境而面临“数据孤岛”与“价值转化断层”的困境而导致商业模式不清晰等问题。
2022 年 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该战略与“数字中国”“网络强国”等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为 2035 年全面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指明方向并产生广泛国际影响力。2024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和 202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 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深入指导了数据和文化旅游融合的实践路径。
在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时代要求下,我们从泛文旅产业数实融合生态视角出发,基于 WEB3.0、可信数据空间的研究基础,系统性思考互动文化体验需求和美学共创需求,聚焦旅游过程中互动文化体验和美学共创需求,提出:以“技术服务于人的存在需求”为哲学思辨锚点,以文物数据资产价值深度挖掘为核心,以可信数据为基石,以智能交互中枢为引擎,以小程序等为载体,为游览者、研学者、科研者、创作者提供全流程伴随服务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以期助力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表达的同时,打造新型商业模式,重塑全民数字美育的旅游产业新生态。
△ 基于“人-文化-数据”三位一体的时空共生体设计方案
实施步骤
第一步:打造文化数据资源可信流通底座。可信数据空间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核心载体,以“规则重构信用、技术赋能流通、场景激活价值”为逻辑主线,通过“三层次两接口”的基本框架,旨在破解文化数据跨主体、跨行业、跨地域流通的深层次矛盾。
第二步:以数据挖掘为核心的文化遗产数字化。综合应用新一代数字化采集技术、物联网感知技术、海量数据处理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采集工作,整合多元数字文化资源,并开发遗产数字化保护数据库及应用软件,建立相应的标准规范,形成示范应用。
第三步:应用 AI 技术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以人物为逻辑主轴构建文化遗产数据库、文化名人数据库和红色文化数据库,通过多层次 RAG 实现用户-文物-名人精准匹配;生成式 AI 在知识约束下创作“人格化叙事”,支持多种风格动态切换。
第四步:以数字空间为载体的多元场景应用。基于自主可控的 Web3.0 技术基座,结合“时空”(现代/历史交互语境)、“空间”(数字空间/实体空间融合场景)的有机融合,将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转化为沉浸式学习资源,实现游览从被动观赏到主动参与的美育模式转变,有效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的感知力和创造力。
第五步:形成文化资源创新产学研生态。文旅体验主体通过强互动内容与社交裂变,扩大用户行为数据范围,提供数字文化资产沉淀路径。文旅产业主体通过挖掘以 IP 为核心的数据资产价值形成 DaaS 服务等新业务模式和基于知识产权开发的文旅 RWA 等金融新范式。
几点创新
设计方案围绕“人物-内容-场景”,构建可持续增长的产业生态。与传统依赖地图导航或静态攻略的旅游设计理念不同,人物驱动型内容网络以历史名人为切入点,围绕其生平、风格、价值观构建结构化画像系统,并绑定相关景点、事件、典故、语料与表达方式,形成一个高度可扩展的“人物-地点-文化故事”知识体系,具备三大可持续机制:
一是内容可持续发展。支持持续纳入全国各地名人资源(如地方历史人物、现代文化人、红色英雄),由 AI 自动生成导览语料,平台内容始终“有新鲜感”;
二是用户关系可持续沉淀。通过“徽章系统”“旅行纪念册”“人物陪伴记录”等形式形成旅程文化资产,促使用户形成使用粘性,形成画像更新与再推荐;
三是平台机制可持续联动。与高校、景区、地方文旅局等机构联合开发本地“数字文旅 IP 人物”,推动多方共建、多地复制、多层运营。
以“精神-情感-文化-互动”多重价值并存的消费逻辑,以文化名人为 IP 中心,使用户不仅“看风景”,而且“与历史人物对话、与文化互动”,实现从功能旅游向人格共鸣的跃迁。
数字文旅产品向“文化旅伴平台”进化,成为用户长期旅行的文化助手。当前旅游消费正从景点观光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转变,更加注重精神文化享受,“跟着演出去旅行”“国风汉服旅拍”“美食攻略游”等融合型消费正在快速崛起,说明以文化 IP 驱动内容创新的旅行形态正逐步主导主流用户偏好。
目前大多数旅游产品为“即用即弃”,通过“与名人同行”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人格化、可陪伴、能持续更新的文化旅伴。设计方案可与用户共同积累旅行文化足迹,形成可成长的“人物陪伴轨迹档案”,支持“一生旅行×一组文化人格”的伴随型互动,真正将 AI 与文化记忆绑定。
数字文旅产品与 AI 基础设施协同演进,接入未来更多终端。随着 AI 硬件普及(如 AR 眼镜、空间音频耳机、智能腕带等),本系统能实现从手机小程序向沉浸式可穿戴终端适配升级。用户无需手动查询,只需在景区佩戴设备,便可自动“遇见名人、听 TA 讲故事、完成文化任务”,最终实现“AI 人格在文化空间中自由行走”的前沿体验形态。
围绕“文化-数据-创新”重构数字导览新范式,构建“数字文化身份”打造文化记忆社交资产。过去的导览系统是基于地理位置组织信息,我们认为下一代的数字导览应以“人物”为单位重构空间信息,即用户不是“去哪个点”,而是“和谁一起走”,以人物视角重写景区空间叙事结构,这一范式可复用于全国所有涉及文化内容的旅行场景,实现同一主题同一景区内多场景,或多景区多场景联动。
同时需要建立“文化算法系统”标准原型,为文旅 AI 立规范。构建“人物画像标签体系+用户问卷建模+双 AI 协同引擎”,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理解算法逻辑,未来可以成为文旅 AI 推荐系统的模型标准。
以用户为主体构建“数字文化身份”,打造文化记忆社交资产。徽章、纪念册、人物打卡成就等设计不仅是游戏机制,也是用户文化身份资产的沉淀系统。这一理念背后代表着用户从“消费者”走向“文化表达者”,而平台也从“旅游服务工具”转向“文化价值承载空间”。未来这一系统模式也可作为 Web3.0 或数字文化身份拓展的入口,为文化社交、文旅 DAO 等提供技术与体验支撑。
依据本文所阐述之理念,《基于“人-文化-空间”三位一体的文化赋能型数字文旅产品服务体系综合解决方案》荣获2025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文旅赛道优胜奖。欲了解更多信息,可以点击文章下方链接:
http://fj.people.com.cn/n2/2025/0503/c181466-41217009.html?_refluxos=a10&sessionid=